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009年晋升为本科院校的文山学院是一所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当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生源严重不足,发展定位的确定、落实,学校建设、发展、转型的目标确定及实施,学校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否更好地服务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等诸多制约因素。学校顶层设计确定科学的发展定位,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各二级学院也积极探索,多管齐下,想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凸显特色,提质转型,走出了一条师范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凸显、应用发展的“立足于文山州,面向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发展路子。
关键词: 云南文山学院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云南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一所全日制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由于地处边疆,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一为当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二是提供科学研究服务,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成为文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助推器”。三是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库。四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校园文化品牌,争做区域文化繁荣“辐射源”[1]。
社会服务功能决定其办学定位:“立足文山实际,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文山学院立足文山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州情,依托文山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等四大优势,结合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强化做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和与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对接,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硬件做实,软件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五大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2]。
文山学院只有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的实际,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院校,才能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学校顶层整体设计,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落实实施
云南省是泛东亚开放的桥头堡,而且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为云南省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文山州向东可以走向广东、广西,甚至出海,向南走向越南,向西走向红河州,向北走向昆明等,同时也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文山州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文山学院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文山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文山学院将建设成为“有特色、质量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劳动力资源的地方综合性的本科大学”,这为文山学院的发展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顶层设计[3]。文山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文山学院的转型成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5]。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管齐下,穷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发展路子。
办学的地域特色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其实质是坚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的地域特色可依托边界位置体现边疆性,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体现民族性,依托自然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把握好价值性、层次性、资源性。基于以上考虑,文山学院办学的地域特色定位为:边疆性、民族性和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国门大学。
按照高标准要求设计整个办学规模,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为此,学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于2012年7月把学校原来的中文系与政史系的历史专业调整成立人文学院,把数理系的物理专业调整归入计算机科学系成立计算机信息科学院学院、原数理系的数学及应用各专业成立数学学院,原生化系拆分为包括原生化系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制药工程、地理学、工程测量等专业的环资学院与包括原生化系化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化学与工程学院,原政史系的政治专业、马列部等合并扩展为政治经济管理学院,原体育系升级为体育学院,原音乐系、美术系合并成立艺术学院,原外语系升级为外语学院。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各二级学院的顶层设计班子要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制定顶层设计,避免相互雷同,实行错位发展、分类指导,不能同质化发展,切实做好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专业定位、特色定位、面向定位五个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地按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发展才有希望和前景。这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规划了蓝图。
(二)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学校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建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
如何构建学科系专业体系,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发展规划,建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建设精品专业,凸显职业教育、地方特色、重视创新、开拓应用。如化学与工程学院认真研究,确定强师范,凸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科学发展定位,得到云南省教育厅的肯定,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2014年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云教高[2014]111号),文山学院申报的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矿冶化工专业群”(项目负责人:郝南明)和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建设项目“生物产业专业群实验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张志信)获得立项资助,每个项目各资助经费100万元。这为学校及相关二级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教师的职业操守,增强教师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荣誉感。三尺讲台永远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把自己塑造成为强者,而不是自我贬低为弱者,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要解决好当前为师不尊,为艺不精的问题,加强教师修身修心,去除教育功利化,不以利为先导,要以救世为主教书育人,回归当下时代的新常态,把教育学生根本方向突出在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标上,特别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的要求、教师的培养应该优先。鼓励大家走出去,条件允许工资和待遇可保留不变,学校层面奖励和激励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不能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知足不知进,与时偕行。通过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政策上应鼓励老师考证,挂靠企业;留住人才、提高待遇;派出老师到企业挂职或进行教师转岗培训,值得推崇。如化学与工程学院、环资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制定科学规划,已经从2015年4月起,利用3-5年的时间,把在岗的教师分批进行转岗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保证转岗教师的利益、相关诉求的落实,让相关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四)专业建设。学校的转型发展要有所转,有所留,以正常心态看待转型,有些专业不能转的要保留,能转型的要坚决通过转型,培养出高级的技能型人才,指导一线的产业发展。转型要把专业和产业对接;要把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要让学生到深入到车间实训基地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学习则重点放到课堂上,课程体系建设求新求变,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强化工科类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考,并且科学规划,不断申报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如信息学院申报电气自动化和建筑专业,化学与工程学院可以申报制药工程、生产安全工程,环资学院可以申报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七专业等。必须认真思考师范类的如何转;学生见习、实习如何统一安排。针对不同专业应该认真是靠如何改造发展,如物理学、化学专业、生物科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传统专业如何转型、改造。
(五)课程建设必须认真整合。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校、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必须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过程对接,保证学生就业时能更快、更好。
(六)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不拘一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研究生培养要上,本科教育要上,专科层次要改造、强化、实用,各种提升培训也要红红火火;还需各种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与高层次学校、院所等联合,不求拥有,只要能用就行。构建新的平台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对学生逃课行为要加大及时处罚力度。同时通过管理、教育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爱学生,沉下心打造和谐稳健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抓好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
二、学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必须改革,必须整合,必须转型,必须提质。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校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办教育是要讲规律的,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是正道。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但专科教育经验丰富,且学校办在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些办学的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忌贪大求全,忘了自己的优势。
地方高校正在面临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
学校发展,学校转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南明.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文山学院学报,2010(1).
