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广西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脱贫的作用和意义不断凸显。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建立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特长,通过扶持有专业特长的脱贫带头人,进而实现整个地区的整体脱贫,是扶贫过程中需要重视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主要从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机制构建的意义和途径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机制构建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68-02
广西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石漠化现象严重,石漠化土地占广西地区总土地面积的37.8%。其中,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形成了连片贫困区,分布着21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广西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75%;桂中平原和桂东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现象相对较少,贫困县零散分布。虽然,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先天限制,但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发挥专业应用技术,探索有针对性的脱贫道路。比如,桂东适合种植专业、桂西适合养殖专业,都安县适合野葡萄种植及野葡萄酿酒产业链的开发等都是结合了地方特色的脱贫方式。但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有村干部说:“我们这里不适合发展农业,也没有工厂,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如果邻村有好的项目,我们就学习,把它拿来用。”这反映出个别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村领导干部为了上项目,别的地方做什么项目就跟上做什么项目,不能合理探索属于自己的脱贫道路,更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产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发挥本专业特点对点扶贫,通过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实践、实地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精准选择脱贫产业和脱贫道路的具体探索,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应用专业技术,在广西扶贫事业中发挥自身专业专长,通过发现可以进行扶持培养的贫困对象,努力培养适合贫困地区的技术能手,进而实现培养一个技术能手,带动一部分人脱贫的脱贫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职院校教师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但激励机制在高职高校教师扶贫工作中却相对滞后。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师始终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激励,一般是指管理者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物质和精神载体的方式,有效地激发特定对象的精神层面和内在动力,进而推动被激励对象产生对某一特定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向特定目标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专业的原因,引进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一)有助于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构建高效的教师扶贫激励机制,可以使全社会对教师扶贫工作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让全社会对教师开展扶贫工作产生更多的认同,为教师开展扶贫工作扫清障碍。需要看到的是,高职教师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也面临着自身教学、科研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假如不能合理分配本职工作与扶贫工作之间在时间、精力方面的差异,则很可能会对本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建立激励制度,就从某种层面上,对高职教师深入扶贫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扶贫工作中,很大程度上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扫清思想和行动上的障碍。
(二)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扶贫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而作为高职教师自身来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任务比较繁重,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从个人思想意识的角度去分析,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考评和考核大多都是以本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为主要目标,如果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扶贫工作,势必会对个人的工作成绩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影响。而高职教师的个人成长、薪酬制度、奖金奖励等都与年度考核成绩息息相关,因此,很多教师对参与扶贫工作存在思想顾虑,而建立激励制度,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参与扶贫工作的教师提供了充分保障,有利于广大高职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投入扶贫工作中。
(三)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扶贫工作绩效
作为激励机制来讲,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和指标作为支撑,这样就可以科学地反映出广大高职教师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展现出不同教师扶贫成效的差异性,也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职教师在扶贫工作中的真实表现,避免出现大帮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可以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对表现一般的教师也会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激励制度可以使高职教师参与扶贫工作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潜能。
二、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的基础建立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组织系统内部,将教师的扶贫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施加影响,通过教师自我的辨析与梳理逐步产生认同感,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与扶贫目的同向行为的各项工作环节之总和。其基本要素包括:激励主体(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客体(可培养贫困人员)、激励原则(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激励方式、激励环境、激励绩效与反馈等。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教师为前提,着眼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运用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进行潜能开发,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专业技术技能创新为根本,使教育落实到地里头,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动性和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主动性和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可以逐渐培养锻炼出来。对此,教育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激励机制与措施,让扶贫工作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扶贫工作真正转化为教师内心自发的行动。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高职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和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激发广大高职教师投身扶贫工作、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面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比如像广西XX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自荐报名方式,而并非单一的领导推选方式,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和扶贫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对扶贫锻炼的教师定期进行在岗培训及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在短期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实现扶贫有实际效果,如发挥电子专业教师带学生下乡的电器维修扶贫活动,对活动不方便的贫困人员,培养他们电器维修一技之长等各种专业专长教师研究实践,以激发专业应用扶贫为先导,以开发潜能创新为宗旨,通过扶贫激励机制行力,创造更广阔新农村建设发展潜能,从而创造和谐友爱的社会。
(二)有针对性地强化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扶贫培训计划,可以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进行一个真实的检验,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性地做好完善和强化工作。一要提升理论转化能力,要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调研活动,摸清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资源优势,将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继而确定科学的培训路径和计划。二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立足培训培养“脱贫带头人”这一核心目标,不断引导高职教师提升扶贫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强化扶贫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让“脱贫带头人”能够迅速运用所学技能,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立足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等特点和现实需要,不断综合扶贫工作经验,努力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发现教师自身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升,最终实现扶贫工作与个人发展的共同提高。
(三)高职院校扶贫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高职扩招及扶贫政策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扶贫、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扶贫实训基地和本院校现有资源相互结合。这些场所的提供和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完成工作任务,真正实现教育扶贫目标。同时,高职教师开展扶贫工作,仅靠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立足贫困地区现实需求,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调配和整合扶贫工作和教育工作资源,有效地向贫困地区和扶贫工作倾斜,为高职教师实施扶贫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制度,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不仅可以真实反映高职院校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和总体效果,还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在扶贫工作中教师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订完善措施,进而对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向阳,杨淑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改革与战路,2004(6).
