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29-01
过春节,贴年画,一直是中国人的风俗。说到年画不得不提的就是木板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作为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朱仙镇这个地方是在河南的开封市,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北宋都城东京,处于文化中心位置。《东京梦华录》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汴京一代木板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后来北宋逐渐没落并灭亡后,都城汴梁历经战乱,这使得木板年画经历了一段衰落的时期。可是到了明清,年画逐渐又兴盛起来,据记载,这个阶段仅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板年画作坊。规模宏大,题材多样,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到文革破“四旧”的时候,朱仙镇木板年画被当做封建迷信品而打砸烧破坏掉了。再到后来,国家逐渐重视起来,木板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并大力宣扬,朱仙镇木板年画就此迎来了新的春天。
朱仙镇木板年画,内容丰富题材丰富而广泛,其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人们喜爱、敬仰的英雄豪杰等。所表现的内容许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大多是祝愿祈福,保平安,福寿喜庆等题材。
在内容题材的选择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门神在年画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既蕴含着驱鬼赶小人的寓意又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戏曲、民间故事等。每一个年画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比如《钟馗》,这是年画中非常经典的形象,中国古代传说,钟馗相貌丑陋,但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玉帝曾封其为驱邪斩崇将军。钟馗领鬼兵三千,专管人间崇鬼。北宋西宁五年(1027年)神宗名宫廷画师梁楷摹拓唐吴道子画钟馗像,画中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着红袍系带镇宅辟邪,授予平安。还有《柴王推车》,柴荣是五代后周太祖郭威的义子,承国受命之后,励精图治,进行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巩固了后周的统治地位。但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国家缺钱,周世宗降旨销毁铜佛像而铸铜钱。所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以“柴王推车,满载财宝”来暗示招財进宝,富贵吉祥。像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
还有一些就是吉祥图案等。比如鸡的形象与“吉”字相谐音;蝙蝠的形象寓意“遍地是福”;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籽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成“喜上眉梢”;莲花和金鱼的组合成“连年有余”等 。年画中大多的人物都面含笑意,这是与年的禁忌——禁哭有关。画里的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全是完美无缺,这都是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吉祥。大量的吉祥图案被一样样地添加在画面上,就是为了努力表达这种渴求与热望。蜂拥而至的吉祥物虽彼此无关,但因被聚集在一起而一再被强化,吉庆也随之被强化,这才是人们对年的愿望。 所以贴年画不仅是人民仪式化的活动,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赋义活动。由此我们可见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大多寄予着人民美好的向往,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朱仙镇木板年画线条粗狂、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造型古朴,情节鲜明感人。主要分为阴刻、阳刻,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制作工艺复杂,从刻板到染料均为纯手工制作。年画的刻板选用的是上好的梨木,木质细腻而结实不易损坏方便雕刻和储存。抹油,晾干,沸水冲洗,刮油,然后才开始刻制。雕版十分关键,注重线条,笔锋和力度,每一笔都需要精心操作,老师傅的手艺没有个几十年是练不出来的。用色非常讲究,十分注意我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以黑、白青、黄、红五色为主,体现了古人五色相生的理念,如今的技术改进创新后,甚至可以达到九色,十分艳丽惊人。年画的颜色之所以能够这么鲜艳持久是有原因的,颜料的配方都是采用的民间传统的技法,用中药材做为原料,再经一系列复杂的工艺配制而成的。比如红色是用苏木红熬制成的,黑色是用松烟调水发酵后经石磨磨成,黄色是把槐米掺明矾放锅中煮成,绿色取自于生铜,青色从葵花籽中提取。用土法制成的颜色来印年画,色泽鲜亮透明,纯正好看而且风吹日晒不易变色。
