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与“三角”的接头点——三角形

来源 :数理化学习·高一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0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中的重点.近几年的高考经常把这两块内容有机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笔者经过仔细的观察与研究发现三角形常常充当这两块知识“接头点”.
  
  一、求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
  
  例1(2006年四川省卷)已知A、B、C是三角形三内角,
  m=(-1,3),
  n=(cosA,sinA),且m·
  n=1.
  (1)求角A;(2)若
  1+sin2Bcos2B-sin2B=-3,求tanC.
  分析:(1)由
  m·n=1
  可得3sinA-cosA=1,即sin(A-π6)=12.
  而-π6  A-π6=π6
  ,则A=π3.
  (2)由题设整理可得sin2B-sinBcosB-2cos2B=0,而
  cosB≠0,则tan2B-tanB-2=0,
  所以tanB=2或tanB=-1.
  当tanB=-1时,cos2B-sin2B=0,不合题意,舍去,所以tanB=2.
  所以tanC=-tan(A+B)=8+5311
  例2 (2006年辽宁卷) △ABC的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设向量
  p=(a+c,b),q=(b-a,c-a),若p∥
  q,
  则角C的大小为()
  (A) π6(B) π3
  (C) π2 (D) 2π3
  分析:
  p∥q(a+c)(c-a)=b(b-a)b2+a2-c2=ab
  ,利用余弦定理可得2cosC=1,即cosC=
  12C=π3,故选择答案(B).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内角或其三角函数值为载体,考查了余弦定理、三角变换和两向量平行的坐标形式等内容,同时着重考查了同学们的运算能力.
  
  二、求三角形的内角取值范围或相关最值
  
  例3 (2007年湖北省卷) 已知△ABC的面积为3,且满足
  0≤AB·AC≤6,设AB和AC的夹角为θ.
  (1)求θ的取值范围;
  (2)求函数f(θ)=2sin2(π4+θ)-3
  cos2θ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分析:(1)设△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由
  12bcsinθ=3,0≤bccosθ≤6,
  可得tanθ≥1,所以θ∈[π4,π2].
  (2)f(θ)=2sin2(π4+θ)-
  3cos2θ
  =[1-cos(π2+2θ)]-3cos2θ
  =(1+sin2θ)-3cos2θ
  =sin2θ-3cos2θ+1
  =2sin(2θ-π3)+1.
  因为θ∈[π4,π2],2θ-
  π3
  ∈[π6,23π],所以2≤2sin(2θ-
  π3)+1≤3.
  即当θ=5π12时,f(θ)max=3;当θ=π4时,
  f(θ)min=2.
  例4 (2005年南京市模拟卷)已知△ABC的面积为S,且
  AB·BC=1,12  ,求tan∠ABC的取值范围.
  分析:由题意可知,
  |AB|·|
  BC
  |,cos∠ABC=-1,而
  S=
  12|AB|·
  |BC|sin∠ABC.
  上述两式相除可得S=-12tan∠ABC,又
  12  评注:以上两题以求解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或相关最值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解三角形、三角公式、三角函数的性质等基本知识.
  
  三、求三角形的边长或其相关问题
  
  例5 (2005年全国卷) △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c,已知
  a、b、c成等比数列,且cosB=
  34,
  BA·BC=32,
  求a+c的值.
  分析:由BA·BC=
  32可得
  cacosB=32.而cosB=34,故ca=2.
  又a、b、c成等比数列,故b2=ca=2=c2+a2-2accosB,即c2+a2=5
  故可得a+c=3.
  评注:本小题以求解三角形边长的相关问题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余弦定理、等比数列等基本知识.
  
