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多次的教学调研后认为,其主要的症结之一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大多忽视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深入思考与建构,对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为什么这样学”等一些事关课堂教学成败得失的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与考虑。尤其是反映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质量上,笼统、模糊、尺度把握不准,层次性、发展性体现不明显,搞不清楚如何借助教学目标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本文在下面提出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五个方面的策略,以期与大家深入探讨。
一、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浙师大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是什么》这一报告中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缰绳。他提出构成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字,凭借字、词、句、段、篇,培养听、说、读、写、书(书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天职。
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我们的着力点应该从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上进行概括。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结合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进行整体思考,既考虑通过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又着重考虑在阅读训练上使每一课时的教与学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当然,鉴于阅读教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目标的文字表述上应该更加准确,更合乎语言规范,切勿模棱两可。目标的表述不仅要反映出“语文阅读课”的特点,而且也要力求反映出“小学”的特点。
二、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与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通过阅读教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教学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不同学科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它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着层次性。二是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作为教师则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而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预设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预设的。
三、突出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
当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就应该环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落实。由于一些教师独立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能力较弱,加上文本蕴涵的多元性,教材知识体系较散,尤其是人教版的阅读教材是以文化主题来构建单元的,又加上部分教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致使出现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活动互不相干的现象。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两张皮”现象,既有目标定位的盲目性问题,也有教学活动过程的随意性的问题。因此,制定阅读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仔细斟酌目标的数量与难易度,防止目标脱离了学生实际;其次要研究学习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既适应学生学习又能与教学内容“合拍”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仅有预设的目标而无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相应活动内容。最后,要研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一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疑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正确选择与有效运用。
四、把握目标的发展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能有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应是可操作的,在目标的达成与否,达成到何种程度上又是可检测的,这样的课时目标才是有意义的。首先,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等等,是不利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当然,在设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除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以外,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去及时调整与动态生成目标。总之,笔者认为,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只有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作为课堂教学坐标和灵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
一、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浙师大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是什么》这一报告中呼吁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这条缰绳。他提出构成语文的核心要素是语言文字,凭借字、词、句、段、篇,培养听、说、读、写、书(书写)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天职。
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我们的着力点应该从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上进行概括。吃透课标,深钻教材,结合单元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进行整体思考,既考虑通过阅读教学目标的落实,实现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达成,又着重考虑在阅读训练上使每一课时的教与学活动,都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当然,鉴于阅读教学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目标的文字表述上应该更加准确,更合乎语言规范,切勿模棱两可。目标的表述不仅要反映出“语文阅读课”的特点,而且也要力求反映出“小学”的特点。
二、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与各层次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相对的特殊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通过阅读教学各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与累积,最终达成语文学科教学的总目标。阅读教学目标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在学习内容上,不同学科是有其内在的特殊性的。有道是“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作为“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版本中安排在不同的年级,它就承载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同一知识点的教学或相应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目标要求也是不同的;同一篇课文在不同的课时教学中也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体现着层次性。二是学生的层次性。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是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应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种差异,作为教师则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做到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的有机结合。而共同性目标是为所有学生预设的,是基本的教学标准,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个性化目标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预设的。
三、突出目标与教学的一致性
当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以后,课堂教学就应该环环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落实。由于一些教师独立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的能力较弱,加上文本蕴涵的多元性,教材知识体系较散,尤其是人教版的阅读教材是以文化主题来构建单元的,又加上部分教师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致使出现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活动互不相干的现象。反思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两张皮”现象,既有目标定位的盲目性问题,也有教学活动过程的随意性的问题。因此,制定阅读教学目标,首先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仔细斟酌目标的数量与难易度,防止目标脱离了学生实际;其次要研究学习内容。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既适应学生学习又能与教学内容“合拍”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处理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不可仅有预设的目标而无具体落实教学目标的相应活动内容。最后,要研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一定的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无疑需要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正确选择与有效运用。
四、把握目标的发展性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弘扬学生个性,促进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已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特长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实施目标的过程与采用的方法具有激励性,能有促使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更为广阔的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所谓适合学生的教学,就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提出新的可以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教学,如果不针对学生基础,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低,那么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增强目标的可操作性
在实现目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目标内容应是可操作的,在目标的达成与否,达成到何种程度上又是可检测的,这样的课时目标才是有意义的。首先,目标表述应该是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向清晰、主次分明、联系紧密。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或中心目标不突出或目标条目过多等等,是不利于操作的。课堂教学时间是个常数,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宜过多,一两个就可以了。核心的目标完成了,其他目标也会在实现核心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落实。其次,目标表述的内容是集中精细的,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识记什么一目了然,甚至有必要直截了当点明什么字、什么词、什么句,怎样的人、事、物等。教学目标的表述越清晰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也越容易把握,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也就越高。
当然,在设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时候,除可以采用以上这些策略以外,还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去及时调整与动态生成目标。总之,笔者认为,当前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研究,我们应投入更多的关注。只有使设定的教学目标更合理,更科学,更精细,更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才能使作为课堂教学坐标和灵魂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出应有功能,从而为彻底改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现象提供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