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着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河北省武强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因地制宜,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强县的新农合工作经验,对于同类地区乃至其他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通过对武强县卫生局新农合工作的总结,从中找到其成功的真谛,从实际出发,继续探索“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化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制度。
抓监管 建网络 重服务
武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衡水市政府把武强县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武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四大班子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县卫生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思路,边摸索边改进,多措并举,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举全局之力做好该县的新农合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当地农民的健康。
进入2008年以来,在局长张明建的带领下,武强县卫生局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创新性工作。大胆实践,着手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对新农合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对当地农民的服务水平。
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增加参合农民受益度。2008年,对新农合补偿比例做了较大调整,由2007年的县外、县级、乡级补偿比35%、50%、65%,调整为50%、70%、80%,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率提到了高档次,特别是在乡级医院住院治疗的补偿80%,参合农民自己基本上不用花费钱。截至到2008年9月30日,共住院补偿5729人次,补偿金额692.44万元,门诊补偿18720人次,补偿金额77.51万元。补偿金额超过1万元的有32人,超过两万元的2人,参合农民的受益度大大提高。
开展大额门诊药费补偿,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针对农村部分长期吃药而又不方便住院的参合农民,根据上级精神,该县卫生局把12种常见疾病纳入了大额门诊(慢性病)药费补偿范围。患有这12种疾病的患者,在该县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药费,按扣除200元起付线后45%的比例补偿,封顶线为2000元;为照顾特大病患者,患有癌症或慢性肾病的,将封顶线提高到5000元,这样更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经济负担。
实行门诊统筹,体现合作医疗互助共济本质。2008年9月21日,武强县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启动运行,截至10月9日,全县已有2401人办理门诊统筹报免手续,补偿金额6129元。
门诊统筹是继新农合住院统筹、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统筹、正常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门诊家庭账户之外又一个新的补偿方式。实施门诊统筹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门诊就诊率,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率。2008年省卫生厅要求全省11个地市各确定一个县开展试点工作(衡水市将试点选定在武强县),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省全面铺开。
为确保门诊统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武强县卫生局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虚高药价,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监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合理的补偿标准: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为2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门诊费用不予补偿),不设起付线,封顶线2008年下半年为每人20元,以家庭为单位合计计算,家庭成员可以共享。实行合作医疗之初,考虑到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该县卫生局采用了家庭账户的模式,即每人每年交10元钱,其中8元钱做为自己的日常门诊费用,属于个人所有,并可以累积,未能体现合作医疗互助共济本质。2008年下半年,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文件精神,该县卫生局开始实行门诊统筹,其模式为:在县内乡、村两级定点门诊就医的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按20%的比例报销,不设起付线,封顶线为20元,这样提高了真实患病参合农民门诊就医的补偿费用,体现了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本质。据了解,2009年的门诊统筹补偿比例与封顶线,该县卫生局将根据新农合基金数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们初步安排了100万元用于门诊统筹工作,明年在这方面安排的资金会更多,补偿标准也会进一步提高,随着参合农民受益面的扩大和受益水平的提升,相信门诊统筹工作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武强县卫生局副局长、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刘宏志对门诊统筹工作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打造网络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该县作为全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再增试点县,为了确保新农合的高质量运行,一开始就直接采用了“一卡双管理”模式,即参合农户一户一卡,人员垂直管理,资金封闭管理。