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久以来,城市的游客们喜欢游览、歌唱乡村的自然风光,甚至还乐于到“农家乐”住上几天,此所谓“生态旅游”。但其实游客们很少有人流连忘返的,因为乡村的生活条件普遍简陋、落后,卫生也无法讲究。袅袅炊烟或雨打芭蕉,确实有诗情画意,也温馨动人,但农妇伏在灶前烟熏火燎地烧饭、农夫踏着雨天的泥泞去厕所,其实是更久远、更普遍的烦恼。有人幻想,干脆一夜之间把乡村变成城市得了,但这既不现实,也未必能达成幸福——城市的问题远远多于乡村,而且基本无法回归。面对这种困境,黑龙江省鸡西市滴道河乡的“生态家园”建设,也许是最切实有效、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滴道河乡是鸡西市的近郊乡,位于穆棱河、滴道河交汇处。该乡下辖11个行政村,5 114户,其中4 968个农业户,17 900人,耕地面积58 396亩。200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1.43亿元,粮食产量14 327吨,蔬菜产量14 680吨,肉类产量1 271吨,蛋类产量2 415吨,农民人均收入5 428元。乡财税收入完成4 006万元,比2007年提高77.5%。目前全乡砖瓦房覆盖率达80%以上。100%农户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这些数字并不惊人,也不算很高,但滴道河乡农民的幸福指数却很高,因为这里的生产与生活、工业化与产业化都贯穿在生态主义的主线上。
蓝色火焰
鸡西市是举国闻名的煤炭产地,鸡西百姓当然并不缺煤烧,但煤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农村,秸秆是传统的、普遍的燃料,但秸秆也有问题,每年秋收后,村里会堆积大量的稻草、秸杆,既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火灾隐患,而且使用不便,热效率也低。针对这种情况,滴道河乡党委和政府放开眼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展开了新能源建设工程。
200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滴道河乡投资156万元,在王家村试点建设秸杆气化站工程。当年一期工程建成开始投入使用,实现了一处生火,家家做饭,300户村民受益。2007年,又筹集资金50万元,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新增用户200户。王家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说:这项工程不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而且每年可直接节煤千余吨,每户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近千元。
“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滴道河乡党委书记乔祥暖说。王家村试点初步成功后,滴道河乡又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决定建设更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家园。
2007年,滴道河投资120万元,在王家村建设了10户“多位一体”生态家园。生态家园占地面积11 0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60万元,乡村投资60万元。2008年的二期工程又投资300万元,将连接温室的住宅變成了二层小楼。
生态家园的运行模式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以沼气、秸秆气化等技术为纽带,以日光温室为依托,形成能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每户有40平方米的太阳能保温房、8立方米的沼气池,15立方米燃池、1.5平方米的厕所,并配套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炕连灶、户用多功能秸秆气化炉、秸秆造粒取暖炉、太阳能路灯等。
生态家园名副其实,实现了环保、绿色、高效、节能等特征和功能,能源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降到最低。温室大棚的农产品种植不使用化肥和高毒性农药,而用沼液、沼渣和二氧化碳作为肥料,生产出纯绿色农产品。同时在一号大棚中建600平方米的鱼池,利用沼渣养鱼,形成餐饮、种植、垂钓、旅游为一体的绿色链条。
2008年,滴道河乡又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鸡西市云祥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厂。该技术把秸秆、稻壳、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以及树叶、枯枝、薪柴等树木的退化物粉碎后固化,生产的颗粒燃料可供经过改造的炉具和小型锅炉使用。这些原料压缩成型后燃烧值大大提高,1吨以秸秆为主原料的成型燃料相当于0.8吨标准煤,销售价平均每吨350元,仅为当地优质煤价格的60%。该项目年产颗粒燃料5 000吨,受益农户达到2 000多户,占全乡总户数的40%。
2008年4月,省委书记吉炳轩到鸡西检查工作,在滴道河乡王家村生态园考察后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和推广这些好做法,使用秸秆气化、沼气等新型能源取暖、做饭,既节省土地,又美化洁净了农村环境,还可以解决农村一年生产四季蔬菜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2008年9月,滴道河乡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乡长杜运亮荣膺“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
