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5.1
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大处讲,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命运;从小处看,决定着每个家庭和学校的未来。学校开始向“优质名校”发展。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一线,是否有“名师”起引领作用。对于“名师”的培养,仅靠引进是不现实的;重要途径还是对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素养进行提高。这些,要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引领,但更重要的是靠全体教职工的自我努力。只有教师努力,学校才会为我们搭建成长平台,才能给予大力支持。教师努力了、成功了、做名师了,那学校自然会成为“名校”。相反,教师努力过,学校成为“优质名校”,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所以,为“名师”的长成,“名校”的创建而共同努力;结合本次 “国培”见闻,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学生的镜子——教师形象设计与培养
教学礼仪贯穿在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良好的教师礼仪习惯,作为老师要做到外在特征和内在素质的有机统一。重点注意四个方面,即“服饰、仪容、仪态、语言”。
在教學中更要注意合理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尊人。只要心中充满对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好意,微笑就会自然的洋溢在脸上,慷慨地、温暖地,像春风一样奉献给与我们交往的每一个人。
当然教师应做真人。真人不是完人。真人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他可以知识不丰但有学而不倦的求知精神,他可以行为有暇但却不断改造自己努力求善求美。教师不是把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是用他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二、生命之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在当前不难发现,教师忽视读书学习者当下已不在少数。一些教师之所以忽视读书,大多是出于“不屑读”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已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自己掌握的知识,亦足够教学生了,又何必去读书?殊不知,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相当惊人。不读书就意味着要落伍,就意味着要被淘汰。何况,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是“长流水”。“长流水”就要求教师必须常读书。
读书虽不能替代教书,但教书自须读书。教书若能多读书,对相关知识、相关问题做到多学科、多角度分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去精心备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岂不事半功倍?学科与学科之间看似没有多大关联,其实各种书籍包含的知识是相互交融的。虽然今天每个学科都被细化为众多分支,然而不同学科之间沟通连接的渠道仍然是存在的。教师要去阐释和说明一个知识或道理,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有利。所以,要多读各类书籍,精通多门学问,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只要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而这一切,多多少少都和教师的读书连在一起,因为读书是教师知识和精神的源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教师者,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教师不读书能做到吗?
三、从“炼”到“摩”课——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炼课”到“摩(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也是每一名在课堂教学中有成就的老师必经之路。“炼课”讲求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看透教材、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教育专家讲述的把教材变浅、变薄。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和创新教学与设计,创建高效课堂;可以减少我们在课改中所走弯路。通过“炼课”我们在教学中至少可以做一名“好老师”。
当然,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炼课”层次上,在“炼课”的同时,我们要更上一层楼——学会“磨(摩)课”。“摩(磨)课”意义有二:第一、那就是观擦、研究名家课堂,对自己有所启发,在教学中自己有所收获。
“(摩)磨课”第二就是集体智慧的反应。如果说“炼课”是个人行为,那么“摩课”则是集体行动。也就是利用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每个人的智慧,不断研讨、尝试、创新、最终定型;然后试教、总结、再研讨,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收获。在这时,我们不在是教课,而是在享受生活,享受摩课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提高。
当然每朵“鲜花”从成长到开放,都离不开合适的土壤、环境和水;它的“鲜美”也离不开“绿叶”的支持和陪衬。在我们身边,没有一个人独自成才,也没有一个人一下子成才。相反,在每个成功者的后边,都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做出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现在,我们面临新课改这个大环境;有积极倡导、大力支持教研教改的领导;每个年级都有精诚团结的备课组;每个组都有优秀的教学人员。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走出一条教研、教改新道路;希望每一名教师都成长为教学行家里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创三中新辉煌。
四、研究“树人”——名师成长起跑点
“教师做研究” 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考,是提升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的过程。教育经验概念化、理性化总结,是在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写作会迫使你去彻底思考问题。教育经验学术化表达,还可以提升语言素养;因为口头语言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的反馈和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精确和完整;而书面语言就需要完整与精当。在写作中练就如何用完整、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因此,做教师就要尝试做教育研究,做名师、创名校就必须做教育研究。
教师做教育研究时不应出现的焦点:“借”:不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是用别人的成功教例,稍做点评。“空”:题目太大不切实际,通篇多为众所周知的正确道理,没有自己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和真切体会,缺少实际价值。“浅”:讲几句道理、举一个例子,道理和例子强拼硬贴,缺少联系、分析和理性思考,深度不够。“旧”:观念陈旧,思路或方法缺少新意。教师做科研时必须把握的几点:“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新”:选题、观点、思路、题材、内容等新颖独特,能吸引人。“精”:论点精辟、文章精炼。“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富有说服力。