鲁迅先生曾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板年画艺术特色的准确经典的概括。
正在刻制的版
过春节,贴年画,一直是中国人的风俗。说到年画不得不提的就是木板年画。朱仙镇木板年画作为中国木板年画的鼻祖,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期发展到鼎盛,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板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
朱仙镇这个地方是在河南的开封市,在地理位置上临近北宋都城东京,处于文化中心位置。《东京梦华录》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版、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从这段记录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汴京一代木板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后来北宋逐渐没落并灭亡后,都城汴梁历经战乱,这使得木板年画经历了一段衰落的时期。可是到了明清,年画逐渐又兴盛起来,据记载,这个阶段仅朱仙镇就有300多家木板年画作坊。规模宏大,题材多样,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后来到文革破“四旧”的时候,朱仙镇木板年画被当做封建迷信品而打砸烧破坏掉了。再到后来,国家逐渐重视起来,木板年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并大力宣扬,朱仙镇木板年画就此迎来了新的春天。
朱仙镇木板年画,内容丰富题材丰富而广泛,其题材和塑造的人物,大多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人们喜爱、敬仰的英雄豪杰等。所表现的内容许多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大多是祝愿祈福,保平安,福寿喜庆等题材。
在内容题材的选择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神祗画,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类是门神。门神在年画中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以秦琼、尉迟敬德两位武将为主,既蕴含着驱鬼赶小人的寓意又表达了人们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戏曲、民间故事等。每一个年画的背后都包含着一个故事,比如《钟馗》,这是年画中非常经典的形象,中国古代传说,钟馗相貌丑陋,但正直无私,嫉恶如仇,玉帝曾封其为驱邪斩崇将军。钟馗领鬼兵三千,专管人间崇鬼。北宋西宁五年(1027年)神宗名宫廷画师梁楷摹拓唐吴道子画钟馗像,画中钟馗头戴进士巾,身着红袍系带镇宅辟邪,授予平安。还有《柴王推车》,柴荣是五代后周太祖郭威的义子,承国受命之后,励精图治,进行改革,采取措施,开垦荒田。取消苛捐杂税,重视兴修水利整顿军队,巩固了后周的统治地位。但在改革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当时国家缺钱,周世宗降旨销毁铜佛像而铸铜钱。所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以“柴王推车,满载财宝”来暗示招財进宝,富贵吉祥。像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
还有一些就是吉祥图案等。比如鸡的形象与“吉”字相谐音;蝙蝠的形象寓意“遍地是福”;打开外皮而露出许多籽儿的石榴形象与“多子”;一匹马、一只蜜蜂和一只猴子的组合与成语“马上封侯”;一只喜鹊和一株梅树的组合成“喜上眉梢”;莲花和金鱼的组合成“连年有余”等 。年画中大多的人物都面含笑意,这是与年的禁忌——禁哭有关。画里的孩童个个健硕丰腴,人人新衣新裤,所有器物全是完美无缺,这都是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吉祥。大量的吉祥图案被一样样地添加在画面上,就是为了努力表达这种渴求与热望。蜂拥而至的吉祥物虽彼此无关,但因被聚集在一起而一再被强化,吉庆也随之被强化,这才是人们对年的愿望。 所以贴年画不仅是人民仪式化的活动,也是一种意味深长的赋义活动。由此我们可见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大多寄予着人民美好的向往,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
朱仙镇木板年画线条粗狂、粗细相间;形象夸张、头大身小;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艳丽、对比强烈;造型古朴,情节鲜明感人。主要分为阴刻、阳刻,有黑白画和套色画两种形式。制作工艺复杂,从刻板到染料均为纯手工制作。年画的刻板选用的是上好的梨木,木质细腻而结实不易损坏方便雕刻和储存。抹油,晾干,沸水冲洗,刮油,然后才开始刻制。雕版十分关键,注重线条,笔锋和力度,每一笔都需要精心操作,老师傅的手艺没有个几十年是练不出来的。用色非常讲究,十分注意我们传统的欣赏习惯,以黑、白青、黄、红五色为主,体现了古人五色相生的理念,如今的技术改进创新后,甚至可以达到九色,十分艳丽惊人。年画的颜色之所以能够这么鲜艳持久是有原因的,颜料的配方都是采用的民间传统的技法,用中药材做为原料,再经一系列复杂的工艺配制而成的。比如红色是用苏木红熬制成的,黑色是用松烟调水发酵后经石磨磨成,黄色是把槐米掺明矾放锅中煮成,绿色取自于生铜,青色从葵花籽中提取。用土法制成的颜色来印年画,色泽鲜亮透明,纯正好看而且风吹日晒不易变色。
鲁迅先生曾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这是对朱仙镇木板年画艺术特色的准确经典的概括。
正在刻制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