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近几年的高考经常把这两块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笔者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三角形常常充当这两块知识“接头点”.
一、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
例1(2006年四川省卷)已知A、B、C是三角形三内角,
m=(-1,3),
n=(cosA,sinA),且m·
n=1.
(1)求角A;(2)若
1+sin2Bcos2B-sin2B=-3,求tanC.
分析:(1)由
m·n=1
可得3sinA-cosA=1,即sin(A-π6)=12.
而-π6 A-π6=π6
,则A=π3.
(2)由题设整理可得sin2B-sinBcosB-2cos2B=0,而
cosB≠0,则tan2B-tanB-2=0,
所以tanB=2或tanB=-1.
当tanB=-1时,cos2B-sin2B=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tanB=2.
所以tanC=-tan(A+B)=8+5311
例2 (2006年辽宁卷) △ABC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设向量
p=(a+c,b),q=(b-a,c-a),若p∥
q,
则角C的大小为()
(A) π6(B) π3
(C) π2 (D) 2π3
分析:
p∥q(a+c)(c-a)=b(b-a)b2+a2-c2=ab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2cosC=1,即cosC=
12C=π3,故选择答案(B).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为载体,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变换和两向量平行的坐标形式等内容,同时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的运算能力.
二、求三角形的内角取值范围或相关最值
例3 (2007年湖北省卷) 已知△ABC的面积为3,且满足
0≤AB·AC≤6,设AB和AC的夹角为θ.
(1)求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θ)=2sin2(π4+θ)-3
cos2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1)设△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由
12bcsinθ=3,0≤bccosθ≤6,
可得tanθ≥1,所以θ∈[π4,π2].
(2)f(θ)=2sin2(π4+θ)-
3cos2θ
=[1-cos(π2+2θ)]-3cos2θ
=(1+sin2θ)-3cos2θ
=sin2θ-3cos2θ+1
=2sin(2θ-π3)+1.
因为θ∈[π4,π2],2θ-
π3
∈[π6,23π],所以2≤2sin(2θ-
π3)+1≤3.
即当θ=5π12时,f(θ)max=3;当θ=π4时,
f(θ)min=2.
例4 (2005年南京市模拟卷)已知△ABC的面积为S,且
AB·BC=1,12 ,求tan∠ABC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题意可知,
|AB|·|
BC
|,cos∠ABC=-1,而
S=
12|AB|·
|BC|sin∠ABC.
上述两式相除可得S=-12tan∠ABC,又
12 评注:以上两题以求解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或相关最值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解三角形、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基本知识.
三、求三角形的边长或其相关问题
例5 (2005年全国卷) △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已知
a、b、c成等比数列,且cosB=
34,
BA·BC=32,
求a+c的值.
分析:由BA·BC=
32可得
cacosB=32.而cosB=34,故ca=2.
又a、b、c成等比数列,故b2=ca=2=c2+a2-2accosB,即c2+a2=5
故可得a+c=3.
评注:本小题以求解三角形边长的相关问题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余弦定理、等比数列等基本知识.
四、求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
例6 (2003年广东省卷)已知△OAB中,
OA=a,OB= b,且
|a+b|=3,|a-b|=2,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因为|a+b|=3,|a-b|=2则
a2+2a·b+b2=9,且
a2-2a·b+b2=4
,
解得a·b=54,
a2+b2=132.又|a|
|b|≤12
(a2+b2)=134,
cos∠AOB=
a·b
|a||b|
≥513,
当且仅当
|a|=|b|时等式成立.
于是S△OAB=12|a||b|sin∠AOB
≤
12×134
×1-cos2∠AOB≤138
1-(513)2
=32.
所以当且仅当|a|=|b|=
132时等式成立,△OAB面积的最大值为
32
.
例7 设△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1,已知向量
u=(acosB,asinB),v=(bcosA,-bsinA).
(1)若
u⊥v
,指出△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u+v|.
分析:(1)由题意可得
u·v=ab(cosAcosB-sinAsinB)=0,
即cos(A+B)=0,而0 故A+B=π2,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2)因为|u|=a,|v|=b,则
cos
=
u·v|u||v|
=abcos(A+B)ab
=-cosC.
所以|u+v|2=
|u|2+
|v|2+2u·v
=a2+b2-2ab·cosC=c2=1.即|u+v|=1.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向量垂直以及余弦定理等基本知识.
