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语用”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tv2009_33894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大量增加古诗文。如何因应这样的变化,不断探究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新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益?本专辑刊发三篇这方面的文章,以供读者参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关注“语用”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甚至成为一种教学习惯。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们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语言,提升语文素养。但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样的“语用”训练似乎只存在于现代文的教学中,在古诗文的教学,特别是古诗词的教学中,“语用”似乎还是一个盲区。教学古诗词,一线教师大都还停留在理解赏析的层面,“语用”这块处女地还未曾被开垦。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该怎样在理解鉴赏的基础上,向着“语用”大胆地迈出一步呢?
  一、聚焦字词,在改写诗句中体会表达的精准
  教学古诗词,理解意思是必不可少的,但绝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注意到所有人都会想到的诗意理解,关注到大部分人都会留意到的意境画面,还要关注普通读者看不到,发现不了的作者的遣词造句。我们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细读,聚焦字词的运用,体用遣词造句的精妙,感受表达的妥帖,学习作者推敲用词的方法,从而养成精准表达的习惯。例如《咏柳》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诗的前两行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在春天所看到的柳树的样子;再出示图片,进一步丰富学生脑海中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柳树在色彩上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来形容柳树的颜色,学生很快就说到了碧绿、翠绿等词语,浓缩为一个字,就成了“绿”。将“绿”字带入,便有了诗句:绿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意思上讲,改编后的诗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前两行诗中“绿”字的重复,显然不如原句表达得精准。这样设计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考究、用词的精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经历一次联系生活经验,尝试语言运用的过程。再如《渔歌子》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词,前两行仅有14个字,但却写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看到画面,欣赏到美景,还要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表达上的对仗,甚至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来对一对。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起读了这首词的第三行,正确流畅,很好。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跟老师合作读一读。
  师:我读青箬笠,你对——
  生:绿蓑衣。
  师:我读箬笠,你对——
  生:蓑衣。
  师:我读青,你对——
  生:绿。
  师:这首词的一、二两行,谁也能跟老师合作读一读?我读白鹭,你对——
  生:鳜鱼。
  师:我读飞,你对——
  生:肥。但是好像有些不太对。飞是动作,肥不是动作。
  师:那应该怎么对呢?
  生:白鹭在天上飞,鳜鱼在水里游。应该对“游”。
  师:是啊,这首词应该这样写对仗才工整: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游。可是作者没有这样写,到底是为什么?自己读一读,比一比。(生自由读)
  生:因为“飞”和“肥”是押韵的。
  师:是的,押韵了读起来才会朗朗上口,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这样设计教学,学生不仅沉入到了語言文字之中,关注到了作者用词的讲究,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主动进行思考,尝试对对子,进行语言实践,并且在对比品析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良苦用心。
  二、发现写法,尝试运用中习得表达的手法
  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写文章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表达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也要学会在诗词中走个来回,一方面要理解诗词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潜心细读,用语文教师的专业眼光审视,我们不难发现诗词在表达上的秘妙。写花草树木,我们会关注到它的颜色、形状,从而写出它的特点,古人也是如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不就是在描绘柳树的颜色和柳枝的形状吗?我们写人,常常会用一个人极具代表性的衣着等局部特征来指代这个人,最经典的莫过于做了好事之后别人问到我们的名字时的回答:“我的名字叫做红领巾。”其实,古诗词中也不乏这样的描写,比如《渔歌子》一词中对钓者的描写“青箬笠,绿蓑衣”。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表达方法,并引导学生尝试着进行表达实践,在语言实践中习得表达能力。教师先出示高鼎的《村居》和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让学生自由读,发现其中的人物都是写儿童。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了以下的教学。
  师:古诗词就是这样,正因为有了人,才让它显得更有生机,变得更有趣,但是,今天学习的《渔歌子》这首词却很特别,好像没有人呀,你怎么看?
  生:有人,箬笠是人戴的,蓑衣是人穿的。
  师:大家看这幅插图,是不是一下子就看到了老者身上的青箬笠、绿蓑衣?用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代替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再看看图,除了箬笠和蓑衣,你还看到了这个人身上什么典型特征?
