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曾经成为许村家纺龙头企业的浙江诺亚纺织有限公司来说,他们可能不会想到自己后来的境遇。十年后,这家以生产沙发布为主的出口优势企业在快速扩张后又迅速面临着破产,犹如过山车一般。
诺亚公司曾经的淘金辉煌,代表了许村许多家纺企业的昨天和今天,但是,诺亚因为盲目并购以及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伤痛,却不能代表许村的今天和明天。
这个占地只有91平方公里的传统家纺集群,这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确立的第一批“中国布艺名镇”、中国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曾经和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它的昨天和今天,给予中国家纺行业的启示,又有哪些?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许村。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冲击以及要素成本制约的加强,中国的家纺产业再一次走到了全面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家纺产业必须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总体概念下寻找新的突破点。
从家家户户有织机到全国知名的布艺名镇,海宁许村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响做大海宁区域大品牌?“在要素市场化的今天,许村的发展道路就是要把海宁家纺集群的品牌打造成一个品牌的集群。”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朱伟强如是说。
大方向:从集群的品牌到品牌的集群
海宁家纺产业的兴起、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一致的。曾几何时,“许村被面”家喻户晓。彼时,海宁县委、县政府排除重重阻力,全力支持许村人在实践中发挥出来的创造性,创建了许村被面市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被面交易市场。这为许村民营经济最初的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也为海宁家纺行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家纺产业作为许村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从起步形成、快速发展到提升跨越的大飞跃,已构筑起了原料生产、织造、印染印花、后整理和成品缝制一条龙的家纺装饰布生产协作配套体系,成为全国家纺行业的重要产业集聚地。
在朱伟强看来,许村已初步具备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如何深度挖掘产业集群优势,走产业成品化、企业专业化、产品多元化、市场国际化,拉长产业链,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家纺产业,加速产业集群升级,是做强做大许村家纺产业的必然之路。
事实证明,海宁许村家纺行业近年来的整体表现总体向好。有数据显示,海宁许村去年上半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6%,其中家纺占90%。今年上半年家纺行业产能仍保持了一定增幅。这样的逆势增长,与许村长久以来坚持转型升级是分不开的。
但是,整个行业发展需要靠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拉动,而许村拥有的是成千上万中小型的家纺企业,这是许村发展的基础,也是许村发展的桎梏。
如今,许村从事家纺的企业、公司有1000多家,个体工商户有8000多个。“大产业、小企业”,是许村家纺行业的显著特点。
“曾经的许村,太好赚钱了。家家户户只要买两三台机器开动,就能挣点钱,但是如今,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采访中,家纺城的一位商户告诉记者。
这位商户所说的也正是如诺亚纺织们能够在许村这个广阔的家纺平台上淘金的基础。
其实,近年来,许村镇政府早已从政策上不断引导,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在品牌、品质、品位等方面的提升,推进实施“名师、名牌、名企”工程。
据朱伟强介绍,今年海宁市在浙江省率先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对企业进行亩产效益评价,推动土地、能源、政策奖励向优势企业倾斜,进一步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同时,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避家族制企业的冲突。”
通过几年的培育,许村已经涌现出了浙江玛雅布业有限公司、海宁金佰利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升丽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玛雅布业与浙江理工大学深度合作,专攻高档沙发面料,其极简主义风格鲜明,与国内外知名家具生产商保持着业务往来;金佰利纺织坚持“整体家居”的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开出了直营旗舰店,其产品主打绒布系类,公司致力于打造行业内绒布第一品牌;升丽纺织装备行业内最先进的进口设备,注重设计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在家纺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奖,公司也被认定为国家家纺面料开发基地之一。
在谈到曾经的优势企业诺亚公司的倒闭时,朱伟强说道,“诺亚的倒闭非常遗憾,政府也曾出面强力干预过,试图挽救。他们的产品和市场都非常稳定,但是因为决策层在扩张过程中错误的决定,导致企业最终资金链断掉。”
“诺亚的倒闭,给许村的品牌发展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方法论:“机器换人”大革命
