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的文化,当然会有地域乃至中外之别。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各不相同的原因,其实在形而下的物质层面。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存条件,使此地和彼地的人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生活形态、形成不同的生活理念,这分明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对文化,中国人在认识上曾经有过诸多误区。
我年轻的时候,曾多年被这样耳提面命:香港是文化沙漠,欧美文化整个就是颓废、糜烂的文化……并长期对此深信不疑。直到几十年后通过读书、考察和思考才终于明白:香港绝非文化沙漠,其文化倒是有些独特风姿;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抹煞那些有异于自己的别样形态的文化。至于欧美文化,颓废、糜烂的内容当然有,但恐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国的文化,不也同样有着这样的精华和糟粕之分吗?否则,你就无法解释发达的经济、稳定的社会以及成熟的制度如何能和颓废、糜烂的文化共存于一种社会形态中。在多元文化争奇斗艳的国际大家庭里,过去曾有人出言不逊要把非我族类的文化形态一笔抹煞,所显示的不仅是无知,更有狂妄。
那么,对文化,我们应该持有怎样一种心态呢?
愚以为——
首先,对本民族的文化,必须有坚定的信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堪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如此强大且不乏优秀内容的中华文化的荫庇之下,从古到今,外来文化中的精华被消化吸收、为我所用的事例举不胜举,但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却从来不曾因此而动摇。但现在,却有所谓的“名校十博士”在倡议抵制西方圣诞节的“文化宣言”里煞有介事地宣布:“中国正在逐渐变成一个西洋文化主导的社会。”是这样吗?我觉得,西洋文化怕是没那么大能耐,中华文化也绝不是那么弱不禁风,老百姓更不会愚昧到连中国已经“变了颜色”还浑然不觉,需要“名校十博士”这样的“上智”来指点迷津。博士们为什么要作如此惊人之语呢?说他们无知,是“杞人无事忧天倾”,好像多少有点儿小瞧了博士;说他们因急于出名而作秀,又似乎显得不怎么厚道……算了,不去猜测!
不去猜测博士们的居心何在,但关于文化的话题还得继续说下去,这就是对外来文化,必须抱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是强者的心态、智者的心态。由于强大,对外来文化敢于容纳;由于智慧,对外来文化能够消化。前几天,和一位主管意识形态的官员一起就文化问题交谈,他向我介绍了台湾学者许倬云的一个观点:中国文化的优势或曰主要特点,就在于“容纳之量,消化之功”。西人有谚:“一颗石子在磨光另一颗石子的同时也磨光了自己。”几千年来,尤其是在中国特别强盛的汉唐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通过文化的交流、包容、碰撞、磨合,既积极地影响了世界,也成功地发展了自己,其遗泽至今还让我们受用无穷。相比之下,那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却抱有闭关锁国时代封建帝王心态的博士,则显得迂腐可笑。
在“名校十博士”所发布倡议书的末尾,日期的表达为“丙戌年己亥月辛巳日”,而不是“2006年12月18日”。毋庸置疑,天干地支纪年法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进步曾起过巨大作用。但较之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却又劣势明显,因此,它理应成为一种“过去的辉煌”。更何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宣布使用公元纪年法。博士们在公开发布的文告里弃新图旧地纪年,这种公然藐视文化进步、藐视法规的姿态,就显得有那么一点点面目可憎了。
(作者系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