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尊重;发展;激励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发现,新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更倡导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启发我们,当前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从“精英教学”、“应试教学”转变到“大众教学”上来。
当前,教师对待数学学习困难生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教师都想使每一个学生能学有所成,而不轻易地放弃对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学和辅导;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和学生家长功利追求的强大“压力”下,大多数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又不得不采取放弃的做法。结果是,这种违背教育教学原则的行为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更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矛盾。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教育、辅导工作进行一些探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以新课程标准来探讨、认识数学困难生
概言之,在过去的教学概念中,学习困难生是所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代名词”。而差生这一提法,是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是一种违背人文精神和教育规律的错误认识,与当前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明显不一致。
那么数学学习困难生有哪些特点,他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特点和成因的探讨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对比,我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大类:
(1)不会学习型。具体表现为:a.没有养成基本数学学习习惯,不会预习、不会复习、不会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b.没有形成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c.学习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但反映相对迟钝,掌握同样的内容较大部分同学慢。
(2)不想学习型。这部分学生的智力一般是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学习,在学习上长期积累问题又得不到解决,从而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根据教学实践,本人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因素,又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而又以非智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为主。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智力方面因素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旧有认识结构和水平的不足影响着他们对新认识的学习。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上没有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不能正常地学习新知识。
2.用个性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数学学习困难生
本人认为,用新课程标准来看,学习上是不应该有“差生”这个概念的。这不仅是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提出“三个实现”;更重要的是,从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内在规律来看,学习上的“差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之所以学习上形成“差生”这一认识,主要是评价方式的落后造成的。
新课程标准是从个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说,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的。
首先,它尊重并肯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价值”,对科学家来说“有价值的数学”与对农民来说“有价值的数学”肯定是不一样呃。而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学中我们却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而得到“差生”的概念,这不是不科学吗?因此,从学生个体的差异角度来看,学习困难生对教学中同一内容的学习在认知、理解和应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对比,都较困难。
其次,它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学生在旧有认知水平和智力等内、外条件下只要有一定的发展,对他来说,他的学习是成功的,而现实中人们往往把那些基础较差或进步不明显的学生冠以“差生”的称号,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应该有“差生”这个名词,所有学生处于同样的地位,学习困难生是指那些在学习中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应用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而这部分知识内容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必要或没有用的)。
三、新课程标准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教”与“学”
新课程的设置理念表现为“人本化”与“实用化”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地体会并在在教学中努力去实现这种理念。这种统一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终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不是制造“书呆子”。
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要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到同一水平是不可能的。对学习困难生,我认为实行“个性化教学”会很好地使他们得到相应的提高。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评价和考试、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个别化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做到对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化教学”:
1.从学习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减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达到必须的教学目的。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有知识水平为基础的。教学中我没有忽视学习困难生基础薄弱这一事实,对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地使教学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上进行遂步改正,从而使教学内容真正让他们掌握或基本掌握。
2.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以适应新课程对学生的新的要求。前面已经分析过,“差生”这一概念的形成原因归根到底是评价方式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牢记“最好的教育是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这一概念,对学习困难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鼓舞,以达到使他们取得比过去更大进步的目的。比如作业批改中,对做得较好批上“书写整洁,思路正确,望坚持”;“全对,很好”;“解题正确,望继续保持”等;对其中的错误写上“希今后细心踏实”;“要不怕动脑筋,坚持下去会有进步”;“比过去有进步,望进一步努力”等。考试结束后,对考得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以全班表扬的方式进行鼓励,而对考得不好的学生则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原因,想办法等。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习信心。
3.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最大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几个做法:
(1)新课程的设置已经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变为“让全部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和情境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困难生大多对社会和生活兴趣大,接触面广。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甚至干脆让学生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如“轴对称”的教学,不少学习困难生就能举出有代表的,典型的生活中的实例),这样能够较好地发挥学习困难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创造学习内容,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2)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困难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常上课时,解答问题通常是好学生的“专利”,加之初中生好面子(怕当众出错“丢人”),学习困难生在整个班级中的“地位”一般很难得到体现。而以自愿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只要自己自愿组合,我都不去干涉,为学习困难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各自的“圈子里”变得大胆,敢于发言,敢于交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3)让学习困难生成为用数学的能手,培养他们“用”数学的能力。新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如果单纯由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显得过于枯燥,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些,这恰恰更是学习困难生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制作一些模型,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因此,我充分发挥学习困难生“好动”且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有意让他们去“帮”老师制作这些模型(有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使他们在动手中感知了数学,理解了数学,也在实践中体会应用数学,为将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总之,在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活动时,作为老师必须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探讨新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数学困难生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仍然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实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又为社会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才。