绿色经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态家园需要生态经济支持。近年来,滴道河乡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全面加快绿色高效农业建设的步伐,全乡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科技就是兴农的源头活水。乡党政领导看准了这条路子,干部包村抓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为了培养科技带头人,两年间乡里就组织外出考察五次,开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期,召开现场会、展销会、交流会十余次,全乡形成了村村讲科技、户户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至2008年年底,滴道河乡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59台、配套农具277台,联合收获机械8台、脱粒机8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8套,全乡春秋机械整地占总面积的93%,制米、磨面、粉碎等非田间作业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目前,该乡农业的发展已从传统农业和粗放经营转向现代农业和集约经营,种植业由封闭式转向了市场化,养殖业由家庭化转向规模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已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近郊乡,蔬菜生产是农民致富的首选,而绿色蔬菜最有发展前途。滴道河乡通过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蔬菜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连年增长。目前,该乡绿色食品监测增加到21个品种,全乡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8 000亩,占全乡蔬菜生产面积的80%,年可生产无公害蔬菜2.3万吨。元葱、番茄早已注册为A级绿标,单这两种名牌产品的种植面积就将近3 000亩。
2008年,滴道河乡被国家确定为绿色蔬菜出口基地,通过了国家口岸检验检疫局的验收。为了加大对俄贸易力度,滴道河乡还专门成立了宏滴农副产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专营对俄出口业务,对出口蔬菜品种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2008年,宏滴公司完成出口额50.45万美元。
从2008年开始,宏滴公司多次到俄 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进行考察,并与下列区丰收有限股份公司进行了多次合作商谈。项目内容主要是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共同建立大豆、水稻、蔬菜生产基地。总规模为5 000公顷。总投资190万美元。项目建成后,宏滴公司不仅可以每年直接获得效益百万美元,而且可以在俄方建立起销售市场,拓宽域内对外市场空间。
2009年6月,在第二十届哈洽会上,乡长杜运亮代表滴道河乡与俄罗斯外贸公司签定了蔬菜出口贸易协议,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全乡父老乡亲的幸福与骄傲。
红色动脉
“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道理,关键还要看落实。从2006年开始,滴道河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资2800万元修筑农村水泥路80公里,团山子村、荣丰村、大通沟村、南甸子村和王家村等,村村开通了直达鸡西或区中心的公交车,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交易,拉近了农村与城镇的距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老生常谈,但今天的水利建设应有更高的目标和更新的技术。在水利建设工程中,滴道河乡以蓄水、引水、节水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采取小管出流、滴灌、微灌、喷灌、管式微喷等五种新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团山子橡胶坝工程投资1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万元,自筹45万元,建成后增加水田2 100畝,缓解了水田缺水问题,保证了下游50130亩水田灌溉,解决了团山子村2 000亩水稻的渴水难题。
与此同时,团山子村、王家村、荣丰村、新风村、新德村等五处自来水工程的完工,使2 000余户、7 000多人喝上了放心水,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
新农村建设还有一条健康之路。为了给农民撑起“健康保护伞”,滴道河乡把“新农合”作为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做到了群众宣传知晓率100%。如今全乡已有13442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并且村村都有卫生室。
富裕后农民还需要一条求知之路。近几年,滴道河乡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了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站。站里有着上万册藏书的图书,有乒乓球室和棋牌室,农民可在这里读书、上网、看电影、健身娱乐。站里还有一座可容纳100多人的小剧场,每周都有一次小型文化演出活动,每个月有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思想境界也大大提高。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灾难,短短十天,滴道河乡的十一个村的村民就已为灾区捐款近5万元。和谐社会是最高的生态主义,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滴道河乡这片土地上崛起。
