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粤宗师”郑献甫的诗歌数量和质量都十分可观。从内容上看,他的诗歌长于用典,言必有据;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对仗工稳且十分贴切,体现出“典雅”的风格。但与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相比,仍有一些缺陷,一方面体现在诗人的“线性思维”上,另一方面郑诗的形象性、动态性较弱。
这些年来,“桂学”研究一直是广西社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而被誉为“两粤宗师”的郑献甫,更是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郑献甫,原名存纻,字献甫,别字小谷。其人生性聪颖,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郑诗众体皆工,于山水、田园、行旅、怀古等题材中,郑献甫都创作出不少佳作。本文围绕郑献甫的诗歌分析其艺术上的得失。
一、“典雅”的诗歌风格
在《说文解字》里,“典”指的是“五帝之书”,由这个解释进一步引申出“法则”的含义。“雅”字本指艳丽的鸟羽,后引申出“典正”的内涵。“典雅”二字合在一起出现,较早见于王充《论衡·自纪》:“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典雅”在此处意为“言辞有据”。其后的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典雅”在这里则指的是“取法经典”。以“典雅”论旧体诗,内涵更丰富。从内容上说,由“经典”“正”的本义,可引申出“庄严”“高尚”等意义;从技巧上说,由“典籍”“经典”的本义,又可引申出“用典”的意义来。总而言之,不管是“言辞有据”还是“取法经典”“用典”,其本质都是在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借用前人的事迹或语言。
郑献甫的诗歌正是如此,他在诗作当中大量运用前人的事典、语典,正可谓言必有据。如他的怀古诗《三闾大夫庙·其三》,诗中写道:
骋望何年上白?扬舲此地半寒燐。荔衣萝带逢山鬼,桂栋兰橑拜水神。
夔子江河埋碧血,怀王踪迹断黄尘。岿然惟有孤忠庙,犹占苍茫楚水滨。
此诗凭吊的是屈原,“骋望何年上白”一句话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名句“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扬舲此地半寒燐”一句则借用《九歌·湘君》中“扬灵(即“扬舲”)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之惆怅之意。“荔衣萝带逢山鬼”借用了《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中山鬼的形象,第四句“桂栋兰橑拜水神”则指的是在水中筑室,“桂栋兰橑,薜荔为帷”的湘夫人。“夔子江河埋碧血”中的“夔子江河”,借“夔子国”指代屈原的故乡秭归,是事典;句中“碧血”则用到了《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事典:“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另外,“怀王踪迹断黄尘”用的是屈原思念怀王的事典。不难发现,在这首律诗里,八句之中竟有六句用到了跟屈原相关的典故,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所言,可谓“无一字无来处”。这连续六句中的用典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把屈原的行迹和生平概括了出来,既自然又贴切。诗人在“自然贴切”的基础上,在诗句中又化入屈原的事迹和作品,令全诗十分工稳雅致。
又如《长沙贾太傅故宅》一诗,这首诗写的是汉代文学家贾谊:
维舟正及夕阳初,祠树遥低太傅居。子曰不妨来舍,丁年何苦吊江鱼。
梦回河洛思中土,人去潇湘又上书。主圣臣贤犹不遇,风前流涕竟何如?
此诗前两句在结构上脱胎于唐代李中的《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其一》“维舟登野岸,因访故人居”,第二句加入“太傅”二字,借用贾谊长沙王太傅的身份点出写诗的主题,可谓婉曲有致。“子曰不妨来舍”借用贾谊名篇《鸟赋》的主题。“丁年何苦吊江鱼”又婉曲地表现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之所以用“江鱼”代屈原,是因为《楚辞·渔父》中记载屈原之语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此处在贾谊的事典中加入楚辞中的语典,工稳之余又十分贴切,尤为难能可贵。“梦回河洛思中土”说的是贾谊思念家乡洛阳,而“人去潇湘又上书”和末句“风前流涕竟何如”用的是《汉书·贾谊传》中记载的事典和语典:“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而第七句“主圣臣贤犹不遇”也有来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年方二十即因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不可谓不“贤”,汉文帝能慧眼识人,不可谓不“圣”,所以郑献甫说“主圣臣贤”是有来由的。从这首作品也能看出郑献甫诗歌处处用典,极其讲求典雅的特质。
郑诗的“典雅”还体现于对仗的工稳。其诗句既符合诗歌句法的规则,十分典重,也有变化之美。如《昭君》一诗:
琵琶犹是殿前声,环佩飘然马上行。青冢枉教埋绝塞,红颜何事作长城?