与网上报免相配套,医疗卡记录着每个参合农民姓名、性别、住院次数、补偿金额、账户余额等重要信息,参合农民凭卡住院、凭卡报免。县合管中心人员通过微机可以查询各定点医院的住院人数、住院人员的信息,并能随时在网上审核、审批住院病人的补偿病例等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合管中心人员审核,简化了审核手续,缩短了审核时间。2007年10月份,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该县卫生局又开展了县乡村三级联网工作,有57名定点村医配置了微机,与乡卫生院、县合管中心联网。老百姓不用再到乡卫生院而是直接在定点村卫生所就能领到门诊补偿了,同时老百姓也能随时查询自己的住院补偿及门诊补偿情况,做到心知肚明。今年下半年实行门诊统筹,武强县又有78名乡村医生配置了微机,与乡卫生院、县合管中心联网,这样开展起门诊统筹工作来,既方便又快捷,又能做到补偿、统计数据准确无误。截止目前,武强县共定点乡、村两级新农合医疗机构223个,配置微机与合管中心联网的有147个,占66%。
实行补偿三级公示,提高群众监督力度。武强县新农合工作一开始,就实行新农合补偿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每月10日,县合管中心将上月全县补偿情况公示于卫生局大厅公示栏处;乡镇卫生院将本乡所属的所有参合农民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卫生院公示栏处;各村将本村的参合农民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村政务公开栏处,另外各定点医疗机构将本机构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本院公示栏处,并全部公示县卫生局及县合管中心电话,以利于群众查询、举报。这样提高了社会广大群众的监督力度,提高了新农合补偿的公正性。
搞建设 引人才 提素质
做好新农合工作,需要有高效能的工作效力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及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武强县卫生局一直特别注重机关建设、人才储备以及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武强县卫生局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过程中,精心谋划,认真安排,严格落实各项机关规章制度,在局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双向选择活动、规范考勤制度、推行周例会和工作日志制度、注重提高机关人员的素质,积极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新举措,进一步转变了局机关工作作风。
武强县卫生局在抓好局机关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医学人才的引进。今年以来,武强县卫生局采取多项措施,改变卫生系统人员结构,提高医技水平,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吸引高学历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该县出台优惠政策,对本科以上毕业生落实全额财政开支。近年来,已有24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武强安家落户;二是与上级医院“联姻”,请求技术帮扶。县医院与哈院、街关卫生院与市二院、孙庄卫生院与市四院分别建立了帮扶关系。上级医学专家通过查房、授课等方式,带动基层医院医技水平的提高;三是聘请优秀医务人员,提升医院名气。县医院返聘吴振波、刘长生、梁欣荣等数名本院有一定声望的退休医师,建立了多个特色专家门诊,县中医院聘请县医院退休中医师杨国栋、高素芬,孙庄卫生院聘请武邑县执业中医师张志峰组建中医科,三个单位借助外聘人员搞活了业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送出去,培养业务骨干。武强县卫生局要求各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单位实际,每年选派部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学习上级先进的技术经验,不断提高本单位的技术水准。近年来,已有近百人外出学习,部分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五是加强在职教育,实现全员互动。在县乡医务人员中开展“三基”训练,扎实练好基本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督促医务人员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定期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由高资质人员讲授先进的诊疗知识和法律法规,促进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规范执业。
搞招标 建食堂 爱民生
为了控制药价虚高,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难题,武强县卫生局采取新农合药品统一招标的方式,对县乡9个新农合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目录内、外用药品配送单位进行公开招标。
2007年,武强县顺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16万农民参合。按照新农合政策,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卫生机构住院费用的报免比例分别是乡镇65%、县50%、域外35%。由此可见,这项惠民工程的惠民力度非常大。但经过一年的运行,不少群众反映定点机构的药价偏高,惠民打了折扣。武强县卫生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在认真分析情况,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最后决定对新农合定点机构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最大程度地挤掉药品购销中的水分,同时也消除了“以药养医”现象。
