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效朗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着其语文能力。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一、思考
  
  1.时间不足。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目的不明。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甚至是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范围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指导不精。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也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实效不高。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对策
  
  1.确保时间,充分朗读。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形式花俏、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2.创设情景,扩大范围。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依靠理解,丰富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又美在何处?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答。诚然,我们的祖先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俱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3)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指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关键词: 培养 阅读习惯 写作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
摘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本文从读书、学会读书起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提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热爱读书、善于读书和善于用书的浓厚氛围,就必须从学校抓起,从教师做起,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的观念,指出了读书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 选书 读书 用书 培养 能力    谈到读书,我想不外乎两种类型:其一是娱乐、消遣型读书。这是百无聊赖之人所为,因为无聊,故找本书来消磨
摘要: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策略,即用最少的心理资源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许多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和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很多教师最感头疼又无能为力的一件事。因此,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意义重大。  关键词: 学法指导 探讨 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方法与教给学生知识,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轮子。在教给学生知识中渗透学法指导,在教给
摘要: 问题讨论式教学方法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核心问题,采用讨论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问题讨论式教学” 提出核心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在教育学史上,在教学的过程中,“问题讨论式教学”作为教学中一种具有引导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被大多数教师所采用,怎样才能用得好、用得活,才能给课堂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该文从通信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中国实际提出了两种军民结合卫星移动通信方式,并通过近似的数学分析,推导出了两种结合方式下的容量限制方程。最后,通过数值分析,对两种结合方式的
会议
摘要: 《电工电子学》课程概念多,且抽象难懂。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掌握电子产品制造的全过程,具备从事电子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教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 《电工电子学》教学 体会    《电工电子学》是一门研究电工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概念多、抽象、难学、难记、难理解是该课程的主要特点。
研究了用不同萃取方法和同一方法中不同萃取条件对宽叶缬草(Valerian officinalis L.var.latifolia Miq)根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不同的萃取方法,宽叶缬草油的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