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在全球的蔓延,打乱了我们正常的日常。为了防止人际传播,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一段居家隔离期,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我们亲眼目睹生命在病毒面前的无能为力,或许如果不是这场疫情,对于习惯于回避生死话题的我们,可能仍然认为死亡是一件遥远的事情。如果说新冠肺炎疫情是个黑天鹅事件,事实上在疫情之外,如果从生命的终点回望人生历程,我们会遭遇各种“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
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欧家族办公室首席架构师课程执行主任冯媛将突发性的事件分为三种: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是三件不同的事情,反映的并不是关于事情可能发展的严重程度,差别在于概率、可预测性和可预先管理性,可以表达为三种完全不同曲线的函数,却常常被各种人甚至非常专业的机构把概念混淆,以至于真正的风险被遮蔽在误判中。”在她看来,不确定性是可以预测和管理的,而“黑天鹅”是不可预测也难以预先管理的。
“这次疫情是一堂风险社会的启蒙课。”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苏世民书院院长、国情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薛澜说,“虽然大家对金融风险的概念已经比较熟悉,但对于现代社会中风险的内生性、泛在性和系统性还缺乏全面的认识。”对于组织和社会,如比尔·盖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指出的:“在这一切得到控制之后,各国政府和其他组织都要大举投资,为下一次危机做好准备。因为病毒,不分国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显然最大的确定性就是衰老和死亡,而疫情提供了一次梳理和思考风险的机会。
流行病
谁也想不到,蝙蝠这只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竟能在2020年引发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冲击。
20世纪下半期,专家们提出这样一个当时看来相当可行的目标? 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人类对天花病毒作战胜利后短暂欢愉中的一个幻想。麦克尼尔略带悲剧色彩的言论恰好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精准答案:“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
《病毒來袭》内森·沃尔夫著
流行病 流行病(pandemic)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pan和demo,翻译为中文就是“所有的”“人们”,这个词语可以说描述了流行病的最高境界——感染所有人。但是实际上,这对于微生物来说,是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感染者的活动范围成了病毒传播中很关键的因素。从最初的双脚到汽车、轮船,再到飞机、火箭、宇宙飞船,人类交通方式的进步为微生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病毒星球》卡尔·齐默著
流感病毒来自鸟类 流感,influenza,是个意大利语,是“影响”(influence)的意思。1918年那次严重的流感暴发,导致5亿人患病,是当时三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其中5000万人丧命。流感病毒是一种极小的病毒,它的遗传信息也非常简单,只有13个基因。健康人感染了流感病毒,免疫系统在几天内就会展开反攻。虽然流感病毒的杀伤力仍然让人捉摸不透,其来源却已经非常确凿。流感病毒源自鸟类。感染人类的所有流感病毒,都能在鸟类那里找到身影。很多鸟类携带病毒,本身却不得病。而且鸟被感染的也不是呼吸道,而是消化道。
——《病毒星球》卡尔·齐默著
病毒和病毒猎手 19世纪末,荷兰微生物学家和植物学家贝杰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意识到一种比细菌更小的生命形式会导致疾病,他把这种病原体命名为“virus(病毒)”。虽然此前伊万诺夫斯基也发现了病毒,但后者没有公布他的发现。Virus是一个拉丁语单词,意思是毒药,在14世纪就出现了。贝杰林克将病毒称为“有感染性的、活的流质”,或者“可溶的活性介质”,认为它们在自然界可能以液态形式存在。这就是他用Virus,即毒药一词来表示其“流动性”的原因。直到后来科学家对小儿麻痹症和口蹄疫病毒进行了研究,才确定病毒是颗粒状的。贝杰林克被称为第一位病毒猎手。
——《病毒来袭》内森·沃尔夫著
下次再有某种病毒从野生动物身上转移到人类身体内,很可能还会引发大规模疫情,而我们完全可能对致病病毒一无所知。我们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病毒星球”上,科学家的工作量是巨大的。
——《病毒星球》卡尔·齐默著
创造与毁灭 在RNA世界,所谓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基因组合,抓住机会就拼命生长,有时则被像寄生者一样的另一些基因破坏殆尽。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断复制繁衍至今。法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福泰尔提出假说:双链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双链有不同的结构 ,能保护基因免受攻击。最终,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让我们回到“病毒”这个词本身。它原本就包含了两面性,一面是能给予生命的物质,另一面则代表致命的毒液。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病毒星球》卡尔·齐默著
十大致死原因
2019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刊登了一篇名为《1990~2017年中国及其各省的死亡率、发病率和危险因素: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一个系统分析》的研究,是一项关于中国人口健康的全面研究报告。该研究从282类致死原因中找出了2017年中国人的十大死亡原因,分别是:中风、缺血性心脏病、呼吸系统(气管、支气管、肺)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癌、道路交通伤害、胃癌、阿尔兹海默症及其它痴呆症、新生儿疾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 癌症 2019 年1 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數据显示,中国每天有1 万人以上——平均每分钟就有7 人——被确诊为癌症。
