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出发,应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真正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对学生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天堂。所以,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1.联系生活,导入新知: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必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一点。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认识“厘米”)时,传统的教材过于抽象,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有些太高深了。而新教材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新知的必要性,然后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开课就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学生有的用手量桌子有多长,有的用文具盒去量,有的用铅笔去量……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可交流时发现一张桌子的长度,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生活中如果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测量单位,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测量单位,那会怎样?学生体会到没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是不行的,虽然用任何物品都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可是大家所用的测量单位不同,所得的数也就不同,生活中无法应用、交流,所以测量单位的统一十分必要。这样,学生自己在联系生活研究学习中,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作用与意义。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教学中,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使学生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教学“元、角、分认识”时,学生对元、角、分这些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从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说说自己都认识哪些人民币,这些人民币都有哪些特点。先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通过实物展台交流。学生利用以往的生活经验轻松地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人民币面值的具体大小理解不够,生活经验比较少,因此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用一元钱都能做什么?”这样就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请同学们摆一摆,认识角币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二、模拟生活场景,在“生活”中巩固
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此外在巩固练习时也不要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巩固练习时经常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练习。如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退位)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动物摘苹果的游戏活动。在一棵绿油油的大树上挂满了写有不同版式的苹果卡片,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戴上小猴、小狗、小熊、小象、小猪、小马的头饰,指定为小猴代表队、小狗代表队……将题的答案写成数字卡片(6份),分别发到各个小组同学手中,然后讲清游戏规则:算一算手中的数字卡片是哪个“苹果”的答案,就将那个苹果摘下归为本代表队所有;比一比哪个队摘的苹果多,优胜者将佩戴花环(事先制作好)。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谁也不甘落后,积极想方设法获胜。我的话音刚落,有的组算的算,摘苹果的摘苹果;有的组两人算一题;有的小组还分工合作,一人分别先算一道题,然后互相核对,默契配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把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还增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了合作精神。此外,我还经常设计数学信箱、小蝌蚪找妈妈、数学迷宫、拼出美丽的图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回归生活现实,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因此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从而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教学,不仅是单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如学习了统计后(第二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调查一个星期你家扔掉多少个塑料袋,然后自己去找一些有关“塑料袋与环境”的资料,并想一想: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的问题。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简明,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要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对学生要有吸引力,也就是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他们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天堂。所以,我们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
1.联系生活,导入新知: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必须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一点。如在教学“桌子有多长”(认识“厘米”)时,传统的教材过于抽象,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有些太高深了。而新教材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首先让学生结合生活体会新知的必要性,然后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开课就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活动。学生有的用手量桌子有多长,有的用文具盒去量,有的用铅笔去量……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的方法,可交流时发现一张桌子的长度,每个人得出的结论都不同,生活中如果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测量单位,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测量单位,那会怎样?学生体会到没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是不行的,虽然用任何物品都可以测出物体的长度,可是大家所用的测量单位不同,所得的数也就不同,生活中无法应用、交流,所以测量单位的统一十分必要。这样,学生自己在联系生活研究学习中,真正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作用与意义。
2.联系生活,理解新知:在新知的教学中,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就能使学生通过联想、类比,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教学“元、角、分认识”时,学生对元、角、分这些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从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说说自己都认识哪些人民币,这些人民币都有哪些特点。先在组内交流,再在全班通过实物展台交流。学生利用以往的生活经验轻松地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发现数学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人民币面值的具体大小理解不够,生活经验比较少,因此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用一元钱都能做什么?”这样就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请同学们摆一摆,认识角币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二、模拟生活场景,在“生活”中巩固
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此外在巩固练习时也不要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巩固练习时经常模拟生活场景进行练习。如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进位,退位)后,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动物摘苹果的游戏活动。在一棵绿油油的大树上挂满了写有不同版式的苹果卡片,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戴上小猴、小狗、小熊、小象、小猪、小马的头饰,指定为小猴代表队、小狗代表队……将题的答案写成数字卡片(6份),分别发到各个小组同学手中,然后讲清游戏规则:算一算手中的数字卡片是哪个“苹果”的答案,就将那个苹果摘下归为本代表队所有;比一比哪个队摘的苹果多,优胜者将佩戴花环(事先制作好)。同学们一下活跃起来,谁也不甘落后,积极想方设法获胜。我的话音刚落,有的组算的算,摘苹果的摘苹果;有的组两人算一题;有的小组还分工合作,一人分别先算一道题,然后互相核对,默契配合……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态度十分认真。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把计算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还增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了合作精神。此外,我还经常设计数学信箱、小蝌蚪找妈妈、数学迷宫、拼出美丽的图案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三、回归生活现实,在“生活”中应用
数学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性越来越强。因此学生应该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从而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形成正确的数学态度。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教学,不仅是单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意识和习惯。如学习了统计后(第二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调查一个星期你家扔掉多少个塑料袋,然后自己去找一些有关“塑料袋与环境”的资料,并想一想:为了保护环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的问题。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非常简明,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个人都要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发展。
总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人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