很久以来,中国的农村建设都以城市化、工业化为目标,农民关于幸福的理想也是逃离贫困落后的乡村,这一切曾经是中国农民的命运。如今,到滴道河乡走走看看,人们的想法也许会改变。不能说这里的一切都尽如人意,这里农民的富裕程度也远远不能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但你会看到希望,会想到新的路径,对幸福会有新的感受。当生态主义成为共识,当全人类都在致力建设和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时,乡村建设正好可以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的那段可怕的弯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刷新世界的目光,并唤起人类对家园思念与向往。
滴道河乡是鸡西市的近郊乡,位于穆棱河、滴道河交汇处。该乡下辖11个行政村,5 114户,其中4 968个农业户,17 900人,耕地面积58 396亩。200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1.43亿元,粮食产量14 327吨,蔬菜产量14 680吨,肉类产量1 271吨,蛋类产量2 415吨,农民人均收入5 428元。乡财税收入完成4 006万元,比2007年提高77.5%。目前全乡砖瓦房覆盖率达80%以上。100%农户通了电,用上了自来水。这些数字并不惊人,也不算很高,但滴道河乡农民的幸福指数却很高,因为这里的生产与生活、工业化与产业化都贯穿在生态主义的主线上。
蓝色火焰
鸡西市是举国闻名的煤炭产地,鸡西百姓当然并不缺煤烧,但煤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农村,秸秆是传统的、普遍的燃料,但秸秆也有问题,每年秋收后,村里会堆积大量的稻草、秸杆,既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火灾隐患,而且使用不便,热效率也低。针对这种情况,滴道河乡党委和政府放开眼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展开了新能源建设工程。
2006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滴道河乡投资156万元,在王家村试点建设秸杆气化站工程。当年一期工程建成开始投入使用,实现了一处生火,家家做饭,300户村民受益。2007年,又筹集资金50万元,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新增用户200户。王家村村委会主任介绍说:这项工程不但方便了村民的生活,而且每年可直接节煤千余吨,每户每年可节约能源费用近千元。
“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滴道河乡党委书记乔祥暖说。王家村试点初步成功后,滴道河乡又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决定建设更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家园。
2007年,滴道河投资120万元,在王家村建设了10户“多位一体”生态家园。生态家园占地面积11 000平方米,总投资12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60万元,乡村投资60万元。2008年的二期工程又投资300万元,将连接温室的住宅變成了二层小楼。
生态家园的运行模式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以沼气、秸秆气化等技术为纽带,以日光温室为依托,形成能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每户有40平方米的太阳能保温房、8立方米的沼气池,15立方米燃池、1.5平方米的厕所,并配套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炕连灶、户用多功能秸秆气化炉、秸秆造粒取暖炉、太阳能路灯等。
生态家园名副其实,实现了环保、绿色、高效、节能等特征和功能,能源以及农药、化肥等污染降到最低。温室大棚的农产品种植不使用化肥和高毒性农药,而用沼液、沼渣和二氧化碳作为肥料,生产出纯绿色农产品。同时在一号大棚中建600平方米的鱼池,利用沼渣养鱼,形成餐饮、种植、垂钓、旅游为一体的绿色链条。
2008年,滴道河乡又投资200多万元,建立了鸡西市云祥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加工厂。该技术把秸秆、稻壳、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的副产品,以及树叶、枯枝、薪柴等树木的退化物粉碎后固化,生产的颗粒燃料可供经过改造的炉具和小型锅炉使用。这些原料压缩成型后燃烧值大大提高,1吨以秸秆为主原料的成型燃料相当于0.8吨标准煤,销售价平均每吨350元,仅为当地优质煤价格的60%。该项目年产颗粒燃料5 000吨,受益农户达到2 000多户,占全乡总户数的40%。
2008年4月,省委书记吉炳轩到鸡西检查工作,在滴道河乡王家村生态园考察后指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和推广这些好做法,使用秸秆气化、沼气等新型能源取暖、做饭,既节省土地,又美化洁净了农村环境,还可以解决农村一年生产四季蔬菜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2008年9月,滴道河乡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授予“全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乡长杜运亮荣膺“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
绿色经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态家园需要生态经济支持。近年来,滴道河乡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全面加快绿色高效农业建设的步伐,全乡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科技就是兴农的源头活水。乡党政领导看准了这条路子,干部包村抓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工作。为了培养科技带头人,两年间乡里就组织外出考察五次,开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多期,召开现场会、展销会、交流会十余次,全乡形成了村村讲科技、户户用科技的良好氛围。