云台高议嗤娄敬,雪窖余魂吊子卿。夜月春风如旧否?杜陵怀古不胜情。
颔联中,“青冢”对“红颜”,既有青、红颜色之对应,也暗藏昭君死后和生前之对应;“枉教”对“何事”,一为否定语气,一为疑问语气,这两处也对得天衣无缝;“埋绝塞”对“作长城”,“绝塞”是远方边疆地区,“长城”是防止外地入侵之处,二者既有相关性又有对立性,加上“埋”“作”二字,则借昭君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达到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诗的颈联也非常工稳,“云台”对“雪窖”,一为天、一为地,一为凸出之台阁、一为凹陷之地窖;而“高议”对“游魂”,一为轩昂、一为落魄。按道理说,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完全对立的,但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组对立的词汇统一于台阁之上的娄敬和雪窖之内的苏武(即“子卿”)——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有功之臣,这样便达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郑献甫诗歌的缺陷
郑献甫虽为“两粤宗师”,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位伟大诗人,但其诗作跟历史上的诗坛巨匠相比,终究有一定的差距。人们对其诗歌的不足之处也应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点是线性思维,缺乏跳跃性;另一点是诗歌的形象性稍弱。 先来说“线性思维”。“线性”是数学中描写线性方程中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它具有唯一性、规律性和不变性。中国古代的诗人诗歌大多具有线性思维,将事情的发展依次向前推进,这样一来,便失于剪裁,缺少了诗歌本身要求的“跳跃性”。如《出桂林至大湾路经西南各村,观田中伏石有作》这首行旅诗,诗中写道:
水中积石如断堵,田中卧石如伏牯。星罗棋布满芳塍,禾黍收时纷可数。
低头藏尾欲何如?不能入土聊出土。鞭之不动扣之应,时有饥鸦啄其股。
少人多石固应尔,不意平畴竟如许!初平叱石石为羊,李广射石石如虎。
奈何伏地偃然息,洗背涂身难致雨。斫木揉木无所施,牛力无功人力补,嗟哉此间农更苦!
此诗前两句写路上所见石头之形状,三、四句接着写石头的数量,五、六句写石头的深浅,七、八句写石头所处的外在环境,九、十句写石头的密度,十一、十二句借典故再写石头,十三、十四句写石头的无用,十五、十六句再写石头的重量。总的看来,整首诗固然采取了比喻、用典、反复等修辞技巧,文学手法比较老到,但通篇仅仅围绕石头的各方面来写,不免令人感到疲倦。这也正与古代许多诗人相似,缺乏跳跃性思维。
又如《田园杂兴·其二》这首田园诗,诗中写道:
长男初识字,日秉田间杷。长女初织布,日弄檐前车。
小者束丫髻,插以牵牛花。去年学种菜,今年知种瓜。
将来议婚嫁,不必多牛家。田夫语田妇,此乐方无涯。
此诗写田园生活,却只写儿女。从“长男”到“长女”,再到“小者”,从“小者”的现在再到“小者”的将来,诗歌的结构呈现出线性思维的模式。“斜阳照墟落,窮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反观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同样是古体诗,却能在夕阳古村、深巷牛羊、茅屋野老、麦田旁的野鸡、桑树上的眠蚕、晚归的农夫这些不同范畴的意象和空间之间反复跳跃,呈现出空间的变换缩放之美。从这个比较可以看出,郑诗在跳跃和转换方面是有一些不足的。
另一方面,郑献甫诗歌的形象性、动态性也较弱,如《泛舟西湖偶成》这首山水诗:
西子湖中水镜平,杭州城外画船行。地为大将藏魂魄,堤与诗人借姓名。
十里衣香参佛去,一江灯影看潮生。淡妆浓抹俱闲事,回首临安泪欲倾。
写西湖的诗很多,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其中的佳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有山、寺、亭、水面初平、云角低、黄莺、树、燕子、泥、乱花、人、浅草、马、绿柳、堤坝等视觉感受,有黄莺的啼叫声、有清脆的马蹄声等听觉感受,有“暖树”的触觉感受,还有“争”“啄”“乱”等动态感受。反观郑诗,视觉感受只有湖水、画船、灯影,听觉感受几乎没有,动态性的描写也仅限于“画船行”,大部分篇幅都用来用典及抒情,这样写固然典重,但缺少形象性和动态性,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首《田居冬晚即景·其一》算是郑诗中形象性较好的作品,诗中写道:
惊张冬目看飞灰,如睡冬山任取材。残月晓风深苑柳,暖云寒雪短篱梅。
鸡拳一足野魈立,鹭耸两肩诗客来。冷眼花光热肠酒,江村闲处独徘徊。
