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静物狂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131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广东本地商业摄影师座谈时,彭智宏略显沉默,小胡子、长发、年轻,是我对他的最初印象。话不多,只有被提问到的时候才说上几句,言语真诚,句句击中要害。与罗旭、苏卫、胡黎明几位商业摄影师前辈的从业经历不同,彭智宏是真正的大学生,因此我总感觉他身上带着浓浓的学院气息,他的作品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创意+细腻,是让我欣赏的原因。
  
  记者:能否简单谈谈您的从摄经历?
  彭智宏:我在中学时代迷上摄影,虽然也拍过不少题材的东西,但是最喜欢、最迷恋的还是拍摄静物。因为我觉得当静物的客观存在成为逻辑实验中的模型元素时,所产生的理性审美情趣可以与时间共存。上大学后,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影像的敏锐成为我被广告界拉拢的关键原因。
  
  记者:目前您的工作室主要经营的业务和项目有哪些?
  彭智宏:我的工作室主要为客户提供创意影像的拍摄与制作,包括平面影像及动态特效视频影像。你也知道,创意影像最注重的是原创性,最怕形成思维定式和僵死的套路。虽然从事商业摄影多年,但是我始终坚持在每次重要的创作时都要通过技术升级来达到表现手法的突破,从而为自己的作品定一个新的标杆,这是我对摄影的追求,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记者:您目前所进行的创意类静物是怎样的一个拍摄方法?是否是一个很枯燥、很需要耐心的工作?
  彭智宏:目前我研究的创意类静物拍摄区别于以往的、传统的拍摄静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虚拟化拍摄方面:将拍摄素材的全方位信息输入计算机,再使用软件所提供的虚拟摄像机进行取景构图,同时调动虚拟灯光照明。虽然全过程都是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但与在真实空间中用真实摄影机拍摄所进行的操作是一样的,灯光的运用效果也一样。但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会更高效,更理想化,且影像几乎完全无损失。虚拟化拍摄对静物影像所要求的色彩与质感高保真还原,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使全虚拟化拍摄正在从高端商业影像制作领域向全方位的影像市场渗透。对我来说,这是我的兴趣所在,也是对我个人的一个挑战。
  
  记者: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些静物、产品的拍摄小窍门?
  彭智宏:静物不是个单一概念,不同物体间的形状结构、材质、色彩千差万别。没有哪种小窍门可以普遍套用到静物拍摄之中。如果真要说静物摄影有何准则的话,那就是尽量使用优质的全色谱光源来照明。很多廉价光源都做不到全色谱,使用这样的光源照明,会令色彩还原失真,尤其是某些特殊材质需要吸收特定频谱的光波,使其显色成分中的电子能态受激发产生相位共振,从而呈现出特定的色彩。如果光源中缺少所需频谱的光波,材质的颜色就无法准确呈现,从而导致拍摄失败。而且由于光源色谱不全导致的偏色,是无法在后期调整回来的。
  
