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正面临着很多困境,如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与时俱进、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学方法陈旧教条、教材编写偏理论、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等。因此,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且已进入深水区,职业教育的实践学习问题仍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本文根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双元制”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模式改革途径。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159-02
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骨干教师赴德留学项目。近距离、深层次地学习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如何本土化进行一些思考。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1.1 “双元制”招生
“双元制”招生不是学校先招生而是企业先招工。企业先发出招工广告,学生提出申请,企业选择培训对象,签订有效期与学习年限一致的《职业教育合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的专业、内容、起止时间、试用期和假期、解约以及学习期间的生活津贴等。
由于是企业负责招生,真正体现了市场需求。企业都是充分考虑了公司状况后,才会确定是否招工。招工的人数和专业能够真正地反映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能就业,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结构性失业。
1.2 “双元制”教师培养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师是从事“双元制”职业教育者的两大类。他们培养的途径不一样,知识结构也不同,他们相互配合,有力地保障“双元制”教育的开展。
(1)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接受两个阶段的教育,普通高中毕业后接受硕士(或双专业的本科)教育,且通过国家考试随后师范学习一年半,有一年以上职业实践经验后参加教师考试且通过。
(2)企业培训师的要求至少是中学毕业以后,接受三年半的职业教育,然后需两到三年的企业实践经验,最后再到各州的教师学院接受一年的培训师培训,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培训师。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是企业员工,且必须为优秀的一线员工,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才能获得担任企业内部培训师的资格。
1.3 “双元制”授课特点
1.3.1 可视化的教学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和学习成果等用简笔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可能多地借助投影仪、动画、图片等教学媒体,过程采用讨论、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少用文字说明。
1.3.2 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旋转木马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谈话法和实验法。使工作流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方法技能和社会能力。
(2)非行动导向教学法,如讲授法、小组拼图法、四步法、头脑风暴法等,借助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和学习热情。
1.3.3 教学效果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已很成熟,此形式下的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职业行为规范,平时的训练中养成了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了质量意识,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全方位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1.4 “双元制”考核办法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须参加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德国工商会统一组织的两次考试,一次是在学习的第18个月进行,又叫中间考试,是审查学生是否有资格参加结业考试;另一次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两次考试的形式几乎差不多,都包括理论和操作两大部分,但是考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结业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工商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不及格者给予两次补考机会。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2 “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反观国内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短期规模化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将“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在我们职业教育中。
2.1 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知识更新机制
职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从而对教学内容能做出合理调整和补充,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接近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方面,应建立长效的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内容方面,主要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的需求;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取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在职、物理和虚拟等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
2.2 建立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实践机制
在职业教育中,国内外很多人都很认可以行动为导向,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把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实践机制,确保教师有足够的职业实践技能,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根据行业和地区经济结构情况、企业发展等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2.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德国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国内教师上课不要再“唱独角戏”,上课前大家在一起讨论、试讲,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一个项目的教学往往涉及到很多学科教师,让他们分工合作,上课自然得心应手,符合学生实际,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显著。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有针对性,使课堂效率也大为提高。
2.4 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突出“市场需求”
教材编写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即可。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要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突出“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打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过分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不重推导,重结论和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使用手册及图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
[2] 李丽萍.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J].北京观察,2016(9):24-25.
[3] 周汉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成人教育,2014,34(1):107-109.
[4] 吳海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设计[J].时代教育,2014(23):251-252.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双元制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0(a)-0159-02
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骨干教师赴德留学项目。近距离、深层次地学习了原汁原味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和具体做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双元制”职业教育如何本土化进行一些思考。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1.1 “双元制”招生
“双元制”招生不是学校先招生而是企业先招工。企业先发出招工广告,学生提出申请,企业选择培训对象,签订有效期与学习年限一致的《职业教育合同》,教育内容包括:学习的专业、内容、起止时间、试用期和假期、解约以及学习期间的生活津贴等。
由于是企业负责招生,真正体现了市场需求。企业都是充分考虑了公司状况后,才会确定是否招工。招工的人数和专业能够真正地反映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既保证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能就业,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结构性失业。
1.2 “双元制”教师培养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在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师是从事“双元制”职业教育者的两大类。他们培养的途径不一样,知识结构也不同,他们相互配合,有力地保障“双元制”教育的开展。
(1)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接受两个阶段的教育,普通高中毕业后接受硕士(或双专业的本科)教育,且通过国家考试随后师范学习一年半,有一年以上职业实践经验后参加教师考试且通过。
(2)企业培训师的要求至少是中学毕业以后,接受三年半的职业教育,然后需两到三年的企业实践经验,最后再到各州的教师学院接受一年的培训师培训,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培训师。企业内部的培训师是企业员工,且必须为优秀的一线员工,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必须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和考试才能获得担任企业内部培训师的资格。
1.3 “双元制”授课特点
1.3.1 可视化的教学环境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把学习或工作过程、讨论结果和学习成果等用简笔画、关系图等方式展示出来,尽可能多地借助投影仪、动画、图片等教学媒体,过程采用讨论、汇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少用文字说明。
1.3.2 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旋转木马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学谈话法和实验法。使工作流程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方法技能和社会能力。
(2)非行动导向教学法,如讲授法、小组拼图法、四步法、头脑风暴法等,借助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意识和学习热情。
1.3.3 教学效果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已很成熟,此形式下的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管理机制,充分了解职业行为规范,平时的训练中养成了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了质量意识,掌握全面的职业技能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全方位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1.4 “双元制”考核办法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下的学生须参加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德国工商会统一组织的两次考试,一次是在学习的第18个月进行,又叫中间考试,是审查学生是否有资格参加结业考试;另一次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两次考试的形式几乎差不多,都包括理论和操作两大部分,但是考的内容和深度不同。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结业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由工商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不及格者给予两次补考机会。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
2 “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的几点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反观国内当前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企业的参与很难短期规模化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新的途径将“双元制”体制内的合理因素,运用在我们职业教育中。
2.1 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建立专业知识更新机制
职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其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与时俱进,从而对教学内容能做出合理调整和补充,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接近生产实际,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方面,应建立长效的教师知识更新机制;内容方面,主要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职业、新岗位中所产生的技术、技能的需求;组织形式方面,可以采取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在职、物理和虚拟等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
2.2 建立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实践机制
在职业教育中,国内外很多人都很认可以行动为导向,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要把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并指导学生在专业工作中进行自我建构式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职业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定期进行企业实践机制,确保教师有足够的职业实践技能,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根据行业和地区经济结构情况、企业发展等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2.3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德国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应职业教育改革的趋势,国内教师上课不要再“唱独角戏”,上课前大家在一起讨论、试讲,然后再去和学生交流。一个项目的教学往往涉及到很多学科教师,让他们分工合作,上课自然得心应手,符合学生实际,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显著。同时针对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有针对性,使课堂效率也大为提高。
2.4 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突出“市场需求”
教材编写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基本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即可。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要始终围绕专业实训这个核心,突出“市场需求”,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打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不过分强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不重推导,重结论和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各种工具书、使用手册及图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华.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0(3):151-153.
[2] 李丽萍.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J].北京观察,2016(9):24-25.
[3] 周汉伟.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本土化思考[J].成人教育,2014,34(1):107-109.
[4] 吳海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本土化设计[J].时代教育,2014(2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