为保证全县新农合定点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卫生局在6月份就开始对招标涉及到的县乡9个医疗卫生单位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积极筹备集中招标采购的前期工作,为集中招标采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招标会上,卫生、药监、物价、工商、纪检、司法等部门领导及部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组成评审组、会计组、合议组、监督组,进行认真考评。招标会后,武强县卫生局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对中标单位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公示如无异议,9个新农合定点机构同中标单位签订药品配送协议,今后所需药品全部由中标单位配送,药品价格按照县政府核准的标准执行,参合群众将会用上放心药、廉价药。
能否让患病农民在住院期间吃到实惠又有营养的饭菜,一直牵动着武强县卫生局领导和各级医院领导的心,“惠民食堂”的开建,让患者不再为饭菜贵、没营养发愁。
武强县孙庄乡任庄村的王志昆因患糖尿病在乡卫生院住院十多天,当提起医院的伙食时,王志昆夫妻俩夸个不停。为解决住院病人吃饭问题,武强县部分乡镇卫生院办起了惠民食堂,每餐只收取一、两元钱,保证病人吃饱吃好,受到了病人的欢迎。
在武强县第一个办惠民食堂的是孙庄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康鸿信自2007年4月份上任后,了解到由于医院里没有食堂,住院病人吃饭要么到外面去买,要么回家做好后再带到医院,非常不方便,于是开始琢磨建个食堂。经过精心准备,去年11月,卫生院食堂正式向病人开放,平常每餐收取一元,标准为早餐,玉米粥、馒头(或油条)、咸菜;午餐、晚餐,小米粥、馒头、两三个炒菜(粥和馒头足量供应)。食堂不定期的改善伙食,如炖肉、捞面条等,每餐仅收取两元。便宜的价格,可口的饭菜,有力的吸引了住院病人,离家近的病人也不回家捎饭了,就连医院的职工也纷纷到食堂打饭。
饭菜价格定的这样低,医院会不会赔本?康院长介绍说,食堂运转有十个月了,收取的伙食费,的确不够支付厨师工资和购买食品原材料,每个月需要医院补贴近千元,但病人满意是我们的最大目标,我们不仅要让病人在卫生院看好病,同时还要吃的好住的好。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武强县卫生局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以便民、利民、惠民、亲民、信民、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民生”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一楼大厅设立导医服务台,有专职人员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询;楼道内安放休息椅、备有饮水处;为住院病人准备针线盒、阅报栏等。
二是出台一套惠民方案。如设置惠民病床、平价药房,廉价食堂等,为贫困患者减免各种费用。
三是办好一个公开栏。向广大患者公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务人员简介等医疗服务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印制一份保健知识。结合节气变化疾病流行特点,每月印制一期保健知识,除在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外,寄发给乡镇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乡镇干部下乡、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将卫生保健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提高保健意识,增强防病能力。
五是发放一张“新农合”明白纸,将有关新农合的基本政策以明白纸的形式发到患者手中,使他们及时了解医药费用报免的程序、注意事项等内容,避免因为不懂政策而在报免过程中多费周折。
六是发放一封征求意见信。每季度向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厂长经理、村两委班子成员、乡村医生及就医患者寄送征求意见信,主动征集社会各界对医院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七是做好一个汇报。乡镇卫生院院长定期向当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本单位业务开展情况,争取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与帮助。
八是建好一份健康体检档案。乡镇卫生院每年为辖区高龄党员、特困人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完善健康档案。体检内容可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但至少要包括五项指标,即空腹血糖、血压、血脂、腰围、体重指数。
九是开展一次下乡义诊活动。各单位要定期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携带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到偏远乡村组织义诊活动,做到送医、送药、送健康。
据悉,此次活动从8月份开始,至年底结束。为保证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卫生局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明确的考核办法。
■记者观察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是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武强县通过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较好成效。这表现在:第一,使更多的农民被覆盖到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农民不再完全由自己承担疾病经济风险;有相当比例的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且受益人次数逐步增加。该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得到了缓解。第二,激发了农民健康意识的有效释放,推动了卫生服务需求。据调查,全县住院率呈上升趋势,需住院未住院率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县农民以往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改善,农民有病就会去就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农合政策在满足农民住院服务需求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农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第三,树立了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公信度。新农合工作均是由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与农民面对面的接触,是为农民谋取利益的大好事、大实事。农民对新农合开展以来的工作持肯定和赞扬态度,并且这种评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记者在武强县调查显示:99%的农民认为新农合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有99.63%的农民愿意继续参加新农合。这些都表明新农合确实为农民做了有益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赞扬。农民的意识由实施当初的“要我参合”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参合”。由此可见,武强县新农合工作已开始深入人心,政府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