  记者:能简单描述下最难忘的拍摄经历吗?
  彭智宏:其实每次的创作性拍摄都有难忘的经历,但说到拍摄技术最复杂、最具实验性的还要算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那一次。那时数码影像还未成熟,要获得高品质图片必须使用大底片座机拍摄。《光与色彩的转换》是我为自己的工作室制作的一幅形象片,它必须能够长时间地反映我对影像的理解和品味,且其表现形式又不会过时。所以我决定用摄影镜头为主角,来表现抽象空间中,能量以各色光线的形式进行相互传递和影响的关系。由于采用胶片拍摄,想要把每个元素都准确地拍摄到预定的位置,就必须将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先后进行多次曝光,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拍摄失败。我为此专门列了一个拍摄步骤流程表,将每一项预计到的操作细节都一一按顺序定位。
  实拍时,为使影像构成符合逻辑,有些位置的影像可以重叠,而有些位置则必须明确区分影像的前后关系,必须将已曝过光的影像在胶片上的位置准确记录下来,再按其形状在胶片前做遮挡片,那么当第二次在同一位置曝光另一个影像时,就能得到第一次的影像在前、第二次的影像在后的效果。这有点类似我们今天在PS中做的图层蒙版,但当时可不是用电脑,而是在相机的内部,紧贴底片的位置,手工制作薄片蒙版。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一切的操作必须充分发挥大底片座机的结构特性,其特有的大面积底片和宽敞的机内空间,为这种近乎疯狂的操作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整个拍摄过程历时十多个小时,为避免胶片在更改遮挡片时漏光,大部分的操作步骤必须在全黑暗环境中完成,非常考验人的耐受力及对影像的预见能力,因为在胶片未冲洗出来前,是无法看到最终效果的。非常幸运,最终得到的效果证明我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准确达到了流程表中预设的标准,画面中所展现的逻辑空间与所营造的气氛都令我很满意。
  虽然在如今的数字影像时代中,这种针对胶片拍摄所采用的复杂技术已完全能够被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所替代,但它本身对影像的解构合成与今天在图形软件中采用的多图层合成效果,在理念上是完全相通的。这种多次曝光加相机内部多次遮挡的技术,在当时我们只听说某些国外的摄影大师尝试过,成功发表的作品也不多见。而我应该是国内真正运用到作品创作之中,并获得成功的少数人之一,可以说,《光与色彩的转换》为我在摄影创作生涯中写下了标杆性的一页。
  
