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珍珠球,亦称“采珠球”,初名“扔核”,满语“尼楚赫”,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传说珍珠球这项运动产生于满族劳动采珍珠。每逢采珠季节,采珠人到江河湖泊中打捞蛤蚌,投入放在岸边的筐中。再用开水烫开蛤蚌壳,取出珍珠。在捞蚌、投蚌过程中,采珠人之间相互竞争,哪伙采珠进度快,就会得到珠轩达(采珠领头人)的奖赏。为了练抛蚌技巧,采珠人分两队,以牛毛毡为球,互相往筐里投掷,投中多者为赢方,预示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了表示采珠的艰难,在各队中设二名“蛤蚌精”,双手拿着形似蛤蚌壳的拍儿,专门拦阻对方投入筐中的球。这是满族人民在重大节日或农闲时必玩的竞技活动,于是,攻夺兼备的民族球类竞技项目出现了。后来,每逢丰收之际,人们都要举行此项比赛。清末,随着满族人的内迁,这项游戏也被带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
1984年由北京市民族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后,对珍珠球的竞技活动进行了规范化。1987年,于北京首次举行了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珍珠球邀请赛,凤城市男队荣获第一名,1989年6月全国珍珠球邀请赛中,凤城市男队获冠军,女队获季军。本溪县满族珍珠球队也是战绩赫赫,1990年8月,在丹东举行的全国第三届珍珠球比赛中,本溪县满族珍珠球队获得第一名;1992年,在伊通参赛,本溪县蝉联全国珍珠比赛冠军;1996年又获得辽宁省少数民族聚居县珍珠球比赛第一名。1991年,珍珠球被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此它又被称为“移动篮圈的篮球”。如今,在辽宁的本溪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市,在这两处满族人口聚居区,许多满族习俗在这里得以流传,满族珍珠球就是开展较为普遍的满族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满族珍珠球比赛的主要器具有:珍珠球、球拍、抄网。珍珠球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表面为珍珠(白)色,一般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一个符合比赛标准的用球是当球充气后从1.80米(球的底部量起)的高度自由落地,反弹起的高度不能低于0.2米也不能高于1.40米(球的顶部量起)。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与蛤蚌壳颜色相仿。抄网兜口为圆形,网圈用圆形金属条制成,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织成。
满族珍珠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比赛规则为,每队上场7名队员,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通过传球,向抄网者网中投球争取得分。哈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员,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努力抄住本方队员投来的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为20分钟,并交换场地,总场得分多者为胜方。
满族珍珠球的运球、传递、掩护、投篮、罚球等战略战术和篮球差不多。但由于得分区的持网队员可以灵活移动,增加了投篮的难度。场上队员不但要不停地跑、跳、投,而且还要注意与水区同伴和得分区手持抄网的队员默契配合,同时注意球的移动和对方队员的行动。所以,在比赛中要比篮球更激烈,更有趣味性。
满族珍珠球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在强调全民健身的今天,满族珍珠球运动技术、战术的实践操作与运用,对提高人体内脏器官与感受器官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心理修养、培养集体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民间的满族珍珠球竞技,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可隨时随地进行。现在的凤城市、本溪县已经在各中小学普遍建立满族珍珠球运动基地,推广、传承传统满族珍珠球这项活动。
1984年由北京市民族体育协会挖掘整理后,对珍珠球的竞技活动进行了规范化。1987年,于北京首次举行了北京、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珍珠球邀请赛,凤城市男队荣获第一名,1989年6月全国珍珠球邀请赛中,凤城市男队获冠军,女队获季军。本溪县满族珍珠球队也是战绩赫赫,1990年8月,在丹东举行的全国第三届珍珠球比赛中,本溪县满族珍珠球队获得第一名;1992年,在伊通参赛,本溪县蝉联全国珍珠比赛冠军;1996年又获得辽宁省少数民族聚居县珍珠球比赛第一名。1991年,珍珠球被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因此它又被称为“移动篮圈的篮球”。如今,在辽宁的本溪满族自治县和凤城市,在这两处满族人口聚居区,许多满族习俗在这里得以流传,满族珍珠球就是开展较为普遍的满族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满族珍珠球比赛的主要器具有:珍珠球、球拍、抄网。珍珠球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表面为珍珠(白)色,一般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一个符合比赛标准的用球是当球充气后从1.80米(球的底部量起)的高度自由落地,反弹起的高度不能低于0.2米也不能高于1.40米(球的顶部量起)。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与蛤蚌壳颜色相仿。抄网兜口为圆形,网圈用圆形金属条制成,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织成。
满族珍珠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比赛规则为,每队上场7名队员,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通过传球,向抄网者网中投球争取得分。哈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员,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努力抄住本方队员投来的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为20分钟,并交换场地,总场得分多者为胜方。
满族珍珠球的运球、传递、掩护、投篮、罚球等战略战术和篮球差不多。但由于得分区的持网队员可以灵活移动,增加了投篮的难度。场上队员不但要不停地跑、跳、投,而且还要注意与水区同伴和得分区手持抄网的队员默契配合,同时注意球的移动和对方队员的行动。所以,在比赛中要比篮球更激烈,更有趣味性。
满族珍珠球是一项传统体育运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在强调全民健身的今天,满族珍珠球运动技术、战术的实践操作与运用,对提高人体内脏器官与感受器官的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心理修养、培养集体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民间的满族珍珠球竞技,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可隨时随地进行。现在的凤城市、本溪县已经在各中小学普遍建立满族珍珠球运动基地,推广、传承传统满族珍珠球这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