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宁静”

来源 :养生大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说到刘备二顾茅庐,来到诸葛亮的房前,“……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诸葛亮门前的这一副对联,平常人谈到修养的问题时很喜欢引用。其实这对联是罗贯中改编自诸葛亮在告诫儿子如何修身治学的信里说的一句话。信中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的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淡泊宁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很高境界,只有淡泊世事之后,才会洞明凡尘;只有清心内收之时,才会高瞻远瞩。也许蒙娜丽莎那永恒的微笑之所以具有感染世界、长盛不衰的魅力,就在于画中蒙娜丽莎的宁静。
  不管什么目标,是养生,还是人生的事业,宁静淡泊的心态都是必要的。因此,我们就来谈谈“宁静”。
  “宁”,本义是安宁,平安。本作“寍”。上面是“宀”,中间是“心”,下面是“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也用“寧”,后简化为今天的“宁”字。
  有房子住,有饭吃,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就应该感到安宁。基本的生存条件有了,才可能安心去完成更多的事业。另一方面,有房子住,有饭吃,内心就应该感到安宁。不要那么多“一定要怎么着”,那样的话,人的心理往往承受不住压力,理想越多,困难就越大。而困难越大,压力也会更大。面对现实,应顺其自然,一步一步来。
  “宁”中之“丁”,是钉子的象形,钉子牢牢地固定在它所在的位置,很难被移动,因此“宁”也可以理解为“定”。苏东坡有一个“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定”的道理。
  有一次,东坡居士做了一首诗偈,叫书童乘船从江北瓜州送到江南,呈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指正,偈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禅师看后,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带回。东坡一见大怒,立即过江责问佛印禅师,禅师对他说:“从诗偈中看,你修养很高,既已八风吹不动,怎又一屁打过江?”东坡顿时语塞。
  八风,是哪八风呢?称赞、讥讽、诋毁、荣誉、利益、衰败、苦痛、安逸。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世间的各种使人心得不到宁静的外部环境。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就欢喜快乐,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就苦恼惆怅,都因经受不住这八种境界所致。人若是为“称誉”陶醉,得意忘形,往往喜极而悲;人若是因为“讥毁”而郁郁寡欢或者反唇相讥,往往也不利于自己人生的道路。在这八种强大的风面前,若能岿然不动,那才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真正自由的人。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何达到八风不动的“定”的境界呢?答案在“静”字中。
  “静”字,左“青”右“争”。两字分别再拆开看,“青”字在古代实际上上面是“生”字,是一个小植物正在生长的象形;下面是“井”字的象形,表示从井中采集需要的矿沙。
  采完矿沙以后干什么呢?自然是要把这些矿沙经过淘洗净化,以淘汰杂质,提取精华,使之能够使用。
  古文字中的“争”字,极其形象地描绘了淘洗矿沙的动作。“ ”是繁体,上面一撇三点是一只手的象形,下面“彐”也是一只手。两只手分两边,牵引住一个长长的东西,如一幅画,画中两个人牵引着一件淘洗矿沙用的工具,在矿井旁边,淘汰杂质,提取精华,获得最纯的“青”色颜料。因此,静最早的意思是“净”———淘汰杂质,得到净化。净,在古代也写作“瀞”。而净和静在古代通常可以通用。
  经常听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这句话出自《文选》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其原义是指身居朝市而过隐居生活的人。朝市、朝廷和集市,泛指人口稠密的热闹所在。凡大彻大悟的隐士,不必隐居山林,在闹市也可隐居,所谓“大隐朝市,本无车马之喧;不出户庭,坐得云霄之致”。庄子也曾说过,“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身而弗见也”;苏东坡云,“万人如海一身藏”都是这个道理。能称“大隐”者,应胸怀韬略,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宁静淡泊之心,无争长竞短之欲。或藏身于山林之野,或遁迹于市井之中。
  因此,静,不是绝对隔绝一切声音的绝对安静,因为人在社会中生活,绝对的安静是不可能得到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和淘洗矿沙一样,隔绝喧嚣的杂音,去掉不安的躁动,达到心灵的宁静。比如我们在喧闹的城市,突然聆听到自然的清音,感觉到心灵上的宁静一样。比如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什么陶渊明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因为他用心去抵挡净化这些杂音,他听到的是平和的自然万籁之声。
