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睢宁看睢宁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睢宁是一本大百科全书。
   睢宁槐梦苑有句话,一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打开睢宁这本书,让你翻开了就不忍合上。
   全国散文作家笔会在睢宁举行,我有幸踏上睢宁的土地,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
   睢宁,给我的印象是——干净、整洁、美丽,仿佛世外桃源一般。
   睢宁,古老而年轻。说古老,是因为睢宁有4000年的历史。据清咸丰《古邳志》记载:秦置县,汉仍之,为(夯)土垣,周十二又五里,其南门曰白门。睢宁为古下邳所在地,1218年始名睢宁,取“睢水安宁”之意。“一部三国史,半部下邳城”“两汉看三国,三国看下邳”是对睢宁历史文化的形象描述。下邳,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古城,多少帝王将相在此建功立业,多少名人志士在此展示雄才,斗转星移,浪花淘尽英雄,也湮灭了这座城市。说年轻,是因为睢宁是全国唯一的“儿童画之乡”,儿童画名扬海外,是外交部礼宾司指定的国宾礼品,多次被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外国政要和国际友人。
   近年来,睢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总投资120亿元的乡村振兴工程列入江苏省重大民生项目,被徐州市列为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睢宁走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前列,到处展示着乡村都市的现代气息,县城周边整齐划一的居民居住点,沙集模式,风景如画的房湾湿地公园……仿佛一个百岁老人返老还童。睢宁的交通四通八达,热情好客的睢宁人接纳全世界的订单,让睢宁市区变成一个和谐的村落。
   在全国作家笔会上,睢宁县委副书记王敏介绍睢宁的乡村振兴情况,说起睢宁这些年的变化,如数家珍。睢宁,是徐州的东大门,面积1773平方公里,人口145万人。睢宁县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全国百强县第84位,2017年GDP达560.07亿元,同比增长7.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亿元,同比增长14%。睢宁县有400个乡村振兴工程,到2016年已完成将近一半,再用5年时间全部完成,比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完成,提前15年。王敏副书记特别介绍了睢宁儿童画,沙集电商和睢宁县的沼气系统等,听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放下锄头,拿起鼠标”,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改革,这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变革,农民成了商人、企业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睢宁的发展,参加笔会的文友颇有感慨。有人说全国百强县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文化艺术中心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儿童画之乡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水月禅寺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白山羊之乡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房湾湿地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沙集智慧电商产业园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全国十大美丽乡村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湖畔槐园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官路社区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鲤鱼山庄是睢宁县的名片,有人说秋歌农业公司是睢宁县的名片……睢宁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睢宁县的名片,而睢宁县就是中国小康社会一张亮丽的名片。
