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广东本地商业摄影师座谈时,彭智宏略显沉默,小胡子、长发、年轻,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话不多,只有被提问到的时候才说上几句,言语真诚,句句击中要害。与罗旭、苏卫、胡黎明几位商业摄影师前辈的从业经历不同,彭智宏是真正的大学生,因此我总感觉他身上带着浓浓的学院气息,他的作品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创意+细腻,是让我欣赏的原因。
记者:能否简单谈谈您的从摄经历?
彭智宏:我在中学时代迷上摄影,虽然也拍过不少题材的东西,但是最喜欢、最迷恋的还是拍摄静物。因为我觉得当静物的客观存在成为逻辑实验中的模型元素时,所产生的理性审美情趣可以与时间共存。上大学后,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影像的敏锐成为我被广告界拉拢的关键原因。
记者:目前您的工作室主要经营的业务和项目有哪些?
彭智宏:我的工作室主要为客户提供创意影像的拍摄与制作,包括平面影像及动态特效视频影像。你也知道,创意影像最注重的是原创性,最怕形成思维定式和僵死的套路。虽然从事商业摄影多年,但是我始终坚持在每次重要的创作时都要通过技术升级来达到表现手法的突破,从而为自己的作品定一个新的标杆,这是我对摄影的追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记者:您目前所进行的创意类静物是怎样的一个拍摄方法?是否是一个很枯燥、很需要耐心的工作?
彭智宏:目前我研究的创意类静物拍摄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的拍摄静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虚拟化拍摄方面:将拍摄素材的全方位信息输入计算机,再使用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摄像机进行取景构图,同时调动虚拟灯光照明。虽然全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但与在真实空间中用真实摄影机拍摄所进行的操作是一样的,灯光的运用效果也一样。但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会更高效,更理想化,且影像几乎完全无损失。虚拟化拍摄对静物影像所要求的色彩与质感高保真还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使全虚拟化拍摄正在从高端商业影像制作领域向全方位的影像市场渗透。对我来说,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对我个人的一个挑战。
记者: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些静物、产品的拍摄小窍门?
彭智宏:静物不是个单一概念,不同物体间的形状结构、材质、色彩千差万别。没有哪种小窍门可以普遍套用到静物拍摄之中。如果真要说静物摄影有何准则的话,那就是尽量使用优质的全色谱光源来照明。很多廉价光源都做不到全色谱,使用这样的光源照明,会令色彩还原失真,尤其是某些特殊材质需要吸收特定频谱的光波,使其显色成分中的电子能态受激发产生相位共振,从而呈现出特定的色彩。如果光源中缺少所需频谱的光波,材质的颜色就无法准确呈现,从而导致拍摄失败。而且由于光源色谱不全导致的偏色,是无法在后期调整回来的。
记者:能简单描述下最难忘的拍摄经历吗?
彭智宏:其实每次的创作性拍摄都有难忘的经历,但说到拍摄技术最复杂、最具实验性的还要算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那一次。那时数码影像还未成熟,要获得高品质图片必须使用大底片座机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是我为自己的工作室制作的一幅形象片,它必须能够长时间地反映我对影像的理解和品味,且其表现形式又不会过时。所以我决定用摄影镜头为主角,来表现抽象空间中,能量以各色光线的形式进行相互传递和影响的关系。由于采用胶片拍摄,想要把每个元素都准确地拍摄到预定的位置,就必须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先后进行多次曝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拍摄失败。我为此专门列了一个拍摄步骤流程表,将每一项预计到的操作细节都一一按顺序定位。
实拍时,为使影像构成符合逻辑,有些位置的影像可以重叠,而有些位置则必须明确区分影像的前后关系,必须将已曝过光的影像在胶片上的位置准确记录下来,再按其形状在胶片前做遮挡片,那么当第二次在同一位置曝光另一个影像时,就能得到第一次的影像在前、第二次的影像在后的效果。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在PS中做的图层蒙版,但当时可不是用电脑,而是在相机的内部,紧贴底片的位置,手工制作薄片蒙版。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一切的操作必须充分发挥大底片座机的结构特性,其特有的大面积底片和宽敞的机内空间,为这种近乎疯狂的操作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整个拍摄过程历时十多个小时,为避免胶片在更改遮挡片时漏光,大部分的操作步骤必须在全黑暗环境中完成,非常考验人的耐受力及对影像的预见能力,因为在胶片未冲洗出来前,是无法看到最终效果的。非常幸运,最终得到的效果证明我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准确达到了流程表中预设的标准,画面中所展现的逻辑空间与所营造的气氛都令我很满意。
虽然在如今的数字影像时代中,这种针对胶片拍摄所采用的复杂技术已完全能够被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所替代,但它本身对影像的解构合成与今天在图形软件中采用的多图层合成效果,在理念上是完全相通的。这种多次曝光加相机内部多次遮挡的技术,在当时我们只听说某些国外的摄影大师尝试过,成功发表的作品也不多见。而我应该是国内真正运用到作品创作之中,并获得成功的少数人之一,可以说,《光与色彩的转换》为我在摄影创作生涯中写下了标杆性的一页。
记者:能谈谈您对广东商业摄影发展的认识吗?