  清代曹庭栋的《老老恒言》说到,“养静为摄生首务”,“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可见清静对养生非常重要。
  保持内心的宁静,历来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通过理性的认识来排除内心的干扰。佛家认为世间万事转瞬即逝,一切皆空,金钱利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因此一个人没有必要为这些空幻的东西所羁绊所迷惑。从最粗浅处认识,这是一种排除心境干扰的方法,并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内心没有干扰,保持宁静,才有可能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事业,创造更多的成就。
  一般人并没有像佛家弟子那样从一切为空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道理。当我们失去内心宁静时,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或大发雷霆,或郁闷烦心,或痛苦悲哀。这样的心理状态连自己都觉得难受,甚至有时会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疯狂之事。但是人毕竟是有理性的,因此在事情过后就会后悔自己的所做所为,心想“何必呢?”经过这些经验,为了避免自己和他人再次受到伤害,我们就会比较谨慎,不会轻易大动感情。这是人生的阅历赋予我们的心境。阅历浅的少年人容易大喜大悲,也容易受到伤害;阅历深的老年人则平和宁静,自然内心不容易受到干扰。
  儒家讲究的方法则主要是刚健,坚强,心如铁石,风雨不动。“虽千万人吾往已!”孔子和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奔波各国,希望能够实施自己的主张,但是常常遭受失败。他们却依然保持宁静和快乐的心态。因为他们内心坚信,他们的道德主张是上天赋予的,天是绝对权威的,天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就可以了,别人能否理解自己的行为,没有关系。即使生活贫困,身体受累,也不算什么。“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也”,因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此,儒家的宁静,是一种坚如磐石、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的精神。
  另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打坐、静坐行气的方法排除干扰,获得宁静。这种方法为儒佛道三家广泛采取。
  内心不宁,不仅不利于正常生活,产生心理问题,而且不利于身体健康。中国医学早有“情志致病”的说法,人受外界刺激后产生正常的七种情绪,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心不宁静,七情容易过度,会导致身体的疾病。许多试验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情志的养生,就是通过养生的各种方法使人的情志保持正常,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宁静的心态。
其他文献
采用常规的用于测定活细胞个数的试剂2-(2-甲氧基-4-硝苯基)-3-(4-硝苯基)-5-(2,4-二磺基苯)-2H-四唑单钠盐(WST-8四唑盐)建立了一种快速测定细胞活性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SERS)新方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者为培养对象设计和构建并得到教育界认可的某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当前独立
通过简单的无模板法,由三缺位α-SiW9多金属氧酸盐制得了饱和Keggin结构SiW12多金属氧酸盐的微米管状晶体,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光学
科学家说,弹性是年轻的标志。人进入中年后,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各器官组织的弹性、韧性就逐渐减弱。皮肤、肌肉、骨骼、血管,逐渐失去了弹性、韧性。所以老年人易患骨折、冠心病、脑血管等疾病。一般来说,生理上的衰老进程是难以逆转的。人至老年,健康长寿是可以争取的,但返老还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却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幻想。白发鹤首重又须发如漆,满口牙齿落而复生的例子,恐怕更是传说罢了。  而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却未
邬沧萍教授的名片上头衔实在不少: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国际老年学学会理事、北京市老龄科研中心名誉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但有一天,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互相交换名片的时候,老先生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了——“人家都有电子邮箱,我却还没有上网。这实在是有些没面子。”于是,当时快80岁的邬老先生开始接触因特网。  上了网的邬老感到很快乐。“我经常收到国外的亲戚朋友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