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百十载,求索遍征程。金秋十月,浙江理工大学将迎来110周年华诞
忆往昔峥嵘岁月,创业维艰,却仍是英雄本色,辉煌无限。浙江理工大学11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发展史。此次校庆活动学校将以“回顾历史,弘扬传统,展示成就,提高声誉,凝聚人心,再创辉煌”为主题,坚持“隆重、热烈、简朴、高效”的原则。期间,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的发展成就。
百年溯源
蚕学馆(1897-1908)时期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
学馆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了清廷的嘉奖。
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到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1908-1949)时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2月,学校迁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杭州丝绸工业学校到浙江丝绸工学院(1949-1975)时期
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
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个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0年,改为杭州工业学校,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浙江丝绸工学院(1975年-1999年5月)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经济类等专业。1980年学校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1987年1月,学校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纺织总会)领导。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使学校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了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经过百年积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国,以丝绸纺织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加大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浙江工程学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时期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今日风采
2004年5月21日,浙江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现在的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拥有17个学院(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47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全校教职工16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7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3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职在校工作院士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5人,博士生导师3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1人,还有共享院士16人,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重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省属高校首批“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学校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15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目前,科研总经费超亿元,并与全国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先进行列。
斗转星移,几经变迁,学校始终坚持以育才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坚持“开放式、交叉型、工程化”的办学方向。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中心、语音中心、网络中心和一流的体育设施,具有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平台。学校拥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6个,校级实验室、研究所(室)等先进教学科研机构40余个。图书信息中心设施先进,馆藏特色鲜明,是浙江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区域中心,也是国内学科资料最齐全的服装与艺术设计情报中心之一。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他学术活动,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明显。
百年积淀意蕴深远
跨世纪的沧桑砥砺,百十载的春华秋实,积淀了学校雄浑、厚重的文明校史和深邃、博远的精神内涵。
校训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风 :求是笃实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
新时期浙江理工大学继承、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广大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纯厚朴实,勤奋努力,专一坚定。
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
忆往昔峥嵘岁月,创业维艰,却仍是英雄本色,辉煌无限。浙江理工大学11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发展史。此次校庆活动学校将以“回顾历史,弘扬传统,展示成就,提高声誉,凝聚人心,再创辉煌”为主题,坚持“隆重、热烈、简朴、高效”的原则。期间,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的发展成就。
百年溯源
蚕学馆(1897-1908)时期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丝绸教育的帷幕。
学馆自创办之日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并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了清廷的嘉奖。
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到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1908-1949)时期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新任浙江巡抚增韫因蚕学馆办学卓有成效,奏请清廷改校名为“浙江高等蚕桑学堂”,并获御准。
辛亥革命后,191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省高等蚕桑学校。1913年改名为浙江省立甲种蚕业学校。1926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蚕桑科职业学校。1927年,从五年级起分设制丝、养蚕两专业,并开始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同校。1928年,又改称为浙江省高级蚕桑科中学。1934年,改名为浙江省立杭州蚕丝职业学校。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学校易地十处,由浙西、浙东到浙南,历尽艰辛,但师生同仇敌忾,团结抗日,坚持上课。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2月,学校迁回杭州,1946年春、秋两季继续招新生。
杭州丝绸工业学校到浙江丝绸工学院(1949-1975)时期
1950年,学校在萧山坎山设立分部。1952年春,根据中央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实行专业化办学的指示,蚕丝职业学校制丝部分成为浙江制丝技术学校,蚕桑部分与国立湖州高级蚕桑学校合并成立浙江蚕桑技术学校。同年底,浙江制丝技术学校改名为杭州纺织工业学校,原浙江工业干部学校的纺织科也同时并入。1953年夏,浙江工人技术学校并入杭州纺织工业学校。
1958年,在杭州纺织工业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纺织专科学校。1959年,丝工和丝织两个专业开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60年,浙江纺织专科学校与浙江大学的部分系科及电专、机专等校合并成立杭州工学院。1961年,杭州工学院被撤消,部分系科并入浙江大学,同时恢复浙江纺织专科学校,学制为四年制本科。1962年,学校改名为浙江丝绸专科学校,1964年,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1970年,改为杭州工业学校,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浙江丝绸工学院,归浙江省领导。
浙江丝绸工学院(1975年-1999年5月)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经过调整、充实,各个方面都呈现一派新气象。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并先后开设了艺术类、经济类等专业。1980年学校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1984年,学校改由中国丝绸总公司领导。1987年1月,学校改由纺织工业部(后为纺织总会)领导。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学校解放思想,抓住机遇,使学校规模得到快速发展,办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1997年10月26日,学校举行了建校一百周年庆祝仪式。经过百年积累,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全国,以丝绸纺织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经、文(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
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由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学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加大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浙江工程学院(1999年5月-2004年5月)时期
1999年5月8日,经教育部批准,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
今日风采
2004年5月21日,浙江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现在的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2100余亩,拥有17个学院(教学部)和1个独立学院,47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工程硕士领域,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全校教职工1600余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47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130余人。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全职在校工作院士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5人,博士生导师3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1人,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入选者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1人,还有共享院士16人,并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研工作为重点,学术水平不断提高。拥有省属高校首批“重中之重”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在众多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学校近五年获各类科研奖15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0余项。目前,科研总经费超亿元,并与全国数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技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浙江省属高校先进行列。
斗转星移,几经变迁,学校始终坚持以育才为根本任务,以教学为中心,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坚持“开放式、交叉型、工程化”的办学方向。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信息中心、语音中心、网络中心和一流的体育设施,具有现代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平台。学校拥有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工程中心、研发中心6个,校级实验室、研究所(室)等先进教学科研机构40余个。图书信息中心设施先进,馆藏特色鲜明,是浙江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下沙高教园区区域中心,也是国内学科资料最齐全的服装与艺术设计情报中心之一。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派遣教师出国进修、讲学、合作科研及参加其他学术活动,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协作关系,积极探索“3+2”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国际化办学特色日益明显。
百年积淀意蕴深远
跨世纪的沧桑砥砺,百十载的春华秋实,积淀了学校雄浑、厚重的文明校史和深邃、博远的精神内涵。
校训 :厚德致远,博学敦行
校训从“德、志、学、行”四个方面对该校的教育理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要求师生重视道德修养,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博采众长,纯厚朴实,身体力行。
校风 :求是笃实
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字迪臣)创办蚕学馆,“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之风气。
新时期浙江理工大学继承、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广大师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纯厚朴实,勤奋努力,专一坚定。
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理工大学,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校师生正满怀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学校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