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多数科室,收治的都是癌症病人。美国杜克大学的李治中博士说过:“如果按照癌症发病率来排序的话,那么全世界癌症发病率高的国家都是环境非常好的欧美国家,中国连前几十名都挤不进去。”那么癌症的发病机制又是什么呢?2017 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克里斯琴·托马塞蒂博士及伯特·沃格尔斯坦博士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他们对常见的32 种癌症的基因突变——癌症发病的最底层原因,进行了风险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在引起癌症基因突变的因素中,66% 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而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加在一起只占34%。这个研究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原以为,没有癌症家族病史、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不泡酒吧、不吃有安全问题的食物、不生气,就可以远离癌症。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因素虽然和癌症有关系,但相关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即便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被污染,也没有不良嗜好,仍然有可能患上癌症。因为引起癌症最大的危险因素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比如在引起骨癌的基因突变的因素中,随机错误占99.5%,遗传占0.5%,环境因素与它完全无关。还有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脑部肿瘤、前列腺癌、睾丸癌,在引起这些癌症的基因突变的因素中,随机错误都占到了95% 以上。
——《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薄世宁著
所谓的“癌症”并不是一种疾病。在“癌症”的名下其实是许多不同的疾病,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不受调控。几乎人体内的所有细胞类型(个别例外,比如心肌细胞)都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没有死掉的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时候,细胞都能把持住自己。如果把持不住了,也会有临近的细胞(包括免疫细胞)来帮忙。免疫系统监视着全身的细胞,提前发现问题,清理可疑细胞。现在,癌症之所以危险,不仅仅是因为细胞会不受约束地生长,因为单纯的肿瘤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切除。真正的问题在于肿瘤转移:癌细胞从初发部位传播到身体的其他它部位,并在那里继续生长。实际上,癌细胞具有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所需的所有成分,而且演化有时的确也会把它们引上这条路。当然,这条演化之路是一个死胡同——癌细胞最终也会跟患者一起死去 ——但癌细胞可不在乎这一点。如何治疗癌症,一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抗生素和疫苗对癌症无能为力;除了外科手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也就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这两种办法,实际上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死掉——免疫系统漫游指南》伊丹·本-巴拉克著
糖尿病 糖尿病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身体与圈养的灵长目动物一样,主要适应于那些与远古非常不同的条件,这使我们在应对现代饮食和体力活动缺乏时适应不足。
在数百万年的进化中,那些嗜爱能量丰富食物的祖先占据了优势,这些食物包括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糖这种曾经的稀罕物,以及能高效储存热量的东西,如脂肪。此外,我们的远祖很少有机会因为体力活动少、大量喝碳酸饮料、大吃甜甜圈而患糖尿病。显然,我们的祖先也没有经历过强选择以适应造成其他疾病和残障的原因,这些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骨质疏松和近视。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患上了以前罕见的疾病,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在于,人体的许多特征适应于进化所经历的环境,但不适应于我们创造的现代环境,这种观点被称为失配假说,是新兴的进化医学领域的核心观点,而进化医学是将进化生物学应用于健康和疾病的学科。
——《人体的故事:进化、健康与疾病》 丹尼尔·利伯曼著
猝死 猝死堪称人类最严重的疾病,患者会在突然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诱因包括过度疲劳、过度运动、长期熬夜。
抑郁症 抑郁症是身心不和谐的典型例子,抑郁症也是世界第四大疾病。……
意外和灾难
当然我们还会遇到各种意外和灾难,火灾、海啸、泥石流、滑坡、崩塌、风暴、洪水、地震、火山、瘟疫等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人身灾难,以及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股市崩盘等经济风暴,就像作家方方所说的“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幸好,我们还有可以进行自我保护的各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