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生活于古希腊城邦晚期,此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城邦政体几度更迭,人民生活受到政治动荡的严重影响。这些现实境况给了亚里士多德重大影响,促使他不断反思希腊城邦的政治生态环境。通过分析158个城邦政治的发展和演变形式,亚里士多德试图寻求一种稳定的政体,使得城邦社会能够长治久安。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这不仅阐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于个人参与城邦政治的肯定,同时也包含了城邦政治对于个人的重要价值。城邦(polis)是一个“至高而广涵的”公民政治共同体,它高于、先于个人和家庭。但是,城邦是一个自然演化而来的产物,是由个人到家庭、村落,再到城邦这一个大范围的团体,个人离不开城邦,“一个不能参与共同体的人,或一个自足而无需参与共同体的人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因此他必定要么是一个低等动物,要么是一个神”。
为全体成员提供“善”(the good)是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城邦之善是最大的善。这个善是对于全体公民意义上的,城邦“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的利益是城邦存在的伦理基础。城邦政体形式决定了这种伦理价值即善的质量,选择何种政体就成了造就城邦之善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念源于其对美和德性的探讨。从个人的本性、德性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演化到对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自身的本质缺陷,有些人的追求是极端的“过度”和“不及”。在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中,这两种表现都会遭受失败和挫折,而中庸则受到称赞,获得成功。他认为:“过度和不及属于恶,中庸属于善。”对于德行,就如自然一样,比任何一种技术都更精确、有没,当然也是以中庸为准则。中庸的德行在于避免了两极分化带来的巨大冲突,过于偏颇的行为不适合个人的生活规范,因为现实并不总是处于急剧变化中。
“据我们看来,就一个城邦,美的主要形式为‘秩序、匀称与明确’”,这种美为实现城邦的善提供了标准。亚里士多德通过个人的德性分析推演到城邦政治中,得出了“政体原来就是公民生活的规范”。极端的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当然不符合这种中庸的德性规范,因为以财富为核心的寡头政体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平民政体容易暴力致社会动荡失衡。两者把自己过于偏颇的主张尽量过度推行,造成了政体组建发生畸形的变化而最终完全不成为一个整体。
过于偏颇的主张只是一部分人,他们在城邦的公民成分中并不占据较大成分。根据城邦的公民组成结构而制定的政体才是一个稳定的政体,政体的形式要符合现实的政治诉求比例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的所有公民,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极富、极贫和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共和政体的本质旨在混合贫富,兼顾两极”,中产阶级作为处于中间位置的阶层自然应该成为政体的核心力量。中产阶级调节极富和极贫的剧烈冲突,使得社会两极分化得以折衷而弱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的稳定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政治统治要牵拉两极而归中,避免冲突。混合政体中的各个因素使得混合得愈好,与平衡,这个整体就会存在得愈久。极富的人因为拥有过多的益品而缺乏节制,易于发号施令不愿受人统治;极贫的人因为拥有过少的益品而自卑和自甘暴弃。中产阶级 “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们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的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会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这种富有节制和理性的特点使得具有了稳定性。另外,极富的人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贫的人往往充满怨恨,爱耍无赖,易犯小罪。这两者都不适合执掌权力,而中产阶级不贪恋权力、不逃避公职,最适合统治。
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这两种纯粹政体的不合理性十分突出,亚里士多德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组建混合政体,由中产阶级进行统治,但是又并不把极富和极贫二群体清除掉,极富和极贫是人类社会自然演化必然产生的结果。中产阶级拥有的中庸美德是政治的最好载体。通过中产阶级来进行稳定政体内部结构关系,保持政治的稳定。足够强大的中产阶级抗衡极富和极贫,就不容易形成纯粹的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也就消除了导致僭主政体的根源。这种混合的“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凡城邦内中产阶级强大的,公民之间就少了党派而无内讧。”