关键词:尊重;发展;激励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目标。从中我们发现,新标准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更倡导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也启发我们,当前教育教学观念必须从“精英教学”、“应试教学”转变到“大众教学”上来。
当前,教师对待数学学习困难生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出发,教师都想使每一个学生能学有所成,而不轻易地放弃对部分学习困难生的教学和辅导;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制和学生家长功利追求的强大“压力”下,大多数教师对学习困难生又不得不采取放弃的做法。结果是,这种违背教育教学原则的行为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更与新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相矛盾。
笔者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做好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教育、辅导工作进行一些探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以新课程标准来探讨、认识数学困难生
概言之,在过去的教学概念中,学习困难生是所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代名词”。而差生这一提法,是明显带有歧视性的,是一种违背人文精神和教育规律的错误认识,与当前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明显不一致。
那么数学学习困难生有哪些特点,他们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1.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特点和成因的探讨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对比,我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两大类:
(1)不会学习型。具体表现为:a.没有养成基本数学学习习惯,不会预习、不会复习、不会按要求独立完成作业;b.没有形成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c.学习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任务,但反映相对迟钝,掌握同样的内容较大部分同学慢。
(2)不想学习型。这部分学生的智力一般是良好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学习,在学习上长期积累问题又得不到解决,从而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根据教学实践,本人发现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智力方面的因素,又有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而又以非智力因素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为主。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智力方面因素主要表现为,一些学生旧有认识结构和水平的不足影响着他们对新认识的学习。非智力方面的因素较多,主要表现在学习上没有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不能正常地学习新知识。
2.用个性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数学学习困难生
本人认为,用新课程标准来看,学习上是不应该有“差生”这个概念的。这不仅是因为,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明确提出“三个实现”;更重要的是,从学习特点和教学的内在规律来看,学习上的“差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们之所以学习上形成“差生”这一认识,主要是评价方式的落后造成的。
新课程标准是从个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也就是说,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的。
首先,它尊重并肯定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价值”,对科学家来说“有价值的数学”与对农民来说“有价值的数学”肯定是不一样呃。而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不可能完全相同,教学中我们却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而得到“差生”的概念,这不是不科学吗?因此,从学生个体的差异角度来看,学习困难生对教学中同一内容的学习在认知、理解和应用等方面与其他学生对比,都较困难。
其次,它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即“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个学生在旧有认知水平和智力等内、外条件下只要有一定的发展,对他来说,他的学习是成功的,而现实中人们往往把那些基础较差或进步不明显的学生冠以“差生”的称号,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不应该有“差生”这个名词,所有学生处于同样的地位,学习困难生是指那些在学习中对部分知识的理解、应用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而这部分知识内容对他来说也许是不必要或没有用的)。
三、新课程标准中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教”与“学”
新课程的设置理念表现为“人本化”与“实用化”的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地体会并在在教学中努力去实现这种理念。这种统一一方面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即通常所说的终生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学生未来的职业适应能力,而不是制造“书呆子”。
在班级授课的前提下,要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达到同一水平是不可能的。对学习困难生,我认为实行“个性化教学”会很好地使他们得到相应的提高。所谓个性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评价和考试、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的教学模式,它有别于“个别化教学”。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是怎样做到对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化教学”:
1.从学习困难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减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达到必须的教学目的。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有知识水平为基础的。教学中我没有忽视学习困难生基础薄弱这一事实,对所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尽可能地使教学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上进行遂步改正,从而使教学内容真正让他们掌握或基本掌握。
2.建立新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措施,以适应新课程对学生的新的要求。前面已经分析过,“差生”这一概念的形成原因归根到底是评价方式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牢记“最好的教育是使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这一概念,对学习困难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鼓舞,以达到使他们取得比过去更大进步的目的。比如作业批改中,对做得较好批上“书写整洁,思路正确,望坚持”;“全对,很好”;“解题正确,望继续保持”等;对其中的错误写上“希今后细心踏实”;“要不怕动脑筋,坚持下去会有进步”;“比过去有进步,望进一步努力”等。考试结束后,对考得有进步的学习困难生以全班表扬的方式进行鼓励,而对考得不好的学生则个别谈心,帮助他们找原因,想办法等。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习信心。
3.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最大的发展。
在这方面我有以下几个做法:
(1)新课程的设置已经从“教材就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变为“让全部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这就要求我们应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背景和情境出发进行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学习困难生大多对社会和生活兴趣大,接触面广。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甚至干脆让学生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如“轴对称”的教学,不少学习困难生就能举出有代表的,典型的生活中的实例),这样能够较好地发挥学习困难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在创造学习内容,使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去。
(2)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困难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平常上课时,解答问题通常是好学生的“专利”,加之初中生好面子(怕当众出错“丢人”),学习困难生在整个班级中的“地位”一般很难得到体现。而以自愿组合的方式让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只要自己自愿组合,我都不去干涉,为学习困难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各自的“圈子里”变得大胆,敢于发言,敢于交流,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不错的效果。
(3)让学习困难生成为用数学的能手,培养他们“用”数学的能力。新教材中有不少内容如果单纯由老师在黑板上讲解显得过于枯燥,如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高些,这恰恰更是学习困难生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制作一些模型,则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因此,我充分发挥学习困难生“好动”且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有意让他们去“帮”老师制作这些模型(有时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不仅使他们在动手中感知了数学,理解了数学,也在实践中体会应用数学,为将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总之,在使用新的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活动时,作为老师必须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探讨新的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数学困难生的教学,如果仅仅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仍然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我们必须在教育观念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根本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实现新课程标准的“三个实现”,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又为社会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