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神经衰弱,颈源性 手法治疗
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精神障碍。传统的病因学认为,其发病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如持续的紧张情绪和长期的内心冲突,在个体易感素质和不良个性的基础上发生的。常规的体检通常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1]。在诊治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颈椎病患者,存在着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等一系列神经衰弱表现,有的甚至颈椎病症状相对不明显,突出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这类患者多无明显的精神致病因素存在。体检可见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或触痛;颈项部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棘突偏歪等。笔者将此类以神经衰弱为主要症状表现,又无明显精神因素致病而其主要病位在颈椎者,称为颈源性神经衰弱。应用手法治疗这类神经衰弱,可获得很好疗效。
1诊断标准
1. 1症状:具备以下神经衰弱症状中的三项以上。
1.1.1衰弱症状: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
1.1.2兴奋症状:工作或学习用脑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但并不表现为言语运动增多。
1.1.3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惹;也可表现为工作、学习效力下降或精力不足而焦急、苦恼。但无广泛的焦虑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沉。
1.1.4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肌肉疼痛等。
1.1.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1.2体征:颈项、肩背肌有不同程度压痛,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颈胸椎棘突偏歪等。
1.3 X线检查:颈椎有退行性变,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或增生、椎间孔狭小或骨刺等;或有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等。
1.4病因: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
2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17岁,平均3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4年7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3.1自上而下揉捏项肌3~5分钟,如触及筋结、筋索或钝厚处,则重点弹拨或按揉;弹拨或按揉上、下项线及乳突根部肌肉附着点,每点5~10次;自上而下轻轻弹拨或按揉两侧横突,每点5~10次。自上而下弹拨背部棘突两侧,每点3~5次,继而自上而下弹拨或按揉背部两侧骶棘肌。弹拨两侧肩胛内上角、肩胛冈、冈下窝,每点5~10次。
3.2颈椎棘突偏歪者,取摇正法矫正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椎体之椎板部,食、中指置对侧偏歪椎下方相邻椎椎板部,另手托其下颌,双手在施上托之力同时,托下颌之手左右摇动颈部数次,另手拇指与食、中二指在颈部上托和摇动中相向用力,以促使偏歪棘突回位。亦可用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2]矫正之。胸椎棘突偏歪者,采用抱枕提肩膝顶法矫正之:患者坐位,令双手手指交叉抱住后枕,术者立于其后,双手自两侧腋下穿出至肩前,勾住肩部上提并后拉,左上提后拉同时,一膝顶住棘突的偏歪侧向对侧斜前方推顶,偏歪侧勾肩手后拉力度和幅度应较另一侧为大,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
3.3轻轻揉捏项肌1~2分钟;双手托枕颌拔伸颈椎约1分钟;滚揉或轻拍肩背部1分钟;提捏两侧耳根数次;轻叩头皮约1分钟。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4治疗结果
36例中,手法治疗最多18次,最少6次,平均9.4次。结果:显效(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5项,主症消失3项以上,局部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30例,占83.3%;有效(主症消失1~2项或各项主症不同程度减轻,局部阳性体征改善)6例,占16.7%。
5讨论与体会
临床中观察到,诊断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另一类是有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如持续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或长期的内心矛盾冲突等。后一类神经衰弱是传统意义的神经衰弱。针对前一类神经衰弱,笔者曾提出了"神经衰弱型颈椎病"的概念[3]。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既有颈椎病的某些表现,如颈项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麻木、头晕等,而更突出的症状又是神经衰弱的症状群,且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者。这一类患者,临床上既可诊断为颈椎病,又可诊断为神经衰弱。而本文"颈源性神经衰弱"的提法,则反映的同样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而颈椎病症状极不明显,突出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者。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但不能询问出精神致病因素,而临床体检及治疗证实其主要病位在颈椎。
神经衰弱与颈椎病的密切关系,并非笔者唯一和第一个注意到。潘之清氏[3]曾指出: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①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②颈椎病患者中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100%)。故认为防治颈椎病对防治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魏征氏[4]也早就注意到,在神经衰弱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否认有过度疲劳、用脑过度及精神不愉快等致病因素,并发现这些患者多有颈、胸椎关节错位现象。经用治脊疗法治疗,均能取得迅速改善和治愈的效果。
颈源性神经衰弱的病因病机可能是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大脑的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到植物神经的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所致;此外,亦可能由于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颈曲改变,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和挤压,造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和血管痉挛,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使脑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进而导致中枢兴奋性增高所致[5]。本手法的设计既注意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肌痉挛、筋结、筋索的松解,以促进脊柱外平衡的恢复,同时也注意到正骨手法的运用,促使脊椎微小移位的纠正,以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手法扩展到肩背部,是因为肩背肌与颈项紧密相连,这样更有利于颈椎内外平衡的恢复,这也是胸椎棘突偏歪应及时纠正的原因。本组病例具有颈椎病易复发的倾向。颈项及全身功能锻炼,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