河北省武强县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因地制宜,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武强县的新农合工作经验,对于同类地区乃至其他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通过对武强县卫生局新农合工作的总结,从中找到其成功的真谛,从实际出发,继续探索“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不断丰富其内涵与功能,使之真正成为化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制度。
抓监管 建网络 重服务
武强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为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衡水市政府把武强县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后,武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四大班子会议,研究部署该项工作,县卫生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思路,边摸索边改进,多措并举,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办法和工作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举全局之力做好该县的新农合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当地农民的健康。
进入2008年以来,在局长张明建的带领下,武强县卫生局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创新性工作。大胆实践,着手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对新农合的监管力度,提高了对当地农民的服务水平。
提高新农合补偿比例,增加参合农民受益度。2008年,对新农合补偿比例做了较大调整,由2007年的县外、县级、乡级补偿比35%、50%、65%,调整为50%、70%、80%,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补偿率提到了高档次,特别是在乡级医院住院治疗的补偿80%,参合农民自己基本上不用花费钱。截至到2008年9月30日,共住院补偿5729人次,补偿金额692.44万元,门诊补偿18720人次,补偿金额77.51万元。补偿金额超过1万元的有32人,超过两万元的2人,参合农民的受益度大大提高。
开展大额门诊药费补偿,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针对农村部分长期吃药而又不方便住院的参合农民,根据上级精神,该县卫生局把12种常见疾病纳入了大额门诊(慢性病)药费补偿范围。患有这12种疾病的患者,在该县规定的医疗机构所花费的药费,按扣除200元起付线后45%的比例补偿,封顶线为2000元;为照顾特大病患者,患有癌症或慢性肾病的,将封顶线提高到5000元,这样更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经济负担。
实行门诊统筹,体现合作医疗互助共济本质。2008年9月21日,武强县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启动运行,截至10月9日,全县已有2401人办理门诊统筹报免手续,补偿金额6129元。
门诊统筹是继新农合住院统筹、特殊重大慢性病大额门诊统筹、正常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和门诊家庭账户之外又一个新的补偿方式。实施门诊统筹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提高门诊就诊率,扩大参合农民受益面,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率。2008年省卫生厅要求全省11个地市各确定一个县开展试点工作(衡水市将试点选定在武强县),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省全面铺开。
为确保门诊统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武强县卫生局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降低虚高药价,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内部监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了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合理的补偿标准:参合农民在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医疗费用补偿比例为20%(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门诊费用不予补偿),不设起付线,封顶线2008年下半年为每人20元,以家庭为单位合计计算,家庭成员可以共享。实行合作医疗之初,考虑到农民的参合积极性,该县卫生局采用了家庭账户的模式,即每人每年交10元钱,其中8元钱做为自己的日常门诊费用,属于个人所有,并可以累积,未能体现合作医疗互助共济本质。2008年下半年,根据上级卫生部门的文件精神,该县卫生局开始实行门诊统筹,其模式为:在县内乡、村两级定点门诊就医的参合农民的医药费用按20%的比例报销,不设起付线,封顶线为20元,这样提高了真实患病参合农民门诊就医的补偿费用,体现了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本质。据了解,2009年的门诊统筹补偿比例与封顶线,该县卫生局将根据新农合基金数量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们初步安排了100万元用于门诊统筹工作,明年在这方面安排的资金会更多,补偿标准也会进一步提高,随着参合农民受益面的扩大和受益水平的提升,相信门诊统筹工作一定能够得到群众的鼎力支持。”