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广东白云学院“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突出了办学有特色、专业有特点、人才有特长,符合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工作提出的任务和发展要求。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实训性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91-01
白云学院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学宗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2+1”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部分。2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前2年集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科型教学体系沿用了几十年,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总结了几十年办学的得失并借鉴和吸取了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和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一次飞跃。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职业综合能力,既包括从事某一项职业所需的各种专项能力,也包括适应社会和岗位职业变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了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劳动者的特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了职业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靠理论教学,更要依靠实践教学。因此,2+1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整体架构
2 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在课程编排上,第一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计算机基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从业资格技能强化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考试,获得国家英语应用能力A/B级合格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计算机合格证书、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年着重安排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适应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力争顺利通过该项考试);要求学生通过Excel财务应用、会计电算化、ERP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的应用能力证书;通过会计综合实训掌握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总账、分类账、明细账的登记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使学生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实现零培训上岗。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行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 具体制定实施方案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需要在“2”阶段完成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基本素质,并取得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2+1”人才培养模式“2”阶段的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专业设置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就业率,充分考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就业质量并举的原则;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
“1”阶段的实践检验工作是建立在“2”阶段专业基础上的,如果前2年的理论知识不过硬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后1年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学生即使就业也未必能适应工作。所以“1”阶段实习就业为突破口促进“2”阶段的教学。
4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我们在进行会计实训教学中,应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在编写实训资料时,应突出资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包括设置账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分析这一系列工作环节。
5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才能像医生一样“把脉”、“诊断”和“开处方”;“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才有质量保证。
综上所述,“2+1”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从“2+1”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是两轨道转变为“2+1”培养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渠道和方法。“2+1”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实训性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91-01
白云学院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学宗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2+1”模式中的“2”和“1”不完全是时间概念;“2+1”模式的教学设计包括“2”阶段教学设计和“1”阶段教学设计两部分。2年学校为主的基础教育+1年企业为主的实习;前2年集中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学科型教学体系沿用了几十年,进入九十年代后,我们总结了几十年办学的得失并借鉴和吸取了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提出了“能力本位”的思想,注重和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一次飞跃。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职业综合能力,既包括从事某一项职业所需的各种专项能力,也包括适应社会和岗位职业变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协作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了职业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输送劳动者的特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应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了职业素养的专业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不仅要靠理论教学,更要依靠实践教学。因此,2+1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整体架构
2 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在课程编排上,第一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英语、计算机基础、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会计从业资格技能强化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考试,获得国家英语应用能力A/B级合格证书、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计算机合格证书、初级会计电算化证书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二年着重安排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技能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经济法、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适应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要求(力争顺利通过该项考试);要求学生通过Excel财务应用、会计电算化、ERP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和考试,获得会计电算化中级证书、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的应用能力证书;通过会计综合实训掌握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总账、分类账、明细账的登记到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使学生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实现零培训上岗。第三学年是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实行职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三导师制,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 具体制定实施方案
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后,学生需要在“2”阶段完成职业岗位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培养职业基本素质,并取得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2+1”人才培养模式“2”阶段的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专业设置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主线;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并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就业率,充分考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就业质量并举的原则;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
“1”阶段的实践检验工作是建立在“2”阶段专业基础上的,如果前2年的理论知识不过硬或者与企业需求脱节,后1年的工作就很难开展,学生即使就业也未必能适应工作。所以“1”阶段实习就业为突破口促进“2”阶段的教学。
4 编写系列实训资料
我们在进行会计实训教学中,应编写系列实训资料。在编写实训资料时,应突出资料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包括设置账户、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填制、登记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会计报表编制及简单的财务分析指标计算和分析这一系列工作环节。
5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2+1”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较高的教学教研能力,又要有实践动手能力。教育要求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才能像医生一样“把脉”、“诊断”和“开处方”;“2+1”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才有质量保证。
综上所述,“2+1”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从“2+1”人才培养模式与素质教育是两轨道转变为“2+1”培养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渠道和方法。“2+1”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从整体出发,从实际出发,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