[1]刘昌永,何慕陶,刘协和,等。内科讲座(第10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金福兴,徐三文,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颈肩腰腿痛病的良方妙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4]魏征主编。脊柱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5]韦贵康主编。脊柱相关疾病。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精神障碍。传统的病因学认为,其发病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如持续的紧张情绪和长期的内心冲突,在个体易感素质和不良个性的基础上发生的。常规的体检通常不能发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1]。在诊治颈椎病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颈椎病患者,存在着头昏、头痛、失眠、多梦等一系列神经衰弱表现,有的甚至颈椎病症状相对不明显,突出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这类患者多无明显的精神致病因素存在。体检可见颈部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或触痛;颈项部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棘突偏歪等。笔者将此类以神经衰弱为主要症状表现,又无明显精神因素致病而其主要病位在颈椎者,称为颈源性神经衰弱。应用手法治疗这类神经衰弱,可获得很好疗效。
1诊断标准
1. 1症状:具备以下神经衰弱症状中的三项以上。
1.1.1衰弱症状: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
1.1.2兴奋症状:工作或学习用脑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但并不表现为言语运动增多。
1.1.3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惹;也可表现为工作、学习效力下降或精力不足而焦急、苦恼。但无广泛的焦虑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沉。
1.1.4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肌肉疼痛等。
1.1.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1.2体征:颈项、肩背肌有不同程度压痛,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颈胸椎棘突偏歪等。
1.3 X线检查:颈椎有退行性变,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或增生、椎间孔狭小或骨刺等;或有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等。
1.4病因: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
2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17岁,平均3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4年7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3.1自上而下揉捏项肌3~5分钟,如触及筋结、筋索或钝厚处,则重点弹拨或按揉;弹拨或按揉上、下项线及乳突根部肌肉附着点,每点5~10次;自上而下轻轻弹拨或按揉两侧横突,每点5~10次。自上而下弹拨背部棘突两侧,每点3~5次,继而自上而下弹拨或按揉背部两侧骶棘肌。弹拨两侧肩胛内上角、肩胛冈、冈下窝,每点5~10次。
3.2颈椎棘突偏歪者,取摇正法矫正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椎体之椎板部,食、中指置对侧偏歪椎下方相邻椎椎板部,另手托其下颌,双手在施上托之力同时,托下颌之手左右摇动颈部数次,另手拇指与食、中二指在颈部上托和摇动中相向用力,以促使偏歪棘突回位。亦可用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2]矫正之。胸椎棘突偏歪者,采用抱枕提肩膝顶法矫正之:患者坐位,令双手手指交叉抱住后枕,术者立于其后,双手自两侧腋下穿出至肩前,勾住肩部上提并后拉,左上提后拉同时,一膝顶住棘突的偏歪侧向对侧斜前方推顶,偏歪侧勾肩手后拉力度和幅度应较另一侧为大,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
3.3轻轻揉捏项肌1~2分钟;双手托枕颌拔伸颈椎约1分钟;滚揉或轻拍肩背部1分钟;提捏两侧耳根数次;轻叩头皮约1分钟。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4治疗结果
36例中,手法治疗最多18次,最少6次,平均9.4次。结果:显效(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5项,主症消失3项以上,局部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30例,占83.3%;有效(主症消失1~2项或各项主症不同程度减轻,局部阳性体征改善)6例,占16.7%。
5讨论与体会
临床中观察到,诊断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另一类是有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如持续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或长期的内心矛盾冲突等。后一类神经衰弱是传统意义的神经衰弱。针对前一类神经衰弱,笔者曾提出了"神经衰弱型颈椎病"的概念[3]。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既有颈椎病的某些表现,如颈项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麻木、头晕等,而更突出的症状又是神经衰弱的症状群,且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者。这一类患者,临床上既可诊断为颈椎病,又可诊断为神经衰弱。而本文"颈源性神经衰弱"的提法,则反映的同样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而颈椎病症状极不明显,突出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者。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但不能询问出精神致病因素,而临床体检及治疗证实其主要病位在颈椎。
神经衰弱与颈椎病的密切关系,并非笔者唯一和第一个注意到。潘之清氏[3]曾指出: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①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②颈椎病患者中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100%)。故认为防治颈椎病对防治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魏征氏[4]也早就注意到,在神经衰弱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否认有过度疲劳、用脑过度及精神不愉快等致病因素,并发现这些患者多有颈、胸椎关节错位现象。经用治脊疗法治疗,均能取得迅速改善和治愈的效果。
颈源性神经衰弱的病因病机可能是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大脑的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到植物神经的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所致;此外,亦可能由于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颈曲改变,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和挤压,造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和血管痉挛,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使脑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进而导致中枢兴奋性增高所致[5]。本手法的设计既注意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肌痉挛、筋结、筋索的松解,以促进脊柱外平衡的恢复,同时也注意到正骨手法的运用,促使脊椎微小移位的纠正,以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手法扩展到肩背部,是因为肩背肌与颈项紧密相连,这样更有利于颈椎内外平衡的恢复,这也是胸椎棘突偏歪应及时纠正的原因。本组病例具有颈椎病易复发的倾向。颈项及全身功能锻炼,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
[1]刘昌永,何慕陶,刘协和,等。内科讲座(第10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3]金福兴,徐三文,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颈肩腰腿痛病的良方妙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
[4]魏征主编。脊柱病因治疗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5]韦贵康主编。脊柱相关疾病。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