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推行,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已成为“新课标”的亮点。因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各学科之中,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和加强研究性学习已显得非常紧迫。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采用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模式,以真正体现学习的研究性。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时,对于介绍题目和作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授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列问题:①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谁愿意查资料,了解一下三大名楼的渊源和成名的原因?②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谁能查资料介绍范仲淹这个人物?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必要的阅读书目,请他们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要求提出后,有六七个学生愿意完成第一道问题,有十几个学生愿意完成第二道题。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去校图书馆专门查找资料完成各自的问题,这样使原来的讲授课变成了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型学习课。
2.研究性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研究主题,教师在设计主题时,通常是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问题操作、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陈述表达等多个环节之中。近两年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听过几次兄弟学校的研究型学习课,感触颇深。听课后,自己也曾经多次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败的苦涩,不过也从中领悟到一些更为切合教学实际的对研究型学习课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态势,它是教育实践的创造基础,是创造之母。研究性学习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激发与培养。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主体的认识需要、成功需要和对美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造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
3.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当重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失败是难免的,我就数次品尝到这种失败的苦涩。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在语文教学中感到:虽然教师精心地设计研究主题,充分地动员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的热情也很高,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陈述时,学生却不够积极,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甚至是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我在课下找到几名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同学询问,发现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去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观点和见解感到不自然、不习惯;二是年龄越大的同学,越持有一种特别矜持的心理,特别是女生,对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感到羞涩。此后,我改变方法,让各个合作组将集体整理好的资料及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写在作文纸上,由我认真批阅后下评语,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多鼓励,绝不下任何否定学生见解的批语,逐步地提高了学生发表见解的主动性。
(2)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需要一两节课,甚至几节课才能完成,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将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过程放在课外去,在课堂教学中只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进行总结性陈述;二是注意设置一些少而精的研究性问题。
4.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当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师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好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信息素养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以图、文、声有机结合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无疑也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快节奏地帮助学生完成资料的搜集、实验的设计、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任务,大大地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点认识,是在经历过数次失败后得到的一点浅薄的感悟,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大家给予斧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谈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学生为什么看玄(迷信)幻(空想)[EB/OL].http:www.doc88.com/p-734459893499.html.
[2]柳 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汉源中学)
1.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采用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模式,以真正体现学习的研究性。
比如我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教材《岳阳楼记》一文的教学时,对于介绍题目和作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授课之前,我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下列问题:①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谁愿意查资料,了解一下三大名楼的渊源和成名的原因?②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谁能查资料介绍范仲淹这个人物?同时向学生推荐了必要的阅读书目,请他们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要求提出后,有六七个学生愿意完成第一道问题,有十几个学生愿意完成第二道题。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共同合作,去校图书馆专门查找资料完成各自的问题,这样使原来的讲授课变成了合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研究型学习课。
2.研究性学习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研究主题,教师在设计主题时,通常是寻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实验设计、问题操作、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陈述表达等多个环节之中。近两年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听过几次兄弟学校的研究型学习课,感触颇深。听课后,自己也曾经多次实践,在实践中得到过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失败的苦涩,不过也从中领悟到一些更为切合教学实际的对研究型学习课的认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性学习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态势,它是教育实践的创造基础,是创造之母。研究性学习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激发与培养。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主体的认识需要、成功需要和对美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创造的灵感和创新的火花。
3.研究性学习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当重视过程
研究性学习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失败是难免的,我就数次品尝到这种失败的苦涩。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以下两点:
(1)我在语文教学中感到:虽然教师精心地设计研究主题,充分地动员学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的热情也很高,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性陈述时,学生却不够积极,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甚至是羞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我在课下找到几名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同学询问,发现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过去已经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观点和见解感到不自然、不习惯;二是年龄越大的同学,越持有一种特别矜持的心理,特别是女生,对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感到羞涩。此后,我改变方法,让各个合作组将集体整理好的资料及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写在作文纸上,由我认真批阅后下评语,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对敢于发言的学生多鼓励,绝不下任何否定学生见解的批语,逐步地提高了学生发表见解的主动性。
(2)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内容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模式需要一两节课,甚至几节课才能完成,这样必然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将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归纳资料的过程放在课外去,在课堂教学中只尽可能地挤出时间进行总结性陈述;二是注意设置一些少而精的研究性问题。
4.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当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教师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好信息技术已成为必然,信息素养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网络,以图、文、声有机结合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无疑也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快节奏地帮助学生完成资料的搜集、实验的设计、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任务,大大地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点认识,是在经历过数次失败后得到的一点浅薄的感悟,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大家给予斧正。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谈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学生为什么看玄(迷信)幻(空想)[EB/OL].http:www.doc88.com/p-734459893499.html.
[2]柳 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汉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