如今,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资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催生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变革,而是整个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人们公认的波及最广的,恐怕就是制造业了。
许村家纺产业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由铁木织机到剑杆织机的更新换代,而现在,生产设备更新的周期再一次缩短,一场以数码织机为代表的设备更新风潮正在行业内兴起,从而激发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积极性。
本刊了解到,许村镇政府去年14亿元的工业投入中有超过60%的资金用于更新生产设备。今年许村家纺企业仅从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购入的先进织机就超过400台,企业装备的数码织机已超过3500台。特别是浙江升丽纺织有限公司,近年引进了24台德国多尼尔剑杆织和24台法国史陶比尔提花机,产量每天可达3360米,年产值可达8500万元左右,同时人工节省了50%,附加值提升30%以上,“机器换人”收效显著。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纺织行业最忧心忡忡的产业链环节就要属染整了。
“许村的印染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如何在切实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许村政府在探索的。”为此,许村镇政府正在加大淘汰非达标印染企业,加大印染企业治污力度,改进生产工艺。数码印花是印染前进的方向,印染企业用新型工艺做新型产品,在提升自身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助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朱伟强作为许村家纺产业的领头人,一直致力于探索怎样做强做大许村家纺。除实施“机器换人”,重组生产方式外,在他看来,以下举措也很重要:一是就地实行企业兼并重组,取得发展新空间,启动资本合作和提高资本运行质量;二是实施“退二进三”,面对发展空间小的严峻现实,重点做强产品研发与营销两端,减少或削弱生产环节中的成本;四是通过“三改一拆”行动,腾出有效土地空间,把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拓宽招商领域,抓好平台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在许村家纺做强做大的进程中,“个转企”、“规下转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规上企业数量增加,成长型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50家个体工商户成功转为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都是年轻人、创二代在经营,他们比父辈的市场敏感度更高,敢于创新,这也是推动许村家纺产业发展的深层内涵。
朱伟强还谈到,今后家纺向整体软装发展是趋势。为此,许村家纺企业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布艺的全新概念,营造“家居整体软装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环境。尤其以大提花面料为特色,做精做美大提花织物,发展窗帘成品、沙发成品、床上用品和厨卫用品,由单一布艺品种向多样化融合。
新“海宁家纺”品牌集群的打响
由于家纺产业的集群优势及产销优势,海宁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2011年,“海宁家纺”荣获浙江区域名牌称号,无疑为海宁整个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经历了种种变革的海宁家纺正在为谋划家纺“品牌”运作而努力。许村家纺业老板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许村家纺企业块头小,数量多,单个企业打品牌势单力薄,而抱团打响“海宁家纺”区域名牌,将会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做大做强海宁许村家纺。
每年在上海举办的intertextile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国际家纺展)上,许村家纺都是集体亮相,这有助于整体形象的打造。由于区域品牌带给了集群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展示区域品牌和转型成果成为了集群展团坚持参展的原动力。
“海宁家纺产业起步于家庭工业,家庭工业伴随中国国际家纺展而逐步壮大。今年,政府在逐步引导家庭工业进驻工业园区,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样做有利于把‘海宁家纺’区域品牌继续做强,并在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吸引更多的客商。”朱伟强强调。
对于今年的国际家纺展,朱伟强向本刊介绍,今年将组织近百家企业,以“浙江省区域名牌——海宁家纺,浙江省家纺出口基地——海宁”为统一标识,抱团参展。“今年的中国国际家纺展,我们将会有两个半馆的参展面积,比往年都有所增加。而且我们还增加了家纺创意大赛的成果展示区域,这些都是展示许村家纺转型升级的窗口。”
“作为政府,我们希望帮助家纺企业,通过准入的方式,让一些优秀的家纺企业借区域品牌之势使个体品牌脱颖而出。”
现在的许村,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们都在积极打造品牌,一方面有序地组织生产,一方面发展连锁销售,形成统一的运营规则,工厂的产品直接通过连锁店进入消费者。
“我们政府努力打造海宁家纺的区域品牌,企业积极树立个体品牌,两者结合,许村的品牌化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诺亚公司曾经的淘金辉煌,代表了许村许多家纺企业的昨天和今天,但是,诺亚因为盲目并购以及资金链断裂所带来的伤痛,却不能代表许村的今天和明天。
这个占地只有91平方公里的传统家纺集群,这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确立的第一批“中国布艺名镇”、中国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曾经和现在都发生了什么?
