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学后教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在研学后教的过程有不少的成效,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内容。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还授人以欲。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合作;体验;有效;发展
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教师如何实现这有效的教学行为?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在合作中让兴趣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就拿低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吧,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都是比较贪玩的,针对这一特点,我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其自主、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数学知识中。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总结归纳出乘法口诀,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六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结果有的小组摆出了一条小鱼,有的摆出了一棵小树,有的摆出了一张小桌子,还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然后让各小组相互欣赏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记口诀也是个难点,通过课堂上小组比赛、同桌互背等方式进行,学生在比赛、竞争中获得了知识,老师不用再那么费心,手把手地把乘法口诀灌输给学生了,而是讓学生在活动中总结出来,这样既使学到的知识记得牢,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合作中让思维动起来
学问学问,不但要学更要学会提问,并学会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灌”的容器,才更体现课改在“数学思考”中突出改革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作为教者,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一个规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合作中让手动起来
“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明白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特别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这种教法特别适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边拼边说,先出示其中的一个图形,长5厘米,宽3厘米,让学生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学生通过拼小正方形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多个长方形,最后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合作动手拼,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四、师生合作互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集中注意开动脑筋,进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人性,体验成功。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地使用着每一分一秒,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来。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安排一组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四人小组带一根大萝卜回来,把它切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把这个圆柱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是怎样做的?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操作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老师不必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讓学生用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进行实验,最后归纳结论。整节课,老师既要做到让学生自由发挥,又要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获取知识。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总之,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合作;体验;有效;发展
数学课堂更需要真实的、富有实效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有效的教学呢?教师如何实现这有效的教学行为?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在合作中让兴趣动起来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就拿低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吧,由于他们的心理特点,都是比较贪玩的,针对这一特点,我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其自主、积极地投身到学习数学知识中。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总结归纳出乘法口诀,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六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结果有的小组摆出了一条小鱼,有的摆出了一棵小树,有的摆出了一张小桌子,还有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然后让各小组相互欣赏自己的活动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记口诀也是个难点,通过课堂上小组比赛、同桌互背等方式进行,学生在比赛、竞争中获得了知识,老师不用再那么费心,手把手地把乘法口诀灌输给学生了,而是讓学生在活动中总结出来,这样既使学到的知识记得牢,又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合作中让思维动起来
学问学问,不但要学更要学会提问,并学会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灌”的容器,才更体现课改在“数学思考”中突出改革的地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使他们从探究数学知识的奥妙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努力使所有学生都学有所获。作为教者,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一个规划,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学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合作中让手动起来
“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明白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实践出真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过程,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技能技巧,对于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才能的发展以及情感的培养、意志的锻炼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特别在公式推导过程中,运用这种教法特别适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边拼边说,先出示其中的一个图形,长5厘米,宽3厘米,让学生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学生通过拼小正方形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多个长方形,最后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合作动手拼,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新知。
四、师生合作互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集中注意开动脑筋,进而不断认识自我,发展人性,体验成功。有的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效率地使用着每一分一秒,课堂上一个又一个问题抛出来。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去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我安排一组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四人小组带一根大萝卜回来,把它切成一个最大的圆柱,把这个圆柱切割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你是怎样做的?做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这个操作过程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老师不必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学生对圆锥的体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后,再讓学生用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模型进行实验,最后归纳结论。整节课,老师既要做到让学生自由发挥,又要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获取知识。
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总之,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