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日益发展。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何把握时代脉搏,从学生个性特点、成长规律和心理需求出发,突破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探索的新课题。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极力推销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力度,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2008年的“3.14”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一些西方媒体、集团、政客罔顾历史事实,支持达赖分裂主义势力,居心叵测地诽谤中国、妖魔化中国,就是典型的例证。在新形势下,广大政治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渗透。
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庞大芜杂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网络信息极具包容性、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信息垃圾,对于自制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吸引与毒害。他们往往在大量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是非观念淡化、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对事物和现象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各种非理性信念、反社会信念、西方中心主义观念对日渐成长的青年人的信念将产生严重的负面的影响。
第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日益扩大,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这一场“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变革”中,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大潮的节拍,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近年来,我校坚持走创新之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
1、突破课本束缚,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本教材不管编写得多么严谨、修改得多么及时,但总是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有着滞后的弱点。如果我们墨守陈规,对教材内容不作适当的处理、补充,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就不能在学生中得到及时的贯彻。因此,我们把丰富教材内容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我们把“奥运圣火传递”列入中学政治课教材,精心选择了“轮椅天使金晶勇护奥运圣火”、“海外华人自发护圣火”等内容,在课堂上激情讲解,这些活生生的教材,学生们都非常愿意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突破以课堂教学“坐而论道”的局限,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如何让教育目标贴近学生、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教育方法贴近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积极提倡讲身边人、说身边事,拉近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例如,去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我们不仅组织学生观看了世界博览会专题教育片,而且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世界博览会征文大赛,促进了我们的课堂教育。还有我在课堂上将“良马济邢兄弟情,铁牛进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带给了学生。虽然这个事情已时隔多年,但由于发生在我们当地,没有距离感,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感受到了“汉藏一家、情同手足”的深情厚谊,更加坚定了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和信心。
3、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最终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知识和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协调和渗透对知识、智能任务的完成能起到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爱师”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改变学习形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四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同时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军事和科技优势,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极力推销资产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青少年的思想和文化渗透力度,与我们争夺意识形态阵地。2008年的“3.14”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后,一些西方媒体、集团、政客罔顾历史事实,支持达赖分裂主义势力,居心叵测地诽谤中国、妖魔化中国,就是典型的例证。在新形势下,广大政治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渗透。
其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庞大芜杂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网络信息极具包容性、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信息垃圾,对于自制力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更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吸引与毒害。他们往往在大量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是非观念淡化、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对事物和现象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各种非理性信念、反社会信念、西方中心主义观念对日渐成长的青年人的信念将产生严重的负面的影响。
第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日益扩大,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在这一场“具有革命性的社会变革”中,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大潮的节拍,更加有力地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突破
近年来,我校坚持走创新之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了内容新、形式新、方法新。
1、突破课本束缚,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是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所在。一本教材不管编写得多么严谨、修改得多么及时,但总是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有着滞后的弱点。如果我们墨守陈规,对教材内容不作适当的处理、补充,党和国家的新政策、新思想就不能在学生中得到及时的贯彻。因此,我们把丰富教材内容作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我们把“奥运圣火传递”列入中学政治课教材,精心选择了“轮椅天使金晶勇护奥运圣火”、“海外华人自发护圣火”等内容,在课堂上激情讲解,这些活生生的教材,学生们都非常愿意听,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2、突破以课堂教学“坐而论道”的局限,讲身边人,说身边事,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贴近性。如何让教育目标贴近学生、教育内容贴近学生、教育方法贴近学生,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课题。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我们积极提倡讲身边人、说身边事,拉近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引起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例如,去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举办,我们不仅组织学生观看了世界博览会专题教育片,而且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世界博览会征文大赛,促进了我们的课堂教育。还有我在课堂上将“良马济邢兄弟情,铁牛进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带给了学生。虽然这个事情已时隔多年,但由于发生在我们当地,没有距离感,学生们感到格外亲切,感受到了“汉藏一家、情同手足”的深情厚谊,更加坚定了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和信心。
3、突破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把已设计好的思想、政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最终将学生“塑造”成“理想的模型”、“社会的工具”,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首先,改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知识和情感两条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完成的。其中情感的协调和渗透对知识、智能任务的完成能起到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唤起学生的“爱师”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实行启发式、研讨式、模拟式、开放式教学,加强课堂的双向交流,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要引导学生“会学”,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是改变学习形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四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同时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