彭智宏: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行的,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商业气氛炽热,为商业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空间。同时,广州历来也是广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多方人才汇集,文化产业蓬勃,对用于宣传推广的专业影像服务有极大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广东商业摄影都从属于广告公司的一个制作部门,往往是全公司投资最大的部门,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日后商业摄影在整个广告业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体制化运营培养了一批技术型的商业摄影人才,他们在实践中结合当地市场环境所积累下的摄影制作经验,是无法从任何国外、海外同类行业中获取与移植的。当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批对商业影像拍摄有着更多原创理念及时尚触觉的独立摄影师开始涌现,纷纷建立起专门从事商业影像制作的工作室及摄影公司。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迅速完成的广告专业化大分工中,广东的商业摄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在那段时间建立起专业声望的摄影人都成为了今天商业摄影界的中坚力量。
一个行业是否能健康发展,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与全体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并制定行业运营的规范。2000年广州市广告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GZIPP)为广东三地的广告摄影师通过行业提供了进行广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平台,让广东的商业摄影行业形成了层次丰富、各有专攻的良性稳定的发展格局。
商业摄影尤其广告摄影,是所有摄影专业当中影像制作最复杂、涉及的产业链最长的一个门类。随着影像获取方式的日新月异,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主次关系也不断变化。广告摄影师不能再单纯地用相机和镜头来思考影像,而是要以影像制作人的角度掌控整个影像产生的流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广告摄影”会完全被“商业影像制作”所取代,“摄影”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基础环节而存在,甚至有些影像的生成还有可能绕过“摄影”这一环节。
记者:能否简单谈谈您的从摄经历?
彭智宏:我在中学时代迷上摄影,虽然也拍过不少题材的东西,但是最喜欢、最迷恋的还是拍摄静物。因为我觉得当静物的客观存在成为逻辑实验中的模型元素时,所产生的理性审美情趣可以与时间共存。上大学后,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影像的敏锐成为我被广告界拉拢的关键原因。
记者:目前您的工作室主要经营的业务和项目有哪些?
彭智宏:我的工作室主要为客户提供创意影像的拍摄与制作,包括平面影像及动态特效视频影像。你也知道,创意影像最注重的是原创性,最怕形成思维定式和僵死的套路。虽然从事商业摄影多年,但是我始终坚持在每次重要的创作时都要通过技术升级来达到表现手法的突破,从而为自己的作品定一个新的标杆,这是我对摄影的追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记者:您目前所进行的创意类静物是怎样的一个拍摄方法?是否是一个很枯燥、很需要耐心的工作?
彭智宏:目前我研究的创意类静物拍摄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的拍摄静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虚拟化拍摄方面:将拍摄素材的全方位信息输入计算机,再使用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摄像机进行取景构图,同时调动虚拟灯光照明。虽然全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但与在真实空间中用真实摄影机拍摄所进行的操作是一样的,灯光的运用效果也一样。但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会更高效,更理想化,且影像几乎完全无损失。虚拟化拍摄对静物影像所要求的色彩与质感高保真还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使全虚拟化拍摄正在从高端商业影像制作领域向全方位的影像市场渗透。对我来说,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对我个人的一个挑战。
记者: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些静物、产品的拍摄小窍门?
