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水灌溉是指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所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本文主要对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礎,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各国都在积极保护水源,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我国,农业作为最大的用水行业,却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大农业节水灌溉推广的力度,逐步改变节水灌溉建设滞后的现状,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及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用水依次经历了水源、农田、农作物、农产品等四个主要环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水资源的调配输配、田间灌溉、农作物吸收、农产品贮藏等四个步骤。节水灌溉技术就是要在上述四个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灌溉用水的合理控制、农作物节水等技术在内的完整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相比传统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大节约用水量,实现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
2、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容
2.1灌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包括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技术,合理利用灌溉回归水的技术,综合利用多水源的技术,以及对雨水洪水的利用技术。
2.2灌溉用水的合理控制技术
这一技术实际上就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输水渠道的防渗漏技术,灌溉水管道输送技术,喷灌与微灌技术,抗旱点浇技术等多项内容,它是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采取相应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灌溉水在输送和配置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损失以及农田在灌溉过程中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的效率。
2.3农作物节水技术
这一技术也泛指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它主要包括优选抗旱品种,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等。不仅要搞好技术环节,还应该加强对节水灌溉过程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对灌溉用水的精确管理,例如可采用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等技术,或者建立相应的用水制度等。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将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等多个单独的学科或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农业节水体系进行研究,并开展综合性的试验。
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1、输水方法
渠系损失水量的大部分就是渠道渗漏水所造成的,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会降低渠系水利用系数,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被大量的浪费,而且会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使农田发生盐渍化,减产等现象。但是通过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减少水量的损失。
1.1渠道防渗工程
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小渠床糙率系数,加大渠道内水流流速,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减小渠床糙率系数,加大渠道内水流流速,提高渠道输水能力、防止渠道长草,减少泥沙淤积,节省工程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
1.2管道输水灌溉
管道输水灌溉就是田间渠系被管道系统所代替,在井灌区通过抽水设备(水泵)给灌溉水体施加少量压力,并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到田间的一种灌溉技术。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节水。以管道代替土渠输水,大大减少了沿途渗漏和蒸发损失,质量好的管道可以做到基本没有输水损失。省时、省工。用土渠输水需要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才能将水送到田间地头,沿途还要专人巡渠以防渠道跑水;管道输水速度快,电闸一合水就进地,既省时间又省工。省地。我国人多地少,修建渠道要占宝贵的耕地,管道输水,特别是把管道埋入地下,省去了土渠占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灌溉制度
2.1充分灌溉制度
充分灌溉是指当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得到充分满足,即指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时,在农业管理技术的运用下,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达到最大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长久以来,人们就是依据灌溉制度来规划、制定灌溉管理的,但是显然并不能达到节约水量的目的。
2.2非充分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部分满足作物水量需求的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灌水量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需水量的灌溉。目前对于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比较狭小,主要是由于非充分灌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条件性,需要检测水源、雨情和墒情,而且将这些技术配套成相应的模式化技术还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应用的较低。
三、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的建议
1、建立健全并执行好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倡导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各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和应对措施。在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形势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努力执行好相关的规定,制定切合实际、灵活性大、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2、完善节水农业体系
节水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机械、塑料、肥料、农药等行业,政府应引导节水农业的体系建设,鼓励节水产业的发展,从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支持环保型节水设备的研发、试验、应用,协调节水设备厂商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形成设备生产、使用、回收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节水灌溉与施肥、用药有机结合,建立水肥药一体化,形成节水农业的完善体系。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搞好示范园、示范户
节水灌溉的初期投入比较大,在目前状况下全靠农民自行投入还不现实,政府需加大节水灌溉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一批节水灌溉示范园、示范户,以点带面,增加农民对节水灌溉的了解程度,同时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奖励节水灌溉的行为,惩罚浪费水资源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自愿投资节水灌溉的意愿。
4、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设备
在节水灌溉的推广过程中,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水文、经济水平、种植结构、灌溉习惯等,因地制宜推广适合的节水灌溉设备。推广过程中要遵循“调查、试验、示范、推广”的方法,争取达到试验一片成功一片,推广一片普及一片的效果。
5、加大科普知识的普及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农民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年龄结构也偏大,科学种地、科学灌溉知识匮乏,节水、节肥意识也淡薄,节水灌溉的推广普及需国家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采用技术专家下乡、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科普知识。同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投入到为农服务的行业,不断扩充农化服务人员的队伍。
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节约水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的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农业未来发展尽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06).
[2]金桂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3]高静萍,姚萍.对农业节水灌溉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59.