它的昨天和今天,给予中国家纺行业的启示,又有哪些?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许村。
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冲击以及要素成本制约的加强,中国的家纺产业再一次走到了全面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家纺产业必须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总体概念下寻找新的突破点。
从家家户户有织机到全国知名的布艺名镇,海宁许村要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响做大海宁区域大品牌?“在要素市场化的今天,许村的发展道路就是要把海宁家纺集群的品牌打造成一个品牌的集群。”海宁市许村镇党委书记朱伟强如是说。
大方向:从集群的品牌到品牌的集群
海宁家纺产业的兴起、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是一致的。曾几何时,“许村被面”家喻户晓。彼时,海宁县委、县政府排除重重阻力,全力支持许村人在实践中发挥出来的创造性,创建了许村被面市场,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被面交易市场。这为许村民营经济最初的资本积累创造了条件,也为海宁家纺行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家纺产业作为许村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实现了从起步形成、快速发展到提升跨越的大飞跃,已构筑起了原料生产、织造、印染印花、后整理和成品缝制一条龙的家纺装饰布生产协作配套体系,成为全国家纺行业的重要产业集聚地。
在朱伟强看来,许村已初步具备了产业集群的优势,如何深度挖掘产业集群优势,走产业成品化、企业专业化、产品多元化、市场国际化,拉长产业链,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家纺产业,加速产业集群升级,是做强做大许村家纺产业的必然之路。
事实证明,海宁许村家纺行业近年来的整体表现总体向好。有数据显示,海宁许村去年上半年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6%,其中家纺占90%。今年上半年家纺行业产能仍保持了一定增幅。这样的逆势增长,与许村长久以来坚持转型升级是分不开的。
但是,整个行业发展需要靠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拉动,而许村拥有的是成千上万中小型的家纺企业,这是许村发展的基础,也是许村发展的桎梏。
如今,许村从事家纺的企业、公司有1000多家,个体工商户有8000多个。“大产业、小企业”,是许村家纺行业的显著特点。
“曾经的许村,太好赚钱了。家家户户只要买两三台机器开动,就能挣点钱,但是如今,那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采访中,家纺城的一位商户告诉记者。
这位商户所说的也正是如诺亚纺织们能够在许村这个广阔的家纺平台上淘金的基础。
其实,近年来,许村镇政府早已从政策上不断引导,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在品牌、品质、品位等方面的提升,推进实施“名师、名牌、名企”工程。
据朱伟强介绍,今年海宁市在浙江省率先试点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对企业进行亩产效益评价,推动土地、能源、政策奖励向优势企业倾斜,进一步加大了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同时,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避家族制企业的冲突。”
通过几年的培育,许村已经涌现出了浙江玛雅布业有限公司、海宁金佰利纺织有限公司、浙江升丽纺织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玛雅布业与浙江理工大学深度合作,专攻高档沙发面料,其极简主义风格鲜明,与国内外知名家具生产商保持着业务往来;金佰利纺织坚持“整体家居”的理念,创新营销模式,开出了直营旗舰店,其产品主打绒布系类,公司致力于打造行业内绒布第一品牌;升丽纺织装备行业内最先进的进口设备,注重设计与品质的完美结合,在家纺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奖,公司也被认定为国家家纺面料开发基地之一。
在谈到曾经的优势企业诺亚公司的倒闭时,朱伟强说道,“诺亚的倒闭非常遗憾,政府也曾出面强力干预过,试图挽救。他们的产品和市场都非常稳定,但是因为决策层在扩张过程中错误的决定,导致企业最终资金链断掉。”
“诺亚的倒闭,给许村的品牌发展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方法论:“机器换人”大革命
如今,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资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催生的,不仅仅是某一个领域的变革,而是整个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一点,人们公认的波及最广的,恐怕就是制造业了。
