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go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而且要建立起中外教学、科研交流的常态平台,制定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评估体系,用于双方课程与教学的对接,实现与国际的真正接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说,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引进的优质课程,其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及考核均需来自国外高校,并由国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合作改造课程,糅合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相关课程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可由国内教师或国外教师任教;三是国内课程,来自国内合作高校,由国内教师任教;四是语言课程,是强化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外语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将这么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结合得好,就能制定出课程配置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结合得不好,有可能出现“非土非洋”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中外合作办学具体实施的难点,也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关键点。
  一、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河南工业大学与英国瑞丁大学于2003年起合作开办生物技术专业。7年来,双方互派人员进行广泛交流,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笔者分别于2007和2008年赴瑞丁大学访问,对该校生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生物技术专业2007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发现目前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
  1.引进课程所占比重偏低
  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中国教育机构应当切实加大外国教育机构资源的引进力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而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外方课程仅有《生物系统的物理特性》和《食物链科学》,分别占全部课程和专业课程门数的2.7%和10%,学时数分别占全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时的2.3%和10.5%,远低于教育部的要求。
  2.合作改造课程有待提高
  现有课程体系的合作改造课程主要以国内教师开设双语课的形式进行。目前只有《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基因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原理》四门课程是双语授课,分别占全部课程和专业课程门数的5.6%和20%,学时数分别占全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时的5.7%和26.7%。
  3.语言课程教学效果急需提高
  目前大学英语主要开设阅读、听力、口语和写作等四个方面的课程,学时数占全部教学时数的16.6%;此外,还开设有专业英语36学时,占全部教学时数的1.1%,可见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并不少。
  由于英语教学仍然瞄准“四六级考试”,教师以学生过级为目标,学生以过级为目的,结果过级率提高了,但学生的真实水平,特别是听、说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强化,以致在原版教材的使用和外教上专业课等环节上出现了“原版教材看不懂、外教上课难听懂”的现象。
  4.国内课程亟待精简和优化
  国内课程中像《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其学时数占全部学时数的20.2%,而这些课程在瑞丁大学生物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没有的。现有的专业实验课学时占专业课总学时的28.4%,略低于瑞丁大学食品与生物技术专业的32%,但是我们的实验课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很少有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更不用说开放性实验了。
  二、优化该课程体系的对策
  1.积极引进英方优质课程
  瑞丁大学是英国的一流大学,历史超过百年,拥有强大的师资人力资源,具备完善的现代教学设施。该校食品和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有两大特点:一是教学形式多样。大多数课程有讲座、实验、辅导和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时讲座和实验安排在一起,有时分开上。二是模块化教学。核心课、必修课和实践课按专业要求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围绕几门核心课程设置其他不同的选修课程,每学期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课程。
  在科学研究瑞丁大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积极引进英方优质课程。目前拟引进《药物分析:理论与实践》《生物多样性与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专业核心课程。引进课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引进英方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除聘请外教之外,还可以聘请留英归国硕士或博士任教,或者选派外语好、专业基础牢固的教师到瑞丁大学访问,回国后先给外教做助教,等业务熟练并经考核通过后再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2.中英双方共同建设双语课程
  相比直接引进外方课程,双方共建双语课程则是较为可行的方案。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针对中方优势课程,选派有经验的教师,通过与英方教师交流,把双方的教材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教材,用于双语教学;另一方面,由英方教师介绍较成熟的课程,由中方选派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使用原版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
  教材只是双语课程建设的硬件部分,而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上运用英语的水平则是双语课程建设的软件工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语教师,就必须具备用英语教授相应专业课程的能力,这样才能在传授该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标准的发音及本专业的知识技能。
  3.营造外语环境,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营造外语环境,应该提倡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语音室、外文影视室强化学生的日常英语语言基础;大力推动“外语角”“外语周”等活动,将学生置于外语的环境中。当学生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际能力也能迅速提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外语交际能力。
  此外,还应改革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设计一些包含学生本专业的术语,学生可由此从大学英语学习中获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这样,学生可获得更多机会了解、熟悉该专业双语课程中会使用到的句子结构、特殊用语等。
  4.优化国内课程
  对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其他的一些通识教育基础课和相关学科基础课,要进一步精简、优化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际化人才需求标准科学确立人才培养方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育国际化方面的培养目标”。
  另外,应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学时数和教学质量。引进英方的优质课程,包括实验课程以及对实验课教师的业务知识和管理能力的培训。这是一个配套工程,如果仅仅引进几门理论课,而实验课不作相应改变,实验课教师的水平能力也没有相应提高的话,引进课程最终会变成形象工程。因此,引进国外优质课程和优化国内课程是一套系统工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三、结语
  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而且要建立起中外教学、科研交流的常态平台,制定出完善的课程与教学评估体系,用于双方课程与教学的对接,实现与国际的真正接轨。
  
  参考文献:
  [1]徐庆军,曹受金.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10).
  [2]杨洪青,卢锡慧,封贵敏.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3]谢维.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责编:赵东
其他文献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需要。高职院校要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
变压器在运行时,铁芯及绕组等均产生损耗,这些损耗将转变成热量,引起变压器温度升高,从而加快其绝缘老化,减短其使用寿命。因此变压器必须加设冷却装置。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油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为主线,围绕大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分析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引发原
这学期我调整了新的岗位,从长清校区到济南校区,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太多的人要去告别,太多的事要一辈子去珍惜或者忘却。工作的第一个六年,我完完整整地把自己放在了长清,以至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这对高校设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设计教育如何在大众化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和适应时代发展
摘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曾经出现过扭曲或畸形。但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表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并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历史沿革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我
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干旱已成为西北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甘肃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位于西北区域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带,开展全球气候变暖
本刊讯(记者李见新 特约记者 李驰)11门10日,安阳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上学位点申报成功庆祝大会降酉举行。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菊梅向大会发来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