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现如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深入到各大中小学之中,但是就具体的贯彻情况来看,仍然有许多中小学管理者没能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内涵,没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要求,本文就对如何在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中有效贯彻“以人为本”方针进行探讨,旨在推进中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中小学 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方针 质量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作为被管理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通过尊重与激励的手段发掘他们本身的潜能,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与学校管理者本身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从而实现高效的、积极地校园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理念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1.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方针,首先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够正确认识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得管理者能够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出更为教师与学生接受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没能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以人为本”方针的实现,所以,管理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将自己在校园中的角色从领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做到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从而完成管理目标。
2.真正发扬好“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
“以人为本”的实现离不开民主校园环境的营造,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公平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得以实现。管理者要始终站在教师与学生的立场上,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大会、设立匿名意见箱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真实想法,真切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认真对待教师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每一项制度、计划每一件工作的时候,都时刻注意这项制度和工作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工作的进步、学生成绩的提升。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师管理上的应用
1.为教师营造“以人为本”管理环境
教师作为中小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行为的重要工作,要想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一方面可以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将教师的奖金直接与其教学绩效和学生满意度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设立激烈的竞争机制,无论是最初的上岗还是上岗之后的具体工作,竞争无处不在并且公开透明,以优胜劣汰的法则保证教师团队的质量和水平。
2.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管理水平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能力是中小学校能否贯彻好“以人为本”方针政策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新的知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管理观念。学校应当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一方面,针对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听课、评课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于教学活动中不断实现融洽的教学氛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对于老教师,也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传达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咨询,并乘着信息化时代的东风,开设网络课程、推进网络培训,让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平台获取资源、不断进步。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上的应用
教师要真正做到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以父母的标准要求自己,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并陪伴学生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共同成长,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校园生活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首先,安全问题是校园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障好学生的安全,才能开展后续的素质教育工作。所以,一定要在保障学生安全这一方面不断加强精力与经济投入,打好“以人为本”管理方针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一方面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且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保证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健康认识,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時候,能够及时获取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并通过与学生私下里谈心、去到学生的家中进行走访等途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始终保持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
结语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在综合国内外新形势下提出的执政方针,在教育领域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小学管理者在校园管理之中所需要不断践行的理念与目标。管理者要从自身、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身与教师“以人为本”的意识,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民主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推进和完善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国涛. 浅析学校管理的中的“以人为本”[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47-49.
[2] 施建刚. 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9):322-324.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广东实验学校)
【关键词】中小学 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方针 质量
“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将作为被管理对象的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通过尊重与激励的手段发掘他们本身的潜能,让教师和学生能够与学校管理者本身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从而实现高效的、积极地校园管理工作。
一、“以人为本”理念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1.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在中小学教学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方针,首先就需要管理者本身能够正确认识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这样才能够使得管理者能够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出更为教师与学生接受的管理模式和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没能正确地、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影响了“以人为本”方针的实现,所以,管理者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将自己在校园中的角色从领导者、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做到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从而完成管理目标。
2.真正发扬好“以人为本”的民主思想
“以人为本”的实现离不开民主校园环境的营造,只有在一个民主的、公平的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够得以实现。管理者要始终站在教师与学生的立场上,通过定期开展教师大会、设立匿名意见箱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真实想法,真切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认真对待教师与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定每一项制度、计划每一件工作的时候,都时刻注意这项制度和工作是否能够促进教师工作的进步、学生成绩的提升。
二、“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师管理上的应用
1.为教师营造“以人为本”管理环境
教师作为中小学校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行为的重要工作,要想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为教师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一方面可以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将教师的奖金直接与其教学绩效和学生满意度挂钩,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设立激烈的竞争机制,无论是最初的上岗还是上岗之后的具体工作,竞争无处不在并且公开透明,以优胜劣汰的法则保证教师团队的质量和水平。
2.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管理水平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管理能力是中小学校能否贯彻好“以人为本”方针政策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为学生带来更多、更新的知识;也必须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管理观念。学校应当设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一方面,针对经验较少的年轻教师,要通过教学研究、听课、评课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于教学活动中不断实现融洽的教学氛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对于老教师,也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传达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咨询,并乘着信息化时代的东风,开设网络课程、推进网络培训,让教师有一个良好的平台获取资源、不断进步。
三、“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上的应用
教师要真正做到将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以父母的标准要求自己,关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并陪伴学生不断的解决这些问题,共同成长,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心态投入到校园生活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首先,安全问题是校园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保障好学生的安全,才能开展后续的素质教育工作。所以,一定要在保障学生安全这一方面不断加强精力与经济投入,打好“以人为本”管理方针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一方面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且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保证学生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健康认识,在遇到相关问题的時候,能够及时获取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并通过与学生私下里谈心、去到学生的家中进行走访等途径,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始终保持学生心理状态的健康。
结语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在综合国内外新形势下提出的执政方针,在教育领域如何贯彻“以人为本”,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总而言之,“以人为本”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中小学管理者在校园管理之中所需要不断践行的理念与目标。管理者要从自身、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自身与教师“以人为本”的意识,提升科学管理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民主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从而推进和完善素质教育,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国涛. 浅析学校管理的中的“以人为本”[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1):47-49.
[2] 施建刚. 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的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9):322-324.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广东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