   鲁迅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睢宁,本来没有电商,在几个回乡投资者的带动下,兴起了电商,便有了淘宝镇、淘宝村。沙集电商有如此规模,“三剑客”功不可没……马云造访,电商大会在这里召开,以及“沙集模式”就是对沙集电商最好的褒扬。
   一些地方宣称搞什么宜居城市,其实不过是假把式,要么是领导捞政绩,要么是与不法商人勾结,中饱私囊。睢宁,不用喊什么口号,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1 5 10 138”布局结构显示了睢寧人的卓越见识。按照“县城周边的向县城集中、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中、其他村庄向规划布局点集中”的原则,将全县400个行政村、2800个自然村调整为1个县城主城区、5个县域边界中心镇、10个特色小城镇、138个集中居住点。整体完成后,全县145万人口可实现40%以上在县城居住,30%以上在镇区居住,30%以下在农村居住。睢宁人的梦,是实实在在的梦。截至目前,已启动建设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项目80个,已建成34个,7万多人入住新房,新增耕地3.6万亩。今天的睢宁,农村也高楼林立,道路宽敞,配套设施齐全,包括学校、商店、医院,不少的村民已经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似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在官路书场,听演员用睢宁琴书唱出了对乡村振兴的赞美,那是群众发自内心的声音。
   我是农业大学毕业的,打骨子里对庄稼有一种亲切感。我对秋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鲜食玉米很感兴趣。生产队的时候,和小伙伴掰几个玉米棒子,日近晌午,烧了吃。吃了烧玉米,喝口清冽冽的河水,就是一顿午餐。而今,秋歌公司的鲜食玉米又平添了一种吃法。双沟镇围绕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种植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走出一条特色农业产品产、加、销一体的新路子。把玉米收获,采用真空包装,贴上秋歌的商标,就是产业化了。以前,我对农业产业化认识不高,秋歌公司的鲜食玉米让我耳目一新。专家说,玉米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食品,是世界公认的黄金食品。玉米中脂肪、磷元素、维生素B1含量居谷类之首,玉米中除含有蛋白质、粗纤维、矿物质、丰富的氨基酸外,还富有维生素E和谷胱甘肽,长期食用能舒张血管,降低人体内胆固醇含量,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应推广玉米上餐桌。我国每年玉米种植面积在6亿亩左右。秋歌公司的鲜食玉米只有几千亩面积,相对于全国6亿亩的种植面积,可谓前景广阔。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睢宁,依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动产业形态与村庄形态同步转变,将集中居住与脱贫致富统筹推进,依靠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建设标准厂房、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村民获得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打工薪金等多元收入。2017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为徐州市第一、全省前列,低收入户人均收入达6995元,比苏北五市平均增速高出7.8个百分点。睢宁也有扶贫任务,也有贫困人口,但政府通过帮扶措施,让他们有了收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双沟镇陈王村农民陈士贵今年64岁了,在交易所当环卫工,每天工资20元,一年增收7200元。做一个睢宁的老百姓都那么幸福。
   睢宁,跟其他的县城不一样,就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有些地方,一个将军一道令,换一届领导,就换了城市的规划,似乎规划就是领导的规划。画册上说,睢宁从2009年就开始了今天的建设。睢宁,以自己的方式向中国、向世界表达了执着。睢宁人也不是没有乡愁,每家的门前有一片空地,可以种点蔬菜,记住乡愁。他们更多地把乡愁留在了村史馆里。睢宁人的生活,是老百姓的中国梦,你闭着眼睛就能想出来。
   13日晚,我离开睢宁,是接我的徐强师傅把我送到徐州。回眼望,睢宁仍在灯火阑珊处,我流连这个美丽又亲切的县城。
   到睢宁,我不虚此行。
  责任编辑:秀 丽
  美术插图:李兆庆
其他文献