专家建议,当前最流行(采稿机会多) ,最有研究价值,也是最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类文章的撰写。
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大处讲,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命运;从小处看,决定着每个家庭和学校的未来。学校开始向“优质名校”发展。转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教学一线,是否有“名师”起引领作用。对于“名师”的培养,仅靠引进是不现实的;重要途径还是对现有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素养进行提高。这些,要靠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引领,但更重要的是靠全体教职工的自我努力。只有教师努力,学校才会为我们搭建成长平台,才能给予大力支持。教师努力了、成功了、做名师了,那学校自然会成为“名校”。相反,教师努力过,学校成为“优质名校”,教师自然会成为“名师”。所以,为“名师”的长成,“名校”的创建而共同努力;结合本次 “国培”见闻,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学生的镜子——教师形象设计与培养
教学礼仪贯穿在教师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养成良好的教师礼仪习惯,作为老师要做到外在特征和内在素质的有机统一。重点注意四个方面,即“服饰、仪容、仪态、语言”。
在教學中更要注意合理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教学中还要学会尊人。只要心中充满对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和好意,微笑就会自然的洋溢在脸上,慷慨地、温暖地,像春风一样奉献给与我们交往的每一个人。
当然教师应做真人。真人不是完人。真人就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他可以知识不丰但有学而不倦的求知精神,他可以行为有暇但却不断改造自己努力求善求美。教师不是把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是用他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
二、生命之水——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在当前不难发现,教师忽视读书学习者当下已不在少数。一些教师之所以忽视读书,大多是出于“不屑读”的心理。总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已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自己掌握的知识,亦足够教学生了,又何必去读书?殊不知,在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相当惊人。不读书就意味着要落伍,就意味着要被淘汰。何况,教师要给学生喝“新鲜水”,自己就得是“长流水”。“长流水”就要求教师必须常读书。
读书虽不能替代教书,但教书自须读书。教书若能多读书,对相关知识、相关问题做到多学科、多角度分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去精心备课,这样的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岂不事半功倍?学科与学科之间看似没有多大关联,其实各种书籍包含的知识是相互交融的。虽然今天每个学科都被细化为众多分支,然而不同学科之间沟通连接的渠道仍然是存在的。教师要去阐释和说明一个知识或道理,掌握的知识越全面越有利。所以,要多读各类书籍,精通多门学问,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只要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而这一切,多多少少都和教师的读书连在一起,因为读书是教师知识和精神的源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为教师者,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文明的仪表影响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教师不读书能做到吗?
三、从“炼”到“摩”课——教学技能的提升
从“炼课”到“摩(磨)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也是每一名在课堂教学中有成就的老师必经之路。“炼课”讲求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看透教材、吃透教材、利用教材”,教育专家讲述的把教材变浅、变薄。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和创新教学与设计,创建高效课堂;可以减少我们在课改中所走弯路。通过“炼课”我们在教学中至少可以做一名“好老师”。
当然,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炼课”层次上,在“炼课”的同时,我们要更上一层楼——学会“磨(摩)课”。“摩(磨)课”意义有二:第一、那就是观擦、研究名家课堂,对自己有所启发,在教学中自己有所收获。
“(摩)磨课”第二就是集体智慧的反应。如果说“炼课”是个人行为,那么“摩课”则是集体行动。也就是利用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每个人的智慧,不断研讨、尝试、创新、最终定型;然后试教、总结、再研讨,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收获。在这时,我们不在是教课,而是在享受生活,享受摩课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提高。
当然每朵“鲜花”从成长到开放,都离不开合适的土壤、环境和水;它的“鲜美”也离不开“绿叶”的支持和陪衬。在我们身边,没有一个人独自成才,也没有一个人一下子成才。相反,在每个成功者的后边,都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做出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现在,我们面临新课改这个大环境;有积极倡导、大力支持教研教改的领导;每个年级都有精诚团结的备课组;每个组都有优秀的教学人员。所以希望大家共同努力,走出一条教研、教改新道路;希望每一名教师都成长为教学行家里手;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创三中新辉煌。
四、研究“树人”——名师成长起跑点
“教师做研究” 的实质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思考,是提升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的过程。教育经验概念化、理性化总结,是在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写作是非常有效的认知加工过程;写作会迫使你去彻底思考问题。教育经验学术化表达,还可以提升语言素养;因为口头语言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时的反馈和沟通,不一定需要非常精确和完整;而书面语言就需要完整与精当。在写作中练就如何用完整、精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因此,做教师就要尝试做教育研究,做名师、创名校就必须做教育研究。
教师做教育研究时不应出现的焦点:“借”:不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而是用别人的成功教例,稍做点评。“空”:题目太大不切实际,通篇多为众所周知的正确道理,没有自己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和真切体会,缺少实际价值。“浅”:讲几句道理、举一个例子,道理和例子强拼硬贴,缺少联系、分析和理性思考,深度不够。“旧”:观念陈旧,思路或方法缺少新意。教师做科研时必须把握的几点:“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脚踏实地,有科学价值。“新”:选题、观点、思路、题材、内容等新颖独特,能吸引人。“精”:论点精辟、文章精炼。“准”:论点、论据、结论富有科学性、思想性,文字准确无误,富有说服力。
专家建议,当前最流行(采稿机会多) ,最有研究价值,也是最适合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是“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类文章的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