彭智宏:静物不是个单一概念,不同物体间的形状结构、材质、色彩千差万别。没有哪种小窍门可以普遍套用到静物拍摄之中。如果真要说静物摄影有何准则的话,那就是尽量使用优质的全色谱光源来照明。很多廉价光源都做不到全色谱,使用这样的光源照明,会令色彩还原失真,尤其是某些特殊材质需要吸收特定频谱的光波,使其显色成分中的电子能态受激发产生相位共振,从而呈现出特定的色彩。如果光源中缺少所需频谱的光波,材质的颜色就无法准确呈现,从而导致拍摄失败。而且由于光源色谱不全导致的偏色,是无法在后期调整回来的。
记者:能简单描述下最难忘的拍摄经历吗?
彭智宏:其实每次的创作性拍摄都有难忘的经历,但说到拍摄技术最复杂、最具实验性的还要算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那一次。那时数码影像还未成熟,要获得高品质图片必须使用大底片座机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是我为自己的工作室制作的一幅形象片,它必须能够长时间地反映我对影像的理解和品味,且其表现形式又不会过时。所以我决定用摄影镜头为主角,来表现抽象空间中,能量以各色光线的形式进行相互传递和影响的关系。由于采用胶片拍摄,想要把每个元素都准确地拍摄到预定的位置,就必须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先后进行多次曝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拍摄失败。我为此专门列了一个拍摄步骤流程表,将每一项预计到的操作细节都一一按顺序定位。
实拍时,为使影像构成符合逻辑,有些位置的影像可以重叠,而有些位置则必须明确区分影像的前后关系,必须将已曝过光的影像在胶片上的位置准确记录下来,再按其形状在胶片前做遮挡片,那么当第二次在同一位置曝光另一个影像时,就能得到第一次的影像在前、第二次的影像在后的效果。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在PS中做的图层蒙版,但当时可不是用电脑,而是在相机的内部,紧贴底片的位置,手工制作薄片蒙版。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一切的操作必须充分发挥大底片座机的结构特性,其特有的大面积底片和宽敞的机内空间,为这种近乎疯狂的操作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整个拍摄过程历时十多个小时,为避免胶片在更改遮挡片时漏光,大部分的操作步骤必须在全黑暗环境中完成,非常考验人的耐受力及对影像的预见能力,因为在胶片未冲洗出来前,是无法看到最终效果的。非常幸运,最终得到的效果证明我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准确达到了流程表中预设的标准,画面中所展现的逻辑空间与所营造的气氛都令我很满意。
虽然在如今的数字影像时代中,这种针对胶片拍摄所采用的复杂技术已完全能够被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所替代,但它本身对影像的解构合成与今天在图形软件中采用的多图层合成效果,在理念上是完全相通的。这种多次曝光加相机内部多次遮挡的技术,在当时我们只听说某些国外的摄影大师尝试过,成功发表的作品也不多见。而我应该是国内真正运用到作品创作之中,并获得成功的少数人之一,可以说,《光与色彩的转换》为我在摄影创作生涯中写下了标杆性的一页。
记者:能谈谈您对广东商业摄影发展的认识吗?
彭智宏: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行的,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商业气氛炽热,为商业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空间。同时,广州历来也是广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多方人才汇集,文化产业蓬勃,对用于宣传推广的专业影像服务有极大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广东商业摄影都从属于广告公司的一个制作部门,往往是全公司投资最大的部门,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日后商业摄影在整个广告业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体制化运营培养了一批技术型的商业摄影人才,他们在实践中结合当地市场环境所积累下的摄影制作经验,是无法从任何国外、海外同类行业中获取与移植的。当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批对商业影像拍摄有着更多原创理念及时尚触觉的独立摄影师开始涌现,纷纷建立起专门从事商业影像制作的工作室及摄影公司。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迅速完成的广告专业化大分工中,广东的商业摄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在那段时间建立起专业声望的摄影人都成为了今天商业摄影界的中坚力量。
一个行业是否能健康发展,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与全体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并制定行业运营的规范。2000年广州市广告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GZIPP)为广东三地的广告摄影师通过行业提供了进行广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平台,让广东的商业摄影行业形成了层次丰富、各有专攻的良性稳定的发展格局。
商业摄影尤其广告摄影,是所有摄影专业当中影像制作最复杂、涉及的产业链最长的一个门类。随着影像获取方式的日新月异,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主次关系也不断变化。广告摄影师不能再单纯地用相机和镜头来思考影像,而是要以影像制作人的角度掌控整个影像产生的流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广告摄影”会完全被“商业影像制作”所取代,“摄影”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基础环节而存在,甚至有些影像的生成还有可能绕过“摄影”这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