武强县卫生局副局长、县新农合管理中心主任刘宏志对门诊统筹工作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打造网络平台,实现县、乡、村三级联网。该县作为全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再增试点县,为了确保新农合的高质量运行,一开始就直接采用了“一卡双管理”模式,即参合农户一户一卡,人员垂直管理,资金封闭管理。与网上报免相配套,医疗卡记录着每个参合农民姓名、性别、住院次数、补偿金额、账户余额等重要信息,参合农民凭卡住院、凭卡报免。县合管中心人员通过微机可以查询各定点医院的住院人数、住院人员的信息,并能随时在网上审核、审批住院病人的补偿病例等工作,极大地方便了合管中心人员审核,简化了审核手续,缩短了审核时间。2007年10月份,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该县卫生局又开展了县乡村三级联网工作,有57名定点村医配置了微机,与乡卫生院、县合管中心联网。老百姓不用再到乡卫生院而是直接在定点村卫生所就能领到门诊补偿了,同时老百姓也能随时查询自己的住院补偿及门诊补偿情况,做到心知肚明。今年下半年实行门诊统筹,武强县又有78名乡村医生配置了微机,与乡卫生院、县合管中心联网,这样开展起门诊统筹工作来,既方便又快捷,又能做到补偿、统计数据准确无误。截止目前,武强县共定点乡、村两级新农合医疗机构223个,配置微机与合管中心联网的有147个,占66%。
实行补偿三级公示,提高群众监督力度。武强县新农合工作一开始,就实行新农合补偿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每月10日,县合管中心将上月全县补偿情况公示于卫生局大厅公示栏处;乡镇卫生院将本乡所属的所有参合农民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卫生院公示栏处;各村将本村的参合农民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村政务公开栏处,另外各定点医疗机构将本机构的上月补偿情况公示于本院公示栏处,并全部公示县卫生局及县合管中心电话,以利于群众查询、举报。这样提高了社会广大群众的监督力度,提高了新农合补偿的公正性。
搞建设 引人才 提素质
做好新农合工作,需要有高效能的工作效力和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以及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武强县卫生局一直特别注重机关建设、人才储备以及医务人员素质的提高。
武强县卫生局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过程中,精心谋划,认真安排,严格落实各项机关规章制度,在局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双向选择活动、规范考勤制度、推行周例会和工作日志制度、注重提高机关人员的素质,积极探索提高工作效率的新举措,进一步转变了局机关工作作风。
武强县卫生局在抓好局机关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医学人才的引进。今年以来,武强县卫生局采取多项措施,改变卫生系统人员结构,提高医技水平,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一是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为吸引高学历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该县出台优惠政策,对本科以上毕业生落实全额财政开支。近年来,已有24名医学本科毕业生在武强安家落户;二是与上级医院“联姻”,请求技术帮扶。县医院与哈院、街关卫生院与市二院、孙庄卫生院与市四院分别建立了帮扶关系。上级医学专家通过查房、授课等方式,带动基层医院医技水平的提高;三是聘请优秀医务人员,提升医院名气。县医院返聘吴振波、刘长生、梁欣荣等数名本院有一定声望的退休医师,建立了多个特色专家门诊,县中医院聘请县医院退休中医师杨国栋、高素芬,孙庄卫生院聘请武邑县执业中医师张志峰组建中医科,三个单位借助外聘人员搞活了业务,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送出去,培养业务骨干。武强县卫生局要求各下属医疗卫生单位结合单位实际,每年选派部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学习上级先进的技术经验,不断提高本单位的技术水准。近年来,已有近百人外出学习,部分已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五是加强在职教育,实现全员互动。在县乡医务人员中开展“三基”训练,扎实练好基本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督促医务人员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定期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由高资质人员讲授先进的诊疗知识和法律法规,促进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规范执业。
搞招标 建食堂 爱民生
为了控制药价虚高,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难题,武强县卫生局采取新农合药品统一招标的方式,对县乡9个新农合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目录内、外用药品配送单位进行公开招标。
2007年,武强县顺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16万农民参合。按照新农合政策,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卫生机构住院费用的报免比例分别是乡镇65%、县50%、域外35%。由此可见,这项惠民工程的惠民力度非常大。但经过一年的运行,不少群众反映定点机构的药价偏高,惠民打了折扣。武强县卫生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在认真分析情况,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最后决定对新农合定点机构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最大程度地挤掉药品购销中的水分,同时也消除了“以药养医”现象。
为保证全县新农合定点机构药品招标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卫生局在6月份就开始对招标涉及到的县乡9个医疗卫生单位库存药品进行盘点,积极筹备集中招标采购的前期工作,为集中招标采购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招标会上,卫生、药监、物价、工商、纪检、司法等部门领导及部分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负责人组成评审组、会计组、合议组、监督组,进行认真考评。招标会后,武强县卫生局在市级新闻媒体上对中标单位进行为期七天的公示,公示如无异议,9个新农合定点机构同中标单位签订药品配送协议,今后所需药品全部由中标单位配送,药品价格按照县政府核准的标准执行,参合群众将会用上放心药、廉价药。