  记者:能谈谈您对广东商业摄影发展的认识吗?
  彭智宏:广东商业摄影的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并行的,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商业气氛炽热,为商业摄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空间。同时,广州历来也是广东省的政治文化中心,多方人才汇集,文化产业蓬勃,对用于宣传推广的专业影像服务有极大的需求。上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广东商业摄影都从属于广告公司的一个制作部门,往往是全公司投资最大的部门,这完全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也为日后商业摄影在整个广告业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体制化运营培养了一批技术型的商业摄影人才,他们在实践中结合当地市场环境所积累下的摄影制作经验,是无法从任何国外、海外同类行业中获取与移植的。当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一批对商业影像拍摄有着更多原创理念及时尚触觉的独立摄影师开始涌现,纷纷建立起专门从事商业影像制作的工作室及摄影公司。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并迅速完成的广告专业化大分工中,广东的商业摄影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产业,在那段时间建立起专业声望的摄影人都成为了今天商业摄影界的中坚力量。
  一个行业是否能健康发展,需要行业内部的自律与全体从业人员组织起来共同维护本行业的利益并制定行业运营的规范。2000年广州市广告协会广告摄影师专业委员会(GZIPP)为广东三地的广告摄影师通过行业提供了进行广泛交流与相互学习的平台,让广东的商业摄影行业形成了层次丰富、各有专攻的良性稳定的发展格局。
  商业摄影尤其广告摄影,是所有摄影专业当中影像制作最复杂、涉及的产业链最长的一个门类。随着影像获取方式的日新月异,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主次关系也不断变化。广告摄影师不能再单纯地用相机和镜头来思考影像,而是要以影像制作人的角度掌控整个影像产生的流程。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广告摄影”会完全被“商业影像制作”所取代,“摄影”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基础环节而存在,甚至有些影像的生成还有可能绕过“摄影”这一环节。
其他文献
“中国雪乡”坐落在黑龙江省大海林林业局境内。公园内风景秀丽,景色神奇。险壑的山峰,幽深的河谷,多姿的林海构成了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苍茫浩瀚的原始森林、明澈清幽的海浪河、冰清玉洁的中国雪乡,让人尽情感受大自然的幽深与古朴、瑰丽与神奇,尽情体味返璞归真的超脱与惬意。  “中国雪乡”是雪乡国家森林公园内四大景区之一,由于山高林密,北面袭来的贝加尔湖冷空气和南来的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频交汇,造就了雪乡夏
期刊
在数码摄影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摄影者似乎遗忘了使用外置的闪光灯,因为除了专业级的数码相机之外,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均有内置闪光灯或机顶闪光灯。然而,当你需要用更多摄影语言和技术手段来表达构思时,外置闪光灯又是严肃摄影师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人们不爱使用闪光灯是因为与镜头平行的闪光灯光线使画面的空间缺乏纵深感,画面经常是一片平光,毫无层次。但实际上,使用闪光灯的关键是对自然光或弱光、逆光的补充,恰当的
期刊
近些年来,我常听到这么一种说法:想拍好照片,相机前的“头”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机后面的“头”。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说法。摄影是人加相机的结果,所以使用什么样的的相机不仅会影响拍摄的最后结果,也会影响使用相机的人的头脑。人的头脑中有视觉的部分,肯定会随着相机的发展而改进,逐步得到开发。只要相机的功能继续发展,人类视觉功能的开发也不会停止。回想我的摄影生涯,也的确如此。在我使用胶片的时候,所学习与掌握的摄
期刊
朱宪民,1943年出生在山东一个地道纯正的农民家庭,1968年成为《吉林画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王玉文,1948年出生在辽宁一个世代矿工的工人家庭,1973年成为《阜新日报》摄影记者,2002年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一个农民的儿子,拍了40年农民。  一个工人的儿子,拍了40年工人。  暂不表二人间的默契与砥砺、中国摄影界最无间的友情见证,且不说观看者的赞叹
期刊
开篇阅读  野生动物摄影师Brian W.Matthews在马来西亚Bako国家公园拍摄了一对亲密无间的寄居蟹的照片。由于限制游人数量,Bako国家公园人流较少,是野生动物摄影的理想场所。摄影师用了3个小时在海岸线上拍摄寄居蟹。如果靠得太近,寄居蟹会缩进壳里;如果摄影者保持静止(通常1分钟即可),它又会慢慢伸出头来。在大多数的时间里,Brian都躺在地上进行近距离拍摄。他使用佳能100毫米微距镜头
期刊
展示佳能最新影像科技成果和商务解决方案,让观众现场体验影像“今天”和“明天”的2011佳能博览会,5月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佳能集团第一次将5年一届的佳能博览会引进中国。本届上海博览会是佳能集团继去年9月至11月在纽约、巴黎、东京之后全球巡展的最后一站。佳能公司董事会主席御手洗富士夫(图左三)、总裁内田恒二(图左一)和多名常务董事等高官,以及佳能形象代言人成龙(图右二)等数百人出席
期刊
叶健强在广州的横街窄巷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仔”。自小喜欢美术、书法,见证了广州30年来的变迁。1971年,高中毕业的他进入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系统地学习摄影知识,从在暗房冲洗胶卷、放大照片学起,将兴趣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广州新闻图片社工作时,他得到的告诫是:拍照片一定要拍漂亮、完美的。因此,在那个时期,他所拍摄的照片无论是风光片还是人物片,都很讲究用光等摄影手法,且一律都是摆拍
期刊
安哥不姓安,千万别搞错。他原名彭振戈,笔名安哥,曾用名彭安哥、彭安鸽。1947年生于大连,北京长大,在云南西双版纳当过七年知青,在广州当工人四年。1979年起在中新社广东分社当摄影记者,后又在香港当记者编辑六年,现在也是知名策展人。  安哥是广东摄影圈乃至中国摄影圈都不得不提到的人物,除了良好的职业素质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大事情,那就是用镜头记录下时代的发展,且一做就是三十
期刊
摄影与广东,特别有缘分  1839年,法国公布了摄影术的诞生,五年后就经香港(一说澳门)传入中国广州,然后散播至全国,之后全国各地的照相馆大多也是由广东人经营的。1844年,广东省南海县人邹伯奇写成了《格术补》和《摄影之器记》两篇摄影著作,自制照相机并拍摄照片,成为中国摄影之父。得摄影风气之先的广东成为中国摄影的发祥之地。由此滥觞,至今的广东省摄影实力无论从摄影者队伍,还是从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
期刊
编者按: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用自己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实践着爱党爱国、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生命价值,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篇章,树起了一座民族的道德丰碑。学习雷锋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和精神追求。  今年是雷锋去世50周年,2月29日,新华社播发了社长李从军领衔撰写的长篇通讯《永恒的召唤——雷锋精神世纪交响曲》;3月2日,雷锋事迹大型原创摄影作品展《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在北京中国人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