至2008年年底,滴道河乡拥有大中小型拖拉机159台、配套农具277台,联合收获机械8台、脱粒机8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8套,全乡春秋机械整地占总面积的93%,制米、磨面、粉碎等非田间作业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时,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目前,该乡农业的发展已从传统农业和粗放经营转向现代农业和集约经营,种植业由封闭式转向了市场化,养殖业由家庭化转向规模化。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已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作为近郊乡,蔬菜生产是农民致富的首选,而绿色蔬菜最有发展前途。滴道河乡通过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蔬菜产量不断增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也连年增长。目前,该乡绿色食品监测增加到21个品种,全乡绿色食品监控面积达到8 000亩,占全乡蔬菜生产面积的80%,年可生产无公害蔬菜2.3万吨。元葱、番茄早已注册为A级绿标,单这两种名牌产品的种植面积就将近3 000亩。
2008年,滴道河乡被国家确定为绿色蔬菜出口基地,通过了国家口岸检验检疫局的验收。为了加大对俄贸易力度,滴道河乡还专门成立了宏滴农副产品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专营对俄出口业务,对出口蔬菜品种统一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2008年,宏滴公司完成出口额50.45万美元。
从2008年开始,宏滴公司多次到俄 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进行考察,并与下列区丰收有限股份公司进行了多次合作商谈。项目内容主要是在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下列区共同建立大豆、水稻、蔬菜生产基地。总规模为5 000公顷。总投资190万美元。项目建成后,宏滴公司不仅可以每年直接获得效益百万美元,而且可以在俄方建立起销售市场,拓宽域内对外市场空间。
2009年6月,在第二十届哈洽会上,乡长杜运亮代表滴道河乡与俄罗斯外贸公司签定了蔬菜出口贸易协议,那一刻,他感觉到了全乡父老乡亲的幸福与骄傲。
红色动脉
“要想富,先修路。”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道理,关键还要看落实。从2006年开始,滴道河乡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资2800万元修筑农村水泥路80公里,团山子村、荣丰村、大通沟村、南甸子村和王家村等,村村开通了直达鸡西或区中心的公交车,方便了村民出行和农产品交易,拉近了农村与城镇的距离。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老生常谈,但今天的水利建设应有更高的目标和更新的技术。在水利建设工程中,滴道河乡以蓄水、引水、节水和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为重点,采取小管出流、滴灌、微灌、喷灌、管式微喷等五种新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团山子橡胶坝工程投资1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万元,自筹45万元,建成后增加水田2 100畝,缓解了水田缺水问题,保证了下游50130亩水田灌溉,解决了团山子村2 000亩水稻的渴水难题。
与此同时,团山子村、王家村、荣丰村、新风村、新德村等五处自来水工程的完工,使2 000余户、7 000多人喝上了放心水,改善了人畜饮水条件。
新农村建设还有一条健康之路。为了给农民撑起“健康保护伞”,滴道河乡把“新农合”作为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做到了群众宣传知晓率100%。如今全乡已有13442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并且村村都有卫生室。
富裕后农民还需要一条求知之路。近几年,滴道河乡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了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站。站里有着上万册藏书的图书,有乒乓球室和棋牌室,农民可在这里读书、上网、看电影、健身娱乐。站里还有一座可容纳100多人的小剧场,每周都有一次小型文化演出活动,每个月有一次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思想境界也大大提高。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灾难,短短十天,滴道河乡的十一个村的村民就已为灾区捐款近5万元。和谐社会是最高的生态主义,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滴道河乡这片土地上崛起。
很久以来,中国的农村建设都以城市化、工业化为目标,农民关于幸福的理想也是逃离贫困落后的乡村,这一切曾经是中国农民的命运。如今,到滴道河乡走走看看,人们的想法也许会改变。不能说这里的一切都尽如人意,这里农民的富裕程度也远远不能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但你会看到希望,会想到新的路径,对幸福会有新的感受。当生态主义成为共识,当全人类都在致力建设和维护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时,乡村建设正好可以避免城市化过程中的那段可怕的弯路。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刷新世界的目光,并唤起人类对家园思念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