  四、求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
  
  例6 (2003年广东省卷)已知△OAB中,
  OA=a,OB= b,且
  |a+b|=3,|a-b|=2,求△OAB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因为|a+b|=3,|a-b|=2则
  a2+2a·b+b2=9,且
  a2-2a·b+b2=4
  ,
  解得a·b=54,
  a2+b2=132.又|a|
  |b|≤12
  (a2+b2)=134,
  cos∠AOB=
  a·b
  |a||b|
  ≥513,
  当且仅当
  |a|=|b|时等式成立.
  于是S△OAB=12|a||b|sin∠AOB
  ≤
  12×134
  ×1-cos2∠AOB≤138
  1-(513)2
  =32.
  所以当且仅当|a|=|b|=
  132时等式成立,△OAB面积的最大值为
  32
  .
  例7 设△ABC中,三内角A、B、C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b、1,已知向量
  u=(acosB,asinB),v=(bcosA,-bsinA).
  (1)若
  u⊥v
  ,指出△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求|u+v|.
  分析:(1)由题意可得
  u·v=ab(cosAcosB-sinAsinB)=0,
  即cos(A+B)=0,而0  故A+B=π2,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2)因为|u|=a,|v|=b,则
  cos
  =
  u·v|u||v|
  =abcos(A+B)ab
  =-cosC.
  所以|u+v|2=
  |u|2+
  |v|2+2u·v
  =a2+b2-2ab·cosC=c2=1.即|u+v|=1.
  评注:上面两题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或判断其形状为载体,主要考查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计算、向量垂直以及余弦定理等基本知识.
  对此类平面向量、三角函数和三角形“三强联合”的考题,首先,同学们应把握关于这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且能够识破这些知识的交汇点,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从高考实验试题可以看出,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常用的基本物理实验仪器、物理分组实验、重要演示实验,考查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及要求,了解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方法、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处理实验安全问题,会观察、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数据,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
期刊
近来年,在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了一些排列组合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目灵活多变,解法花样繁多,无一定模式.这类问题本文称之为非常规的排列组合问题.下面通过一些例子来剖析其解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综观历年来的全国和各地的理科综合题中的化学试题和各地的高考化学题,不难发现,作为中学化学最基础和最重要一环的初中化学知识在高考命题中一直倍受青睐,纯初中化学知识的考查少的占10%,多的甚至高达30%,重要的重点知识的考查率几乎达到了100%,这充分说明了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是高考成功的重要保证.可以预见,随着高考中心下移,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联系实际的题将会越来越多,纯理论性考查也将会逐渐减少,纯初中
期刊
一、知识体系复习重点  1原子、分子、离子都是保持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2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化学复习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分析梳理有关问题.如可以从多种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期刊
在电学实验中,关于电表的接法,通常是将电压表并联在待测电路的两端,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关于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通常根据“内大外小”的原则,测大电阻用“内接法”,而测小电阻用“外接法”,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但近几年高考考查电学实验的难度越来越大,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多电路设计需要摆脱思维定势,尝试“另类接法”,使其在特定的电路中发挥特定的作用:如将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而电流表并联在电路中
期刊
题目 如图1,四棱锥O-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1的菱形,∠ABC=π4  ,OA⊥底面ABCD,OA=2,M为OA的中点,N为BC的中点.  (1)证明:直线MN∥平面OCD;  (2)求异面直线AB与MD所成角的大小;  (3)求点B到平面OCD的距离  分析:对于(1)小题,参考答案用了几何法和向量法两种办法,事实上证明线面平行时还可以用共面向量定理来证;  对于(2)小题,则可以用
期刊
“糖类 油脂 蛋白质”既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又是高考化学试题的热点,为帮助同学们,全面准确掌握“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有关知识,现对其进行分析归纳。
期刊
实验基本知识相对来说,是“死”的知识,只要平时多留意,多总结,强记忆就可以了.  通过考试发现,很多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或语言表达欠准确而失分,如“沉淀的洗涤”,“容量瓶的查漏”,“气密性的检查”“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等,现将高考中易出错的问题总结如下,并请你一一改正.   1.常温下浓硫酸可贮存于铁制或铝制容器中,说明常温下铁和铝与浓硫酸不反应.  2.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5
期刊
例1 (2009年海南省)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设在卫星1、卫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1、g2,则( )
期刊
万有引力是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万有引力公式是计算这种相互吸引力大小的重要规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都遵循万有引力规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