许村家纺产业用了近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由铁木织机到剑杆织机的更新换代,而现在,生产设备更新的周期再一次缩短,一场以数码织机为代表的设备更新风潮正在行业内兴起,从而激发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积极性。
本刊了解到,许村镇政府去年14亿元的工业投入中有超过60%的资金用于更新生产设备。今年许村家纺企业仅从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购入的先进织机就超过400台,企业装备的数码织机已超过3500台。特别是浙江升丽纺织有限公司,近年引进了24台德国多尼尔剑杆织和24台法国史陶比尔提花机,产量每天可达3360米,年产值可达8500万元左右,同时人工节省了50%,附加值提升30%以上,“机器换人”收效显著。
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纺织行业最忧心忡忡的产业链环节就要属染整了。
“许村的印染行业发展良莠不齐,如何在切实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许村政府在探索的。”为此,许村镇政府正在加大淘汰非达标印染企业,加大印染企业治污力度,改进生产工艺。数码印花是印染前进的方向,印染企业用新型工艺做新型产品,在提升自身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助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朱伟强作为许村家纺产业的领头人,一直致力于探索怎样做强做大许村家纺。除实施“机器换人”,重组生产方式外,在他看来,以下举措也很重要:一是就地实行企业兼并重组,取得发展新空间,启动资本合作和提高资本运行质量;二是实施“退二进三”,面对发展空间小的严峻现实,重点做强产品研发与营销两端,减少或削弱生产环节中的成本;四是通过“三改一拆”行动,腾出有效土地空间,把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五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拓宽招商领域,抓好平台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在许村家纺做强做大的进程中,“个转企”、“规下转规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规上企业数量增加,成长型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50家个体工商户成功转为企业。其中有不少企业都是年轻人、创二代在经营,他们比父辈的市场敏感度更高,敢于创新,这也是推动许村家纺产业发展的深层内涵。
朱伟强还谈到,今后家纺向整体软装发展是趋势。为此,许村家纺企业近年来致力于打造布艺的全新概念,营造“家居整体软装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环境。尤其以大提花面料为特色,做精做美大提花织物,发展窗帘成品、沙发成品、床上用品和厨卫用品,由单一布艺品种向多样化融合。
新“海宁家纺”品牌集群的打响
由于家纺产业的集群优势及产销优势,海宁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2011年,“海宁家纺”荣获浙江区域名牌称号,无疑为海宁整个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经历了种种变革的海宁家纺正在为谋划家纺“品牌”运作而努力。许村家纺业老板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许村家纺企业块头小,数量多,单个企业打品牌势单力薄,而抱团打响“海宁家纺”区域名牌,将会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实力,做大做强海宁许村家纺。
每年在上海举办的intertextile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秋冬)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国际家纺展)上,许村家纺都是集体亮相,这有助于整体形象的打造。由于区域品牌带给了集群企业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展示区域品牌和转型成果成为了集群展团坚持参展的原动力。
“海宁家纺产业起步于家庭工业,家庭工业伴随中国国际家纺展而逐步壮大。今年,政府在逐步引导家庭工业进驻工业园区,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样做有利于把‘海宁家纺’区域品牌继续做强,并在中国国际家纺展上吸引更多的客商。”朱伟强强调。
对于今年的国际家纺展,朱伟强向本刊介绍,今年将组织近百家企业,以“浙江省区域名牌——海宁家纺,浙江省家纺出口基地——海宁”为统一标识,抱团参展。“今年的中国国际家纺展,我们将会有两个半馆的参展面积,比往年都有所增加。而且我们还增加了家纺创意大赛的成果展示区域,这些都是展示许村家纺转型升级的窗口。”
“作为政府,我们希望帮助家纺企业,通过准入的方式,让一些优秀的家纺企业借区域品牌之势使个体品牌脱颖而出。”
现在的许村,我们欣喜地看到,企业们都在积极打造品牌,一方面有序地组织生产,一方面发展连锁销售,形成统一的运营规则,工厂的产品直接通过连锁店进入消费者。
“我们政府努力打造海宁家纺的区域品牌,企业积极树立个体品牌,两者结合,许村的品牌化之路会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