对此类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和三角形“三强联合”的考题,首先,同学们应把握关于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识破这些知识的交汇点,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
例1(2006年四川省卷)已知A、B、C是三角形三内角,
m=(-1,3),
n=(cosA,sinA),且m·
n=1.
(1)求角A;(2)若
1+sin2Bcos2B-sin2B=-3,求tanC.
分析:(1)由
m·n=1
可得3sinA-cosA=1,即sin(A-π6)=12.
而-π6
,则A=π3.
(2)由题设整理可得sin2B-sinBcosB-2cos2B=0,而
cosB≠0,则tan2B-tanB-2=0,
所以tanB=2或tanB=-1.
当tanB=-1时,cos2B-sin2B=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tanB=2.
所以tanC=-tan(A+B)=8+5311
例2 (2006年辽宁卷) △ABC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设向量
p=(a+c,b),q=(b-a,c-a),若p∥
q,
则角C的大小为()
(A) π6(B) π3
(C) π2 (D) 2π3
分析:
p∥q(a+c)(c-a)=b(b-a)b2+a2-c2=ab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2cosC=1,即cosC=
12C=π3,故选择答案(B).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为载体,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变换和两向量平行的坐标形式等内容,同时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的运算能力.
二、求三角形的内角取值范围或相关最值
例3 (2007年湖北省卷) 已知△ABC的面积为3,且满足
0≤AB·AC≤6,设AB和AC的夹角为θ.
(1)求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θ)=2sin2(π4+θ)-3
cos2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1)设△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由
12bcsinθ=3,0≤bccosθ≤6,
可得tanθ≥1,所以θ∈[π4,π2].
(2)f(θ)=2sin2(π4+θ)-
3cos2θ
=[1-cos(π2+2θ)]-3cos2θ
=(1+sin2θ)-3cos2θ
=sin2θ-3cos2θ+1
=2sin(2θ-π3)+1.
因为θ∈[π4,π2],2θ-
π3
∈[π6,23π],所以2≤2sin(2θ-
π3)+1≤3.
即当θ=5π12时,f(θ)max=3;当θ=π4时,
f(θ)min=2.
例4 (2005年南京市模拟卷)已知△ABC的面积为S,且
AB·BC=1,12
分析:由题意可知,
|AB|·|
BC
|,cos∠ABC=-1,而
S=
12|AB|·
|BC|sin∠ABC.
上述两式相除可得S=-12tan∠ABC,又
12
三、求三角形的边长或其相关问题
例5 (2005年全国卷) △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已知
a、b、c成等比数列,且cosB=
34,
BA·BC=32,
求a+c的值.
分析:由BA·BC=
32可得
cacosB=32.而cosB=34,故ca=2.
又a、b、c成等比数列,故b2=ca=2=c2+a2-2accosB,即c2+a2=5
故可得a+c=3.
评注:本小题以求解三角形边长的相关问题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余弦定理、等比数列等基本知识.
四、求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
例6 (2003年广东省卷)已知△OAB中,
OA=a,OB= b,且
|a+b|=3,|a-b|=2,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因为|a+b|=3,|a-b|=2则
a2+2a·b+b2=9,且
a2-2a·b+b2=4
,
解得a·b=54,
a2+b2=132.又|a|
|b|≤12
(a2+b2)=134,
cos∠AOB=
a·b
|a||b|
≥513,
当且仅当
|a|=|b|时等式成立.
于是S△OAB=12|a||b|sin∠AOB
≤
12×134
×1-cos2∠AOB≤138
1-(513)2
=32.
所以当且仅当|a|=|b|=
132时等式成立,△OAB面积的最大值为
32
.
例7 设△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1,已知向量
u=(acosB,asinB),v=(bcosA,-bsinA).
(1)若
u⊥v
,指出△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u+v|.
分析:(1)由题意可得
u·v=ab(cosAcosB-sinAsinB)=0,
即cos(A+B)=0,而0 故A+B=π2,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2)因为|u|=a,|v|=b,则
cos
=
u·v|u||v|
=abcos(A+B)ab
=-cosC.
所以|u+v|2=
|u|2+
|v|2+2u·v
=a2+b2-2ab·cosC=c2=1.即|u+v|=1.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向量垂直以及余弦定理等基本知识.
对此类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和三角形“三强联合”的考题,首先,同学们应把握关于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识破这些知识的交汇点,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