这首诗写到了冬山、残月、深苑、柳、云、雪、短篱、梅、鸡、猕猴、白鹭、诗客等视觉形象,以及“如睡冬山”“暖云”的触觉感受,但整首诗缺乏听觉形象,各种形象未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动态性方面也略有欠缺,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田园诗佳作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粤西儒宗郑献甫与晚清经学转型研究”(18BZW001)。
作者简介:孙艳庆(1980-)男,山西长治人,修改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桂学。
这些年来,“桂学”研究一直是广西社會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而被誉为“两粤宗师”的郑献甫,更是这个领域重点关注的对象。郑献甫,原名存纻,字献甫,别字小谷。其人生性聪颖,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郑诗众体皆工,于山水、田园、行旅、怀古等题材中,郑献甫都创作出不少佳作。本文围绕郑献甫的诗歌分析其艺术上的得失。
一、“典雅”的诗歌风格
在《说文解字》里,“典”指的是“五帝之书”,由这个解释进一步引申出“法则”的含义。“雅”字本指艳丽的鸟羽,后引申出“典正”的内涵。“典雅”二字合在一起出现,较早见于王充《论衡·自纪》:“深覆典雅,指意难睹,唯赋颂耳。”“典雅”在此处意为“言辞有据”。其后的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典雅”在这里则指的是“取法经典”。以“典雅”论旧体诗,内涵更丰富。从内容上说,由“经典”“正”的本义,可引申出“庄严”“高尚”等意义;从技巧上说,由“典籍”“经典”的本义,又可引申出“用典”的意义来。总而言之,不管是“言辞有据”还是“取法经典”“用典”,其本质都是在诗歌的遣词造句方面借用前人的事迹或语言。
郑献甫的诗歌正是如此,他在诗作当中大量运用前人的事典、语典,正可谓言必有据。如他的怀古诗《三闾大夫庙·其三》,诗中写道:
骋望何年上白?扬舲此地半寒燐。荔衣萝带逢山鬼,桂栋兰橑拜水神。
夔子江河埋碧血,怀王踪迹断黄尘。岿然惟有孤忠庙,犹占苍茫楚水滨。
此诗凭吊的是屈原,“骋望何年上白”一句话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名句“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扬舲此地半寒燐”一句则借用《九歌·湘君》中“扬灵(即“扬舲”)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之惆怅之意。“荔衣萝带逢山鬼”借用了《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中山鬼的形象,第四句“桂栋兰橑拜水神”则指的是在水中筑室,“桂栋兰橑,薜荔为帷”的湘夫人。“夔子江河埋碧血”中的“夔子江河”,借“夔子国”指代屈原的故乡秭归,是事典;句中“碧血”则用到了《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事典:“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另外,“怀王踪迹断黄尘”用的是屈原思念怀王的事典。不难发现,在这首律诗里,八句之中竟有六句用到了跟屈原相关的典故,如黄庭坚《答洪驹父书》所言,可谓“无一字无来处”。这连续六句中的用典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巧妙地把屈原的行迹和生平概括了出来,既自然又贴切。诗人在“自然贴切”的基础上,在诗句中又化入屈原的事迹和作品,令全诗十分工稳雅致。
又如《长沙贾太傅故宅》一诗,这首诗写的是汉代文学家贾谊:
维舟正及夕阳初,祠树遥低太傅居。子曰不妨来舍,丁年何苦吊江鱼。
梦回河洛思中土,人去潇湘又上书。主圣臣贤犹不遇,风前流涕竟何如?
此诗前两句在结构上脱胎于唐代李中的《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其一》“维舟登野岸,因访故人居”,第二句加入“太傅”二字,借用贾谊长沙王太傅的身份点出写诗的主题,可谓婉曲有致。“子曰不妨来舍”借用贾谊名篇《鸟赋》的主题。“丁年何苦吊江鱼”又婉曲地表现贾谊作《吊屈原赋》之事,之所以用“江鱼”代屈原,是因为《楚辞·渔父》中记载屈原之语道:“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此处在贾谊的事典中加入楚辞中的语典,工稳之余又十分贴切,尤为难能可贵。“梦回河洛思中土”说的是贾谊思念家乡洛阳,而“人去潇湘又上书”和末句“风前流涕竟何如”用的是《汉书·贾谊传》中记载的事典和语典:“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而第七句“主圣臣贤犹不遇”也有来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年方二十即因才华出众而受到重用,不可谓不“贤”,汉文帝能慧眼识人,不可谓不“圣”,所以郑献甫说“主圣臣贤”是有来由的。从这首作品也能看出郑献甫诗歌处处用典,极其讲求典雅的特质。
郑诗的“典雅”还体现于对仗的工稳。其诗句既符合诗歌句法的规则,十分典重,也有变化之美。如《昭君》一诗:
琵琶犹是殿前声,环佩飘然马上行。青冢枉教埋绝塞,红颜何事作长城?