能否让患病农民在住院期间吃到实惠又有营养的饭菜,一直牵动着武强县卫生局领导和各级医院领导的心,“惠民食堂”的开建,让患者不再为饭菜贵、没营养发愁。
武强县孙庄乡任庄村的王志昆因患糖尿病在乡卫生院住院十多天,当提起医院的伙食时,王志昆夫妻俩夸个不停。为解决住院病人吃饭问题,武强县部分乡镇卫生院办起了惠民食堂,每餐只收取一、两元钱,保证病人吃饱吃好,受到了病人的欢迎。
在武强县第一个办惠民食堂的是孙庄乡中心卫生院。院长康鸿信自2007年4月份上任后,了解到由于医院里没有食堂,住院病人吃饭要么到外面去买,要么回家做好后再带到医院,非常不方便,于是开始琢磨建个食堂。经过精心准备,去年11月,卫生院食堂正式向病人开放,平常每餐收取一元,标准为早餐,玉米粥、馒头(或油条)、咸菜;午餐、晚餐,小米粥、馒头、两三个炒菜(粥和馒头足量供应)。食堂不定期的改善伙食,如炖肉、捞面条等,每餐仅收取两元。便宜的价格,可口的饭菜,有力的吸引了住院病人,离家近的病人也不回家捎饭了,就连医院的职工也纷纷到食堂打饭。
饭菜价格定的这样低,医院会不会赔本?康院长介绍说,食堂运转有十个月了,收取的伙食费,的确不够支付厨师工资和购买食品原材料,每个月需要医院补贴近千元,但病人满意是我们的最大目标,我们不仅要让病人在卫生院看好病,同时还要吃的好住的好。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卫生系统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保驾护航作用,武强县卫生局在系统内组织开展了以便民、利民、惠民、亲民、信民、为民为主要内容的“关爱民生”主题实践活动。
一是推出一系列便民措施。一楼大厅设立导医服务台,有专职人员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询;楼道内安放休息椅、备有饮水处;为住院病人准备针线盒、阅报栏等。
二是出台一套惠民方案。如设置惠民病床、平价药房,廉价食堂等,为贫困患者减免各种费用。
三是办好一个公开栏。向广大患者公开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医务人员简介等医疗服务信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印制一份保健知识。结合节气变化疾病流行特点,每月印制一期保健知识,除在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外,寄发给乡镇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村两委班子成员,通过乡镇干部下乡、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将卫生保健知识传播到群众中去,提高保健意识,增强防病能力。
五是发放一张“新农合”明白纸,将有关新农合的基本政策以明白纸的形式发到患者手中,使他们及时了解医药费用报免的程序、注意事项等内容,避免因为不懂政策而在报免过程中多费周折。
六是发放一封征求意见信。每季度向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厂长经理、村两委班子成员、乡村医生及就医患者寄送征求意见信,主动征集社会各界对医院工作有何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工作。
七是做好一个汇报。乡镇卫生院院长定期向当地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本单位业务开展情况,争取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与帮助。
八是建好一份健康体检档案。乡镇卫生院每年为辖区高龄党员、特困人员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完善健康档案。体检内容可结合本单位实际确定,但至少要包括五项指标,即空腹血糖、血压、血脂、腰围、体重指数。
九是开展一次下乡义诊活动。各单位要定期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携带必要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到偏远乡村组织义诊活动,做到送医、送药、送健康。
据悉,此次活动从8月份开始,至年底结束。为保证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县卫生局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明确的考核办法。
■记者观察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是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减轻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武强县通过不懈努力,已取得了较好成效。这表现在:第一,使更多的农民被覆盖到新农合的保障范围之内,农民不再完全由自己承担疾病经济风险;有相当比例的农民从新农合中受益,且受益人次数逐步增加。该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得到了缓解。第二,激发了农民健康意识的有效释放,推动了卫生服务需求。据调查,全县住院率呈上升趋势,需住院未住院率呈下降趋势,说明该县农民以往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改善,农民有病就会去就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农合政策在满足农民住院服务需求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农民对住院服务的利用率有了明显提高。第三,树立了政府为农民办实事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公信度。新农合工作均是由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与农民面对面的接触,是为农民谋取利益的大好事、大实事。农民对新农合开展以来的工作持肯定和赞扬态度,并且这种评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记者在武强县调查显示:99%的农民认为新农合是公平、公正、公开的,有99.63%的农民愿意继续参加新农合。这些都表明新农合确实为农民做了有益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赞扬。农民的意识由实施当初的“要我参合”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参合”。由此可见,武强县新农合工作已开始深入人心,政府树立了“以人为本”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