[2]熊荣元.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文山学院跨越式发展,文山日报,2011年2月9日.
[3]徐怀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的思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期,105-107.
关键词: 云南文山学院 地方本科院校 转型发展
云南文山学院是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一所全日制多学科性的本科院校,由于地处边疆,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喀斯特地貌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点决定了其社会服务功能:一为当地提供人才培养、培训服务,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输出地。二是提供科学研究服务,努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成为文山地区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源”和“助推器”。三是为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库。四是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突出校园文化品牌,争做区域文化繁荣“辐射源”[1]。
社会服务功能决定其办学定位:“立足文山实际,打造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即文山学院立足文山地处边疆民族贫困山区的基本州情,依托文山特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多彩的文化、秀丽的风光等四大优势,结合文山学院“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的发展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教学是立校之基,科研是强校之本”,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立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强化做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和与地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相对接,积极为“桥头堡”建设服务;“硬件做实,软件做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学校发展建设”。深入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和谐稳校”五大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2]。
文山学院只有根据本地区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本校的实际,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院校,才能在全国地方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学校顶层整体设计,各二级学院认真组织落实实施
云南省是泛东亚开放的桥头堡,而且有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民族、文化等资源,这为云南省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条件。文山州向东可以走向广东、广西,甚至出海,向南走向越南,向西走向红河州,向北走向昆明等,同时也有丰富的生物、矿产、水利、民族、旅游、文化资源。文山州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文山学院根据云南省的发展战略需求,以及文山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和文山州支柱产业发展的规划,制定了“跨越式”发展的“三部曲”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过近20年的发展,文山学院将建设成为“有特色、质量高,能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劳动力资源的地方综合性的本科大学”,这为文山学院的发展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顶层设计[3]。文山学院的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是教育结构调整中高等教育实现服务国民经济升级发展的关键,因此,文山学院的转型成为教育结构调整的聚焦点,也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5]。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多管齐下,穷尽办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走出了“立足于文山州、云南省,辐射大西南,放眼全国、东南亚”的发展路子。
办学的地域特色是办学特色的体现,其实质是坚持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的地域特色可依托边界位置体现边疆性,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体现民族性,依托自然资源体现生物多样性,把握好价值性、层次性、资源性。基于以上考虑,文山学院办学的地域特色定位为:边疆性、民族性和生物多样性,突出的国门大学。
按照高标准要求设计整个办学规模,认真研究学校的发展定位和顶层设计。为此,学校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于2012年7月把学校原来的中文系与政史系的历史专业调整成立人文学院,把数理系的物理专业调整归入计算机科学系成立计算机信息科学院学院、原数理系的数学及应用各专业成立数学学院,原生化系拆分为包括原生化系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制药工程、地理学、工程测量等专业的环资学院与包括原生化系化学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技术专业等专业的化学与工程学院,原政史系的政治专业、马列部等合并扩展为政治经济管理学院,原体育系升级为体育学院,原音乐系、美术系合并成立艺术学院,原外语系升级为外语学院。特别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各二级学院的顶层设计班子要全面加强调查研究工作,认真研究制定顶层设计,避免相互雷同,实行错位发展、分类指导,不能同质化发展,切实做好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专业定位、特色定位、面向定位五个方面的工作,因地制宜地按特色办学之路,学校发展才有希望和前景。这为学校的转型发展规划了蓝图。
(二)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学校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建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结合地域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和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校发展规划。
