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研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0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研究: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
  
  高校的功能是什么?我们常见的是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概括说明的。其实,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种职能的时候,就会发现,现代高校在这三方面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科学研究。所以,国内外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都非常强调科学研究。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初期高等教育就确立了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这一主要职能。强调把科研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是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相联系的。洪堡在1809年筹建了柏林大学,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传统的办学模式,确立了科学与学术民主在大学的地位。他在《关于柏林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的理念》中强调:“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成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洪堡所提出的“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及强调大学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在柏林大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柏林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柏林大学的成功,使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建立之初即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探究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创造知识,以此来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并延续和拓展人类文化的命脉,促进人类日新月异的前进,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在评判一所大学的时候,其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成果,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科学研究也是其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
  
  科学研究: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阶梯
  
  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大学所必然产生的,它需要专业化的科研教师队伍。从已有的研究看,教师的专业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包括教师的物质待遇、职业声望、教师组织和教师资格证书。这个基础是社会提供给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基础。包括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文化知识及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有系统。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同样适用这两个系统。虽说这两个系统对于教师专业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教师本身而言,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而且这样的专业基础看似以知识(学历背景)为表征,其实是要以专业能力来支撑的。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中,科学研究能力尤其重要。一方面,知识的增长速度之快,知识数量的积累之巨,现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仅在20世纪60~70年代,人类新发明的科学技术就远远超过了前两千年的总和。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论文大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1万多篇。登记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800多件专利问世。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从9.5%增长到10.6%,到80年代每年的增长率已达12.5%。在这日新月异的知识面前,任何一个大学教师都不可能以有限的学科背景知识就能够去对付不断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从产生起,就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承担着发展文化的任务。高校教师对文化的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拓展。而在研究中,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成为不可替代者。因此,科研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基础。
  
  合理认识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显然也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之一,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自从洪堡提出要把科研引进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以后,关于科研在大学中应占何种地位,即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理论界就从没有停止过争论。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科研,其次是教学。因而,科研是先于教学的大学职能。现代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则主张大学应以教学为主,他反对现实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指出决不能用科研取代教学。他主张把大学的科研限制在“研究院”里,而使之与普通教育分开。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两者都重要。当前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科研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二是认为科研和教学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阻碍的关系,即搞科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质量;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上,必然影响科研的效果。这些认识都是源于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没有深入、具体的分析,因而得出的看法不全面、不科学。
  要合理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对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做具体的研究。教师的科研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是指从事某个具体学科、某个领域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某种规律,创建某种理论,或者开发某种产品等,一般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教学研究是指从事与所教学科直接相关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如何结合所教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堂管理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评促学等等。如果教师从事的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所从事的教学不存在直接相关时,这种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直接从事教学研究,显然,这种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效果,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量现实表明,一位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教学无关的研究中,占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的时间,甚至无心上课,对教学质量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观念时,要对科研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非教师所从事的任何研究对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大部分都属于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教育专业教师除外),这对于教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研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但是,学科专业知识要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专业知识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研究。仅仅对学科知识有所研究,而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犹如鸟儿折断了一只翅膀,飞不高也飞不远,教师不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更应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使得教师不仅是某一领域、某学科方面的专家,更应成为这些方面的教学专家,这也是教师职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绝对数量很高,但社会却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这也影响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究其原因,与我们高校管理中的制度措施是分不开的。如何进行科研管理,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使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够回归当前社会关注的高校办学质量问题,是高校管理者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引导教师确立科研发展价值取向。过分关注科研的功利价值,使得研究者无法对研究本身产生兴趣和爱好,无法从研究中体验研究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使得科研与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常常说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从长远来看,持有这种价值取向的研究者,一旦外在的物质刺激消失,研究者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热情和兴趣,“研究”也就随之消失,对科学和真理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进行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科学的发展。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
  其次,引导教师确立科研育人的价值取向。教学和科研都以育人作为根本宗旨,是始终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教学的育人功能已被广泛认同,但是科研的育人功能还未被广大教师所认识到,它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育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验和智慧,需要高超的教育技巧。特别是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价值观多元化,人的思想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措施效用有限,仅凭经验已经远远不够。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对育人问题进行不断地钻研,不断地创新,做到科学育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把自身专业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与如何教育人结合在一起。
  最后,引导教师确立以科研促教学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既需要科研也需要教学,不从事教学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现实中的“教而不研,研而不教”,导致了两者之间存在不和谐的音符。教学与科研是可以统一的,实现相互促进。好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好的研究也应该是服务于教学的,能起到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二者的统一还表现在都为育人服务,这也是教师科研价值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对于教师而言,有价值的科研应是服务自身工作的,有利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单纯地从兴趣出发或者追逐科研的外在价值,都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为了实现科研服务与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地位,高校管理者要从科研方向上加以引导,在政策、制度上予以鼓励和支持,服务于教学的研究、服务于育人的研究,使得科研和教学实现真正地相互促进,携手并进。
其他文献
以半桥式逆变焊机为例,研制了以80C552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介绍了该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硬、软件的组成.经过实验研究表明:采用该系统控制自行研制的ZX7-500IGBT焊机,焊接参数稳定,电流控制精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然而,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一直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各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非职业化”不仅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受到很大影响,也给学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
高校对学生恋爱问题认知和管理的历史回顾    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的过程。  上个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把恋爱看作低级趣味的时候,高等教育当然地对大学生恋爱实行全盘控制,采取了相应的否定原则。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条例等文件中,明文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允许谈恋爱,甚至对谈恋爱的学生进行批评、处分、歧视,还发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对机器人末端位姿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限于简单任务的需求,一般采用离线示教的方式,故大多只关心机器人的重复性。然而,良好的重
本文主要利用Lyapunov函数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ies,LMIs)方法对不确定时滞混沌控制和混沌同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了不确定混沌系统和偏差系统的控制问题,取
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是1:200.200名学生对于辅导员个人而言,绝对不是-个小数字,况且这不仅仅是-个数字,而是-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特征.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任务的执行者,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维护高校稳定的主力军,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笔者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坚守辅导员工作岗位十几年,成长为一名中层党政管理干部、省级优秀辅
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与西方哲学思潮和伦理道德思想有密切关联,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裂变,对大学生冲击很大。自20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文化热”浪潮席卷神州大地,特别是高等校园相继出现了“萨特热”“弗洛伊德热”“尼采热”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国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与日俱增,当代大学生更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接受力沉浸其中,其价值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更为深远。西方文化灿若星河,
引言    高校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前瞻性,传授的知识具有深、专、精等特点,这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能进入到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处于已知与未知的边缘地带。因此,作为专业知识的教学,有必要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索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1]。  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要求高校教育不能只重视传授知识,
价值观教育问题是个普世性的课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无论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着这一活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大学教育的实践问题,它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心理学、哲学乃至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