  生:白头发、白胡须、钓鱼竿。
  师:那现在谁能试一试,把这首词中的“青箬笠,绿蓑衣”改一下,用你观察到的典型特征说一说。
  生:一钓竿,一小舟,斜风细雨不须归。
  生:白头发,银胡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找到《村居》和《宿新市徐公店》中人物的直接描写:“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和“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再引导学生讨论《渔歌子》中有没有写人的问题,从而发现作者是用一个人极具代表性的衣着等局部特征来指代这个人的这一写法。发现了写法后,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动笔实践,尝试着表达,哪怕学生的表达并不流畅,用词并不精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迈出了这一步,开启了运用语言的实践之旅。   三、创设情境,填空补白中培养表达的能力
  古诗词语言凝练,言简义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编者在编写古诗词这类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往往都会配以插图,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教学时,我们一定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想象补白、填写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不断丰富头脑中的画面,在对诗词有更深入的理解的同时,逐渐形成表达能力,养成表达习惯,提高语文素养。例如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一诗中写道:“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确,四月是个忙碌的季节,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农活,又开始在稻田中插秧了。那么除了这两种农事,人们还要干哪些农活呢?在南方,人们在种桑、养蚕、插秧,北方的人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在引入资料,学生有所了解后,我们也不妨引导学生来补白: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__ __又____ 。
  教学古诗词时,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读内容相关的诗词,读主题类似的诗词,教师呈现这些拓展内容时往往方式太过直接,形式太过单一。有时候,只是稍稍变一下形式,我们就能让拓展阅读的内容变为填空表达的语境,让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一次语言运用的实践。请看下面《渔歌子》的教學片段。
  师:张志和不想回去,可是,他的哥哥特别希望他回去,为了让他回去,还写过这样一首词: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唐 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__ ___,_ ____,__ ___且须还。
  生:王老师,你出示的这首词后两行不完整。
  师:没关系,大家可以对照着张志和的这首词来猜一猜。张志和写道: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哥哥可能会写道——
  生1:狂风暴雨且须还。
  生2:狂风大浪且须还。
  生3:江上危险且须还。
  师:张志和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他的哥哥可能会写道——
  生:狂风起,大浪来,江上危险且须还。
  生:乌云黑,细雨密,狂风大浪且须还。
  师:这是你们写的版本,大家想不想看看他哥哥写的版本。
  (出示张松龄完整版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齐读)
  师:哥哥和弟弟的词是对应的,我读:太湖水,洞庭山,你对——
  生:青箬笠,绿蓑衣。
  师:我读:狂风浪起且须还。你对——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根据张志和的词猜一猜张松龄的词相对应的句子是怎样写的,这其实就是一次语言的实践运用,就是一种表达的尝试,经历了“语用”的过程,拓展阅读也变得更加深入了,让人印象深刻了。走向“语用”,有时可以事半功倍,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编者按】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及改进教师的教学;新形势下的数学学科评价更应是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近年来,针对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的研究持续进行着。学科评价是浮于表面,还是切实契合实际教学所需?如何建构适用于一线教学的学科评价体系?评价中的命题研究如何进行?本期专辑围绕“小学数学学科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展开,就小学数学学科评价
期刊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过去时,交互式电子白板悄无声息地走进学校,走进语文课堂,进一步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随机在白板上用电子笔轻松地点、画、描,展现教学所需的画面与声音,展示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电子白板的使用,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的形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激趣促学,形成多彩课堂  儿童心
期刊
评价什么,如何评价?这是小学数学评价命题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认为,数学评价命题不再是单纯地指向学生掌握的数学课程内容,而是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本文以我市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质量监测内容为例,谈一谈数学评价命题改革的尝试与做法,希望能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一、数学评价命题中更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
期刊
“优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综合素养的要素之一,它与其他数学思想方法一样,蕴藏于学习数学知识结构、建立数学概念、发现数学规律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落实的关键在于理解、内化与运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渗透“优化思想”的教学,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数学思想,以学生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一、在“多样”中孕伏——播下种子  多样化是优化的基
期刊
心理游戏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受学生的喜欢。操作过程是心理游戏的关键环节,活动过程是否顺畅,将直接影响体验、分享环节,进而影响整节课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心理游戏操作环节的有效性呢?结合我校近年来开展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在活动中,学生的热情被激发起来以后,各环节的衔接要顺畅,若出现卡壳现象,会对活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因
期刊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数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理解并且熟练应用数学概念及定律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数学技能方面的提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最终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教育背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应试教育中重知识传授,轻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素养培植的固化思维,将数学的核心素养建立在
期刊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聚焦的一个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点和关键。综合实践课程是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科之一。  然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实践能力窄化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理解上存在着误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号上,不能把实
期刊
阅读是学生获取各种各样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就是阅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下面笔者以课例分析的方式,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重视训练求朴实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理解文本、积累词汇、学习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表达的过程。语文课不应脱离学生实际,拔高要求,也不要把教学过程考虑得十全十美,设计得过于复杂,整个课堂课件叠
期刊
【教学目标】  1. 教学写端午节的儿歌——文秀的《端午》,让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自学跟端午节有关的诗句,了解古代过端午节的习俗。  3. 推荐跟端午节有关的古诗及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端午节,背诵积累相关古典诗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端午节儿歌——文秀的《端午》,带领学生初步接触《离骚》,感受其特点并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
期刊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以写推理小说著称,但是《解忧杂货店》却是一部非典型性的代表作之一。没有谋杀、没有推理、没有悬疑,全书分为五个章节,讲述了五个平常人的故事:有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与梦想间徘徊,最终成为一名超市营业员的击剑运动员静子;有为了音乐梦想离家漂泊,多年籍籍无名,却在孤儿院一场大火中罹难的鱼店艺术家松冈克朗;有未婚妈妈坠海死亡,幸免于难的女儿在获知自己身世后,一度消沉甚至自杀,最终在孤儿院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