如何构建学科系专业体系,各二级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运用科学方法,制定出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发展规划,建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建设精品专业,凸显职业教育、地方特色、重视创新、开拓应用。如化学与工程学院认真研究,确定强师范,凸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科学发展定位,得到云南省教育厅的肯定,云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公布2014年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相关建设项目遴选结果的通知”(云教高[2014]111号),文山学院申报的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矿冶化工专业群”(项目负责人:郝南明)和2014年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建设项目“生物产业专业群实验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张志信)获得立项资助,每个项目各资助经费100万元。这为学校及相关二级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教师的职业操守,增强教师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荣誉感。三尺讲台永远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按照“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定位,把自己塑造成为强者,而不是自我贬低为弱者,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要解决好当前为师不尊,为艺不精的问题,加强教师修身修心,去除教育功利化,不以利为先导,要以救世为主教书育人,回归当下时代的新常态,把教育学生根本方向突出在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目标上,特别是根据学校转型发展、专业建设的要求、教师的培养应该优先。鼓励大家走出去,条件允许工资和待遇可保留不变,学校层面奖励和激励政策要进一步优化,不能安于现状,知足常乐,知足不知进,与时偕行。通过加大校内实训场所的建设力度,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政策上应鼓励老师考证,挂靠企业;留住人才、提高待遇;派出老师到企业挂职或进行教师转岗培训,值得推崇。如化学与工程学院、环资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制定科学规划,已经从2015年4月起,利用3-5年的时间,把在岗的教师分批进行转岗培训,以更好地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保证转岗教师的利益、相关诉求的落实,让相关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四)专业建设。学校的转型发展要有所转,有所留,以正常心态看待转型,有些专业不能转的要保留,能转型的要坚决通过转型,培养出高级的技能型人才,指导一线的产业发展。转型要把专业和产业对接;要把生产过程和教学过程对接。要让学生到深入到车间实训基地里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学习则重点放到课堂上,课程体系建设求新求变,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学校的转型发展必须强化工科类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考,并且科学规划,不断申报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如信息学院申报电气自动化和建筑专业,化学与工程学院可以申报制药工程、生产安全工程,环资学院可以申报具有地方特色的三七专业等。必须认真思考师范类的如何转;学生见习、实习如何统一安排。针对不同专业应该认真是靠如何改造发展,如物理学、化学专业、生物科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传统专业如何转型、改造。
(五)课程建设必须认真整合。课程设置必须考虑学校、专业转型发展需要,教学内容及要求必须考虑学生就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产过程对接,保证学生就业时能更快、更好。
(六)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多层次、多渠道办学,不拘一格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研究生培养要上,本科教育要上,专科层次要改造、强化、实用,各种提升培训也要红红火火;还需各种联合培养人才,特别是与高层次学校、院所等联合,不求拥有,只要能用就行。构建新的平台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对学生逃课行为要加大及时处罚力度。同时通过管理、教育及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爱学生,沉下心打造和谐稳健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抓好就业指导,建立健全就业指导队伍,保证教育工作的落实。
二、学校转型
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必须改革,必须整合,必须转型,必须提质。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校不能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办教育是要讲规律的,静下心来,修炼内功,提高质量才是正道。学校本科办学时间不长,但专科教育经验丰富,且学校办在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一些办学的特点,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切忌贪大求全,忘了自己的优势。
地方高校正在面临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建的关键时期,许多重要工作急需开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困难问题较多,形势比较严峻。因此要认清形势,统一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危机感,要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合格本科评估作出贡献。
学校发展,学校转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深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南明.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思考——以文山学院为例.文山学院学报,2010(1).
[2]熊荣元.以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加快文山学院跨越式发展,文山日报,2011年2月9日.
[3]徐怀春.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高校办学的思考.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2期,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