关键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礎,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世界范围的水问题日益严重,水资源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各国都在积极保护水源,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我国,农业作为最大的用水行业,却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在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下,我国必须加大农业节水灌溉推广的力度,逐步改变节水灌溉建设滞后的现状,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及内容
1、节水灌溉技术的含义
在农业生产中,灌溉用水依次经历了水源、农田、农作物、农产品等四个主要环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水资源的调配输配、田间灌溉、农作物吸收、农产品贮藏等四个步骤。节水灌溉技术就是要在上述四个过程中,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包括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灌溉用水的合理控制、农作物节水等技术在内的完整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相比传统的灌溉技术可以大大节约用水量,实现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
2、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容
2.1灌溉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包括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技术,合理利用灌溉回归水的技术,综合利用多水源的技术,以及对雨水洪水的利用技术。
2.2灌溉用水的合理控制技术
这一技术实际上就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输水渠道的防渗漏技术,灌溉水管道输送技术,喷灌与微灌技术,抗旱点浇技术等多项内容,它是节水灌溉技术的主要内容。在这一环节中,采取相应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少灌溉水在输送和配置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损失以及农田在灌溉过程中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的效率。
2.3农作物节水技术
这一技术也泛指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它主要包括优选抗旱品种,耕作与覆盖保墒技术等。不仅要搞好技术环节,还应该加强对节水灌溉过程的科学管理,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实现对灌溉用水的精确管理,例如可采用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等技术,或者建立相应的用水制度等。目前,节水灌溉技术已经从过去的单项节水技术发展到综合节水技术体系,将工程节水技术、管理节水技术、农艺节水技术等多个单独的学科或内容形成一个整体的农业节水体系进行研究,并开展综合性的试验。
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措施
1、输水方法
渠系损失水量的大部分就是渠道渗漏水所造成的,一般占渠首引水量的30%~50%,有的灌区高达60%~70%。渠系水量损失不仅会降低渠系水利用系数,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被大量的浪费,而且会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使农田发生盐渍化,减产等现象。但是通过渠道防渗工程和管道输水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减少水量的损失。
1.1渠道防渗工程
就是杜绝或减少由渠道或渠床而流失的水量的各种工程。有以下突出的优点:减少渠道渗漏损失、节省灌溉用水量、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小渠床糙率系数,加大渠道内水流流速,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减小渠床糙率系数,加大渠道内水流流速,提高渠道输水能力、防止渠道长草,减少泥沙淤积,节省工程维修费用、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效益。
1.2管道输水灌溉
管道输水灌溉就是田间渠系被管道系统所代替,在井灌区通过抽水设备(水泵)给灌溉水体施加少量压力,并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到田间的一种灌溉技术。灌溉管道系统有以下几个突出优点:节水。以管道代替土渠输水,大大减少了沿途渗漏和蒸发损失,质量好的管道可以做到基本没有输水损失。省时、省工。用土渠输水需要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才能将水送到田间地头,沿途还要专人巡渠以防渠道跑水;管道输水速度快,电闸一合水就进地,既省时间又省工。省地。我国人多地少,修建渠道要占宝贵的耕地,管道输水,特别是把管道埋入地下,省去了土渠占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2、灌溉制度
2.1充分灌溉制度
充分灌溉是指当作物在各个生育阶段所需的水分都得到充分满足,即指作物生长发育处于最佳水分环境时,在农业管理技术的运用下,从而使农作物的产量达到最大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长久以来,人们就是依据灌溉制度来规划、制定灌溉管理的,但是显然并不能达到节约水量的目的。
2.2非充分灌溉制度
非充分灌溉制度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内部分满足作物水量需求的灌溉方式。非充分灌溉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灌水量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全过程需水量的灌溉。目前对于非充分灌溉理论研究比较狭小,主要是由于非充分灌溉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条件性,需要检测水源、雨情和墒情,而且将这些技术配套成相应的模式化技术还需要大量时间,所以应用的较低。
三、农业节水灌溉改革创新的建议
1、建立健全并执行好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倡导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各省市也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地方性法规和应对措施。在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形势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努力执行好相关的规定,制定切合实际、灵活性大、可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2、完善节水农业体系
节水农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机械、塑料、肥料、农药等行业,政府应引导节水农业的体系建设,鼓励节水产业的发展,从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支持环保型节水设备的研发、试验、应用,协调节水设备厂商与农户的有效对接,形成设备生产、使用、回收的良性循环体系。同时,将节水灌溉与施肥、用药有机结合,建立水肥药一体化,形成节水农业的完善体系。
3、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搞好示范园、示范户
节水灌溉的初期投入比较大,在目前状况下全靠农民自行投入还不现实,政府需加大节水灌溉的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一批节水灌溉示范园、示范户,以点带面,增加农民对节水灌溉的了解程度,同时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奖励节水灌溉的行为,惩罚浪费水资源的农民,进而提高农民自愿投资节水灌溉的意愿。
4、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设备
在节水灌溉的推广过程中,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水文、经济水平、种植结构、灌溉习惯等,因地制宜推广适合的节水灌溉设备。推广过程中要遵循“调查、试验、示范、推广”的方法,争取达到试验一片成功一片,推广一片普及一片的效果。
5、加大科普知识的普及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农民学历水平整体偏低,年龄结构也偏大,科学种地、科学灌溉知识匮乏,节水、节肥意识也淡薄,节水灌溉的推广普及需国家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采用技术专家下乡、专家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科普知识。同时,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员投入到为农服务的行业,不断扩充农化服务人员的队伍。
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节约水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这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也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我们要竭尽全力的支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农业未来发展尽最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孟小涛,王春生.浅析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09(06).
[2]金桂国.农业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9).
[3]高静萍,姚萍.对农业节水灌溉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