(接上期)  121章 2017年4月3日(农历三月初七),星期一  三天前,母亲就来电话,问哪天扫墓。我说这几天有客人要陪,估计要到清明那天才会有空。  往年,我一般会在清明前一两天就会扫好墓,然后在县城分批次接待从外地回乡扫墓的朋友,可是今年不一样,好朋友鲁智和建荣两家七口分别从南京和苏州来饶,我于前天起陪同他们在婺源游玩,今天上午又到龟峰观景,中饭后鲁智一家人返回南京,我与建荣一起回到广丰老
集市上的香气  我又想念故乡的集市了,也往往这个时候,脑子里会突然想起《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  莎拉布莱曼的声音犹如天籁,纯净得不带一丝尘土和繁华,听过一次就忘不了,像生长在斯卡布罗小镇上的着芜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香气迷死人。斯卡布罗是英国曾经繁华的古镇,而我的故乡,是在浙江新昌的江南小镇———儒岙。儒岙的集市,曾经与许多乡村的集市一样,热闹而又质朴,能从心底里长出来温暖的花来。  出门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讲述蒙古草原小狼传奇的儿童小说,改编自长篇小说《狼图腾》。故事主要围绕知青陈阵和他收养的小狼展开,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似乎随时要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我的故乡在梅山沟壑纵横的皱褶深处。小时候对太阳从东边的山头升起总是充满欣喜,对山的那一边充满无限遐想,一种奔赴他乡闯荡世界的志向,早已随着那朝阳日复一日地在心底潜滋暗长。离开故乡的日子久了,慢慢地就又有了另一种回望,故乡也像围城,在家的幻想出远门,在外的想回家,不知不觉间,故乡终究成为人心无以替代的熨帖和抚慰,成为人心柔软、温馨的源泉。无论身处何地,故乡的背景常在。
一   与时间赛跑,苏北的脚步一寸又一寸拉近。   走进睢宁,山亲,水也亲。  二   九曲古黄河,静默无声。古邳,被睢宁捧在掌心。黄石公的神秘兵书低声地倾诉着,波澜不惊的黄河故道,仿佛水月禅寺里禅定千年的高僧。   这些起起伏伏的山丘与平原,这些曲曲折折的河流与水域,怎样为睢宁布局谋篇?   乡村与城市,以怎样的姿勢拥抱?油画与水墨,以怎样的技法交融?  三   淮河流淌,依旧以古老
我走进川汇  走进了一片诗意浩瀚的湖泊  远古《千字文》的丽韵  早已化作沙颍贾鲁河的涛声  镌刻进豫东大地流淌的岁月  夏日的风 卷着柳絮  在空中飘逸成诗句  掛在关帝庙的画栋雕梁上  忠义光日月  春秋贯古今  这句我万千敬仰写下的诗  这位从疆场上走来的圣人  我知道积淀千年的“中原农耕文明”  又要在川汇这块厚实肥沃的土地上  高筑起“中原大粮仓”  时光会永远讲述——  周口小灌台龙山
记得那是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和几个小孩在任营村头玩耍,看到大路上一个盲人向村头走来。他手拿一根竹竿(盲杖,盲人叫它马杆子),在地面上划拉着小心地到了村头的一棵树下。他从肩上搭着的布袋里拿出两块钢板,很有节奏地敲了起来,不一会儿的工夫他的身边围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老头。我和小朋友们也挤了上去,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残疾人。他闭着一双眼睛,看上去很丑陋。当他和别人说话时,那双闭着的眼睛偶尔睁开一下,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位善良的农村“五保”老人,大家都称她为“藿香奶奶”。   藿香奶奶是一位烈士家属,新中国成立前,丈夫在战场上牺牲了,年轻时就守寡,没有子女,一直自食其力,丧失劳动能力后,由政府负责赡养。   老奶奶深居简出,从不到邻居家串门,也不出门走亲戚,在我的印象中,她好像一直处在“世外桃源”中。她身体硬朗,很少生病,偶尔有点小毛病也不需看医生。她的住房不大,一厅一室,客厅兼厨房,收拾
我常常记着二道沟那个地方。那里没设村也没建镇,只是长江源头的一片荒野,但是二道沟住着三户人家:10个战士的兵站,5个养路工人的道班,还有一户游牧而来的藏民。二道沟的寒冷是出了名的,隆冬的最低气温可降到-32℃。可是,在最冷的季节我把它揣在怀里,会一直走进唐古拉山的最深处。那是因为二道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战士是故事的主人公,还与泉水和月亮有关。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追歼残匪的一名解放军战士,跋
在宁静高处,在南安丰州九日山的西峰,一块磐石与我不期而遇。托举我的这块巨大岩石,是高僧拘那罗陀在上面翻译过《金刚经》的“翻经石”。   倘若没有张汜的出现,拘那罗陀肯定与泉州无缘。梁大同年间(535—545),官任直后的张汜奉旨出使扶南,访求名僧和大乘诸论。张直后的诚恳,深深感动拘那罗陀,他决定毫无保留地把200余卷经论梵本向华夏信众传播。事业成功的基础,必定要远离安逸的生活。中大同元年(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