[2]李文聪.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社会角色探析[J].文化学刊,2019(8).
[3]丁敬英,赵永勤.农村教师与教育扶贫[J].教育观察, 2019(2).
[4]余海燕.教师参与精准扶貧工作的路径选择:评《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J].中国高校科技,2019(7).
◎编辑 王海文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7-0168-02
广西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的石漠化现象严重,石漠化土地占广西地区总土地面积的37.8%。其中,桂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现象最为严重,形成了连片贫困区,分布着21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广西地区国家级贫困县总数的75%;桂中平原和桂东地区的土地石漠化现象相对较少,贫困县零散分布。虽然,广西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受到先天限制,但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民族特色,适合高职院校教师发挥专业应用技术,探索有针对性的脱贫道路。比如,桂东适合种植专业、桂西适合养殖专业,都安县适合野葡萄种植及野葡萄酿酒产业链的开发等都是结合了地方特色的脱贫方式。但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有村干部说:“我们这里不适合发展农业,也没有工厂,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如果邻村有好的项目,我们就学习,把它拿来用。”这反映出个别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村领导干部为了上项目,别的地方做什么项目就跟上做什么项目,不能合理探索属于自己的脱贫道路,更不能合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产业,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发挥本专业特点对点扶贫,通过到田间地头进行调研实践、实地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精准选择脱贫产业和脱贫道路的具体探索,此外,高职院校要充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发挥应用专业技术,在广西扶贫事业中发挥自身专业专长,通过发现可以进行扶持培养的贫困对象,努力培养适合贫困地区的技术能手,进而实现培养一个技术能手,带动一部分人脱贫的脱贫路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职院校教师扶贫工作一直在路上,但激励机制在高职高校教师扶贫工作中却相对滞后。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教师始终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积极探索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高职院校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水不激不扬,人不激不奋”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激励思想。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激励,一般是指管理者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物质和精神载体的方式,有效地激发特定对象的精神层面和内在动力,进而推动被激励对象产生对某一特定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向特定目标努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专业的原因,引进激励机制非常重要。
(一)有助于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构建高效的教师扶贫激励机制,可以使全社会对教师扶贫工作的意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让全社会对教师开展扶贫工作产生更多的认同,为教师开展扶贫工作扫清障碍。需要看到的是,高职教师在开展扶贫工作的时候,也面临着自身教学、科研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假如不能合理分配本职工作与扶贫工作之间在时间、精力方面的差异,则很可能会对本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继而影响扶贫工作的开展。建立激励制度,就从某种层面上,对高职教师深入扶贫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也有利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扶贫工作中,很大程度上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扫清思想和行动上的障碍。
(二)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扶贫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而作为高职教师自身来讲,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任务比较繁重,压力也相对较大,因此,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体意识。从个人思想意识的角度去分析,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师的考评和考核大多都是以本职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为主要目标,如果教师拿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扶贫工作,势必会对个人的工作成绩产生一定的阻碍和影响。而高职教师的个人成长、薪酬制度、奖金奖励等都与年度考核成绩息息相关,因此,很多教师对参与扶贫工作存在思想顾虑,而建立激励制度,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给参与扶贫工作的教师提供了充分保障,有利于广大高职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主动地投入扶贫工作中。
(三)有助于教师保持良好的扶贫工作绩效
作为激励机制来讲,是非常严谨和科学的,需要有大量的数据和指标作为支撑,这样就可以科学地反映出广大高职教师在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表现,通过考评的方式,可以展现出不同教师扶贫成效的差异性,也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职教师在扶贫工作中的真实表现,避免出现大帮哄、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对表现优异的教师可以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对表现一般的教师也会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激励制度可以使高职教师参与扶贫工作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潜能。