云台高议嗤娄敬,雪窖余魂吊子卿。夜月春风如旧否?杜陵怀古不胜情。
颔联中,“青冢”对“红颜”,既有青、红颜色之对应,也暗藏昭君死后和生前之对应;“枉教”对“何事”,一为否定语气,一为疑问语气,这两处也对得天衣无缝;“埋绝塞”对“作长城”,“绝塞”是远方边疆地区,“长城”是防止外地入侵之处,二者既有相关性又有对立性,加上“埋”“作”二字,则借昭君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达到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诗的颈联也非常工稳,“云台”对“雪窖”,一为天、一为地,一为凸出之台阁、一为凹陷之地窖;而“高议”对“游魂”,一为轩昂、一为落魄。按道理说,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完全对立的,但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组对立的词汇统一于台阁之上的娄敬和雪窖之内的苏武(即“子卿”)——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有功之臣,这样便达到了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二、郑献甫诗歌的缺陷
郑献甫虽为“两粤宗师”,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位伟大诗人,但其诗作跟历史上的诗坛巨匠相比,终究有一定的差距。人们对其诗歌的不足之处也应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点是线性思维,缺乏跳跃性;另一点是诗歌的形象性稍弱。 先来说“线性思维”。“线性”是数学中描写线性方程中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它具有唯一性、规律性和不变性。中国古代的诗人诗歌大多具有线性思维,将事情的发展依次向前推进,这样一来,便失于剪裁,缺少了诗歌本身要求的“跳跃性”。如《出桂林至大湾路经西南各村,观田中伏石有作》这首行旅诗,诗中写道:
水中积石如断堵,田中卧石如伏牯。星罗棋布满芳塍,禾黍收时纷可数。
低头藏尾欲何如?不能入土聊出土。鞭之不动扣之应,时有饥鸦啄其股。
少人多石固应尔,不意平畴竟如许!初平叱石石为羊,李广射石石如虎。
奈何伏地偃然息,洗背涂身难致雨。斫木揉木无所施,牛力无功人力补,嗟哉此间农更苦!
此诗前两句写路上所见石头之形状,三、四句接着写石头的数量,五、六句写石头的深浅,七、八句写石头所处的外在环境,九、十句写石头的密度,十一、十二句借典故再写石头,十三、十四句写石头的无用,十五、十六句再写石头的重量。总的看来,整首诗固然采取了比喻、用典、反复等修辞技巧,文学手法比较老到,但通篇仅仅围绕石头的各方面来写,不免令人感到疲倦。这也正与古代许多诗人相似,缺乏跳跃性思维。
又如《田园杂兴·其二》这首田园诗,诗中写道:
长男初识字,日秉田间杷。长女初织布,日弄檐前车。
小者束丫髻,插以牵牛花。去年学种菜,今年知种瓜。
将来议婚嫁,不必多牛家。田夫语田妇,此乐方无涯。
此诗写田园生活,却只写儿女。从“长男”到“长女”,再到“小者”,从“小者”的现在再到“小者”的将来,诗歌的结构呈现出线性思维的模式。“斜阳照墟落,窮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反观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同样是古体诗,却能在夕阳古村、深巷牛羊、茅屋野老、麦田旁的野鸡、桑树上的眠蚕、晚归的农夫这些不同范畴的意象和空间之间反复跳跃,呈现出空间的变换缩放之美。从这个比较可以看出,郑诗在跳跃和转换方面是有一些不足的。
另一方面,郑献甫诗歌的形象性、动态性也较弱,如《泛舟西湖偶成》这首山水诗:
西子湖中水镜平,杭州城外画船行。地为大将藏魂魄,堤与诗人借姓名。
十里衣香参佛去,一江灯影看潮生。淡妆浓抹俱闲事,回首临安泪欲倾。
写西湖的诗很多,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其中的佳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有山、寺、亭、水面初平、云角低、黄莺、树、燕子、泥、乱花、人、浅草、马、绿柳、堤坝等视觉感受,有黄莺的啼叫声、有清脆的马蹄声等听觉感受,有“暖树”的触觉感受,还有“争”“啄”“乱”等动态感受。反观郑诗,视觉感受只有湖水、画船、灯影,听觉感受几乎没有,动态性的描写也仅限于“画船行”,大部分篇幅都用来用典及抒情,这样写固然典重,但缺少形象性和动态性,无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另一首《田居冬晚即景·其一》算是郑诗中形象性较好的作品,诗中写道:
惊张冬目看飞灰,如睡冬山任取材。残月晓风深苑柳,暖云寒雪短篱梅。
鸡拳一足野魈立,鹭耸两肩诗客来。冷眼花光热肠酒,江村闲处独徘徊。
这首诗写到了冬山、残月、深苑、柳、云、雪、短篱、梅、鸡、猕猴、白鹭、诗客等视觉形象,以及“如睡冬山”“暖云”的触觉感受,但整首诗缺乏听觉形象,各种形象未能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动态性方面也略有欠缺,和中国文学史上的田园诗佳作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粤西儒宗郑献甫与晚清经学转型研究”(18BZW001)。
作者简介:孙艳庆(1980-)男,山西长治人,修改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魏六朝文学、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