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已从过去偏重知识教学转向知识与能力并重。而“实施智育,要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坚决克服死记硬背的倾向,要把重点转移到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的主要事实上,转移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上”。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作法。
1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它可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设条件。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
培养兴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很多。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不放下学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下面引用一段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如何不放下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生:利用太阳光照射,实物/实物影长=k,据比例知识用一米尺即可知道。师:可惜今天阴天,咋办?学生往窗外看(笑)。开始议论如何解决。在学生兴趣正浓,急于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时,我适时的导出了新课。像这样设置悬念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掀起一节课学习的高潮打下基础,使学生思维逐渐灵活,寓教于乐可自然充分体现。能力培养无形融在其中。
事实上,兴趣导致创造性的成功的例子很多。从我国的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到国外牛顿、欧拉、高斯、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无不与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关。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師。”
2教学中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本书与另一本书的界限,进行多学科渗透,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这样既利于思维的畅通性,又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讲函数的有关概念可与物理当中的有关公式结合起来,讲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可与化学科中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起来,把语文课中的有关的意象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数学证明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政治课中静止与运动的思想与几何中图形变换的思想统一起来等等。由于各种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思维极容易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另一个层次,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积极发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学生独立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必然会从不同角度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见解,往往会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标新立异的想法不要粗暴的打断,即使是错误的提法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思考,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公式法的应用时,我遇到一学生提出:“一元一次方程也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此时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提法,而是鼓励此生阐述他的理由。他理由陈述如下: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两边同乘以x,方程可变为ax2+bx=0,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在肯定学生思考的独特性后,引导学生讨论ax+b=0(a≠0)与ax2+bx=0(a≠0)的根的差异,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解决了增根的有关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事实证明,学生在每次讨论中均能得到教师上课根本无法传授的想法、观点,因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意识地进行“编制题目”教学,可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常我们的教学中,总让学生解答现成的题目,不少教师乐此不疲,认为这样做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孰不知,由于学生对待问题长期是被动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阻碍,不但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来,相反,还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扼杀。因此,恰当的进行“编制题目”的教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推进作用。
学生自己编制题目时,容易把这项活动看作自己的活动,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编制题目教学时,一般可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①出示典型原题,并解答原题。②学生编制新题。③学生讨论。发表编题的根据,解答典型题。如学完函数及其图象一章后,在活动课上,尝试进行“编制题目”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有如图长方形ABCD,宽是6cm,长是8cm,P点从A开始以每秒2cm的速度沿着长方形的边A→B→C→D顺序移动,P从A出发经过几秒后所构成的△APD的面积为ycm2,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学生讨论解答完后,我作了如下编制题目的指导。①能否改变运动状况得到新问题;②能否增设条件或结论(不可过多)得到新问题。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和提高,以便指导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1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细胞高度兴奋,它可让学生自觉抑制各种形式产生的疲劳,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为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设条件。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直接动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温床。
培养兴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途径也很多。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我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不放下学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下面引用一段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师:如何不放下校内的旗杆,测出旗杆的高度?生:利用太阳光照射,实物/实物影长=k,据比例知识用一米尺即可知道。师:可惜今天阴天,咋办?学生往窗外看(笑)。开始议论如何解决。在学生兴趣正浓,急于想知道解决的办法时,我适时的导出了新课。像这样设置悬念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掀起一节课学习的高潮打下基础,使学生思维逐渐灵活,寓教于乐可自然充分体现。能力培养无形融在其中。
事实上,兴趣导致创造性的成功的例子很多。从我国的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到国外牛顿、欧拉、高斯、阿基米德等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惊人成就,无不与他们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关。兴趣能激发灵感,灵感能激发创造,从而使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師。”
2教学中注重数学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打破一本书与另一本书的界限,进行多学科渗透,以期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这样既利于思维的畅通性,又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讲函数的有关概念可与物理当中的有关公式结合起来,讲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可与化学科中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起来,把语文课中的有关的意象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与数学证明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政治课中静止与运动的思想与几何中图形变换的思想统一起来等等。由于各种知识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思维极容易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另一个层次,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积极发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学生独立的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必然会从不同角度的形式提出不同的见解,往往会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教学中要保护学生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标新立异的想法不要粗暴的打断,即使是错误的提法也不要简单的否定。要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创造思考,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公式法的应用时,我遇到一学生提出:“一元一次方程也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此时我没有打断学生的提法,而是鼓励此生阐述他的理由。他理由陈述如下: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两边同乘以x,方程可变为ax2+bx=0,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解。在肯定学生思考的独特性后,引导学生讨论ax+b=0(a≠0)与ax2+bx=0(a≠0)的根的差异,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解决了增根的有关问题。从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事实证明,学生在每次讨论中均能得到教师上课根本无法传授的想法、观点,因此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4有意识地进行“编制题目”教学,可使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通常我们的教学中,总让学生解答现成的题目,不少教师乐此不疲,认为这样做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孰不知,由于学生对待问题长期是被动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种阻碍,不但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来,相反,还会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感扼杀。因此,恰当的进行“编制题目”的教学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推进作用。
学生自己编制题目时,容易把这项活动看作自己的活动,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编制题目教学时,一般可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①出示典型原题,并解答原题。②学生编制新题。③学生讨论。发表编题的根据,解答典型题。如学完函数及其图象一章后,在活动课上,尝试进行“编制题目”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有如图长方形ABCD,宽是6cm,长是8cm,P点从A开始以每秒2cm的速度沿着长方形的边A→B→C→D顺序移动,P从A出发经过几秒后所构成的△APD的面积为ycm2,试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学生讨论解答完后,我作了如下编制题目的指导。①能否改变运动状况得到新问题;②能否增设条件或结论(不可过多)得到新问题。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深化和提高,以便指导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