二、广西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的基础建立研究
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是指在高职院校组织系统内部,将教师的扶贫行为纳入一定规范并由此而对其施加影响,通过教师自我的辨析与梳理逐步产生认同感,激发内在动力,进而实现与扶贫目的同向行为的各项工作环节之总和。其基本要素包括:激励主体(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客体(可培养贫困人员)、激励原则(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激励方式、激励环境、激励绩效与反馈等。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以教师为前提,着眼于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的提升,运用高职院校教师扶贫激励机制进行潜能开发,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专业技术技能创新为根本,使教育落实到地里头,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的。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主动性和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
教师的主动性和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却是可以逐渐培养锻炼出来。对此,教育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要通过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和激励机制与措施,让扶贫工作与教师个人成长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扶贫工作真正转化为教师内心自发的行动。此外,也可以通过组织高职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调研和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困难,激发广大高职教师投身扶贫工作、改变贫困地区群众落后面貌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比如像广西XX职业技术学院采取自荐报名方式,而并非单一的领导推选方式,建立健全选拔培养机制和扶贫激励约束机制;同时,对扶贫锻炼的教师定期进行在岗培训及阶段工作总结报告,在短期能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发挥专业教师的专长,实现扶贫有实际效果,如发挥电子专业教师带学生下乡的电器维修扶贫活动,对活动不方便的贫困人员,培养他们电器维修一技之长等各种专业专长教师研究实践,以激发专业应用扶贫为先导,以开发潜能创新为宗旨,通过扶贫激励机制行力,创造更广阔新农村建设发展潜能,从而创造和谐友爱的社会。
(二)有针对性地强化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扶贫培训计划,可以对高职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理论转化能力进行一个真实的检验,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高职院校要针对性地做好完善和强化工作。一要提升理论转化能力,要促进教师积极参加调研活动,摸清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资源优势,将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优势与贫困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继而确定科学的培训路径和计划。二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立足培训培养“脱贫带头人”这一核心目标,不断引导高职教师提升扶贫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强化扶贫培训工作的实际效果,让“脱贫带头人”能够迅速运用所学技能,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同时,立足贫困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等特点和现实需要,不断综合扶贫工作经验,努力在扶贫工作过程中,发现教师自身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升,最终实现扶贫工作与个人发展的共同提高。
(三)高职院校扶贫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
根据国务院关于高职扩招及扶贫政策关于加强扶贫工作的意见,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面向扶贫、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就必须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扶贫实训基地和本院校现有资源相互结合。这些场所的提供和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些基础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完成工作任务,真正实现教育扶贫目标。同时,高职教师开展扶贫工作,仅靠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立足贫困地区现实需求,充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调配和整合扶贫工作和教育工作资源,有效地向贫困地区和扶贫工作倾斜,为高职教师实施扶贫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制度,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不仅可以真实反映高职院校扶贫工作的阶段性成效和总体效果,还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弥补在扶贫工作中教师自身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订完善措施,进而对高职院校自身的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向阳,杨淑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改革与战路,2004(6).
[2]李文聪.精准扶贫视域下乡村教师社会角色探析[J].文化学刊,2019(8).
[3]丁敬英,赵永勤.农村教师与教育扶贫[J].教育观察, 2019(2).
[4]余海燕.教师参与精准扶貧工作的路径选择:评《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J].中国高校科技,2019(7).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