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交流、讨论、辩论,以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小组;同质;异质;实效;合作学习
一、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弥补一名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教师广泛采用。
在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潮流”,但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效果:教室里看似热闹非凡,又是小组合作讨论,又是动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小组中的某些成员有的互相嬉闹,有的看“表演”,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还有教师对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缺乏认真研究,而出现问题设置欠妥的现象。有时一些不需要小组集体合作探究、不点自明的问题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则是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问题,也一味放给学生探究。 通过这样的课堂合作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教师能达到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是每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師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组;同质;异质;实效;合作学习
一、高中物理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弥补一名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实效显著。因此,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已经被教师广泛采用。
在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为了一种“潮流”,但同时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效果:教室里看似热闹非凡,又是小组合作讨论,又是动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小组中的某些成员有的互相嬉闹,有的看“表演”,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还有教师对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缺乏认真研究,而出现问题设置欠妥的现象。有时一些不需要小组集体合作探究、不点自明的问题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则是学生无法自己探究的问题,也一味放给学生探究。 通过这样的课堂合作学习,学生能学到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教师能达到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吗?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这是每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四、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師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
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六、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质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