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与生活相辅相成,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但是现实的教育却远离生活。现有许多学者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做了许多论述,本文欲从教育的主旨来理清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而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教育主旨 教育 生活
一、教育的主旨与发展
教育主旨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理想。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的总任务是既“成人”又“成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成人”“成才”这样才能使人正常的,自然地、均衡的发展。在成人中成才,在成才中成人,成才与成人交织,而实现生活的圆满。“成人”是教育目的,成人的教育理想则是成为“通人”这里的通人可说是通情达理的人,通权达变的人,博通古今的人,博通中外的人,乃至是融通知行的人。这样的人要求在做人做事上都要求通。进而“通人”就是“正人”发展起来的更好的人。我们再来看看才,学无所长,一无所长,便是无才,一技之长,各执一技,便是有才,多才多艺,更是有才。“才”的主要实质是“长”是“专”,是“专长”。由此“成才”的教育目的是成“专才” 。那么相对于“通人”,教育理想便是培养“全才”。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及技术的引进,科学教育,科技教育等的引进,使成才的教育得以发展,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改造生活。
教育主旨在于培养人才,通人与全才的根本在于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为了生活
教育根本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关于“需要”,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做出过分析,包括(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亲和保护需要 (4)自我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则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这些技能则依靠教育进行传播和创造。教育维系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它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的存在着。 从教育的主旨上来看,最初的教育来源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斯图尔特?米尔(英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说过:“教育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标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这些事物是指法律、政府组织形式和工艺美术,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自然现象,诸如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生活中一切都可以对我们产生教育作用。
教育使人们更好地生活。教育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活是人的存在形式,离开人的生活去谈教育,相当于把人抽象化,空洞化。远离生活的教育则是远离人的教育,是没有根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的根本主旨是培养人才,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安身立命。“人的生活必须充满意义,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课题就是引导与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满意义,教育被看成是有意义的行为”。
(二)生活扩展了教育的内涵,教育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孔子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按照美国学者尼勒(G.F.Kneller)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经验的知识”是指“通过听、看、嗅、触、尝,我们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知识是由根据所观察到的(或感觉到的)事实而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的。”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是“科学知识”,最低形式是“生活经验”。杜威也说过“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与此同时生活的丰富性也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形式主义教育观,实质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及现代教育观的新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满足后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人的生命价值是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细细品味,体验得以实现的。对于人的发展来讲,最有意义的就是在交往中使人充分品味与体验生活的过程。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杜威曾说过:“社会生活不仅和交往生活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教育使人得以追求自己的价值,并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三、结束语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主旨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成人”“成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人是指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而这样的道德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践行。“成才”是指要成为掌握生活本领与技能的人,生活需要什么要的本领与技能,教育就要交给人相应的知识。由人之初开始,教育与人生同步,并且与人生同归,而人生得以实现的形式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原本就是“人生教育”是“生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1:32-59
[2]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27-228
[3]韦春林.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1,1:20-21
[4]王文凤.论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7
[5]胡德海.论教育根本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J].西北师大学报,1995,9:71-73
[6](美)约翰?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
[7]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1:720-722
【关键词】教育主旨 教育 生活
一、教育的主旨与发展
教育主旨包括教育目的与教育理想。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的总任务是既“成人”又“成器”,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成人”“成才”这样才能使人正常的,自然地、均衡的发展。在成人中成才,在成才中成人,成才与成人交织,而实现生活的圆满。“成人”是教育目的,成人的教育理想则是成为“通人”这里的通人可说是通情达理的人,通权达变的人,博通古今的人,博通中外的人,乃至是融通知行的人。这样的人要求在做人做事上都要求通。进而“通人”就是“正人”发展起来的更好的人。我们再来看看才,学无所长,一无所长,便是无才,一技之长,各执一技,便是有才,多才多艺,更是有才。“才”的主要实质是“长”是“专”,是“专长”。由此“成才”的教育目的是成“专才” 。那么相对于“通人”,教育理想便是培养“全才”。现代西方自然科学及技术的引进,科学教育,科技教育等的引进,使成才的教育得以发展,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改造生活。
教育主旨在于培养人才,通人与全才的根本在于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生活。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一)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为了生活
教育根本于人类生活的需要。关于“需要”,美国著名学者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做出过分析,包括(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亲和保护需要 (4)自我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就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而需要的满足则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这些技能则依靠教育进行传播和创造。教育维系着社会和人的发展,它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的存在着。 从教育的主旨上来看,最初的教育来源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所需要遵守的道德准则。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与源泉,教育的有效性与意义最终要回到生活世界。斯图尔特?米尔(英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曾说过:“教育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教育甚至包括目标完全不同的一些事物对人的性格和能力所产生的间接影响,这些事物是指法律、政府组织形式和工艺美术,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些自然现象,诸如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可以看出生活中一切都可以对我们产生教育作用。
教育使人们更好地生活。教育的对象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活是人的存在形式,离开人的生活去谈教育,相当于把人抽象化,空洞化。远离生活的教育则是远离人的教育,是没有根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的根本主旨是培养人才,使其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很好的安身立命。“人的生活必须充满意义,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课题就是引导与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意义和充满意义,教育被看成是有意义的行为”。
(二)生活扩展了教育的内涵,教育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孔子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有道德的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按照美国学者尼勒(G.F.Kneller)的分类,知识可以被分解为:天启的知识、直觉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经验的知识和权威的知识。“经验的知识”是指“通过听、看、嗅、触、尝,我们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所以,知识是由根据所观察到的(或感觉到的)事实而形成的各种观念构成的。”经验知识的最高形式是“科学知识”,最低形式是“生活经验”。杜威也说过“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与此同时生活的丰富性也促使了教育观念的多元化,形式主义教育观,实质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教育观以及现代教育观的新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推动了科技的进步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满足后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人的生命价值是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细细品味,体验得以实现的。对于人的发展来讲,最有意义的就是在交往中使人充分品味与体验生活的过程。教育是最有交往价值的活动。杜威曾说过:“社会生活不仅和交往生活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往(因而也就是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教育使人得以追求自己的价值,并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三、结束语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主旨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成人”“成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人是指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而这样的道德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践行。“成才”是指要成为掌握生活本领与技能的人,生活需要什么要的本领与技能,教育就要交给人相应的知识。由人之初开始,教育与人生同步,并且与人生同归,而人生得以实现的形式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原本就是“人生教育”是“生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1:32-59
[2]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27-228
[3]韦春林.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1,1:20-21
[4]王文凤.论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7
[5]胡德海.论教育根本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J].西北师大学报,1995,9:71-73
[6](美)约翰?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
[7]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1:7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