斯特劳斯认为亚里士多德创建的混合政体,是对当时希腊城邦现实的进行的遗种策略安排,“这个策略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当时富裕的贵族和落魄的城市商人之间关系紧张、冲突剧烈,几度导致城邦政体的易变,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苦。亚里士多德试探削减贫富差距,弱化富裕贵族和贫困平民的之间的矛盾,尝试建立一种兼顾二者利益的政体实现城邦政治稳定。
亚里士多德把美与德性的中庸探索推演到城邦政体研究上,通过对极富和极贫群体的特性论证,使其认识到了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不稳定性,建立以中产阶级为政治基础同时兼顾极富和极贫二者利益的混合政体,成为解决希腊城邦政治动荡的答案。这种调节式的混合政体,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观念的中庸思想,实现了城邦的长治久安,达到了城邦共同体追求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这不仅阐明了亚里士多德对于个人参与城邦政治的肯定,同时也包含了城邦政治对于个人的重要价值。城邦(polis)是一个“至高而广涵的”公民政治共同体,它高于、先于个人和家庭。但是,城邦是一个自然演化而来的产物,是由个人到家庭、村落,再到城邦这一个大范围的团体,个人离不开城邦,“一个不能参与共同体的人,或一个自足而无需参与共同体的人不是城邦的一部分,因此他必定要么是一个低等动物,要么是一个神”。
为全体成员提供“善”(the good)是政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城邦之善是最大的善。这个善是对于全体公民意义上的,城邦“政治上的善即是公正,也就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的利益是城邦存在的伦理基础。城邦政体形式决定了这种伦理价值即善的质量,选择何种政体就成了造就城邦之善的关键。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念源于其对美和德性的探讨。从个人的本性、德性分析出发,亚里士多德演化到对政体的研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自身的本质缺陷,有些人的追求是极端的“过度”和“不及”。在个人的情感和行为中,这两种表现都会遭受失败和挫折,而中庸则受到称赞,获得成功。他认为:“过度和不及属于恶,中庸属于善。”对于德行,就如自然一样,比任何一种技术都更精确、有没,当然也是以中庸为准则。中庸的德行在于避免了两极分化带来的巨大冲突,过于偏颇的行为不适合个人的生活规范,因为现实并不总是处于急剧变化中。
“据我们看来,就一个城邦,美的主要形式为‘秩序、匀称与明确’”,这种美为实现城邦的善提供了标准。亚里士多德通过个人的德性分析推演到城邦政治中,得出了“政体原来就是公民生活的规范”。极端的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当然不符合这种中庸的德性规范,因为以财富为核心的寡头政体和以自由为核心的平民政体容易暴力致社会动荡失衡。两者把自己过于偏颇的主张尽量过度推行,造成了政体组建发生畸形的变化而最终完全不成为一个整体。
过于偏颇的主张只是一部分人,他们在城邦的公民成分中并不占据较大成分。根据城邦的公民组成结构而制定的政体才是一个稳定的政体,政体的形式要符合现实的政治诉求比例需要。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切城邦的所有公民,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即极富、极贫和二者之间的中产阶级(the middle class)。“共和政体的本质旨在混合贫富,兼顾两极”,中产阶级作为处于中间位置的阶层自然应该成为政体的核心力量。中产阶级调节极富和极贫的剧烈冲突,使得社会两极分化得以折衷而弱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体的稳定在于内部结构的平衡,政治统治要牵拉两极而归中,避免冲突。混合政体中的各个因素使得混合得愈好,与平衡,这个整体就会存在得愈久。极富的人因为拥有过多的益品而缺乏节制,易于发号施令不愿受人统治;极贫的人因为拥有过少的益品而自卑和自甘暴弃。中产阶级 “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们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的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既不会对别人抱有任何阴谋,也不会自相残害。他们过着无所忧惧的平安生活”,这种富有节制和理性的特点使得具有了稳定性。另外,极富的人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极贫的人往往充满怨恨,爱耍无赖,易犯小罪。这两者都不适合执掌权力,而中产阶级不贪恋权力、不逃避公职,最适合统治。
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这两种纯粹政体的不合理性十分突出,亚里士多德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组建混合政体,由中产阶级进行统治,但是又并不把极富和极贫二群体清除掉,极富和极贫是人类社会自然演化必然产生的结果。中产阶级拥有的中庸美德是政治的最好载体。通过中产阶级来进行稳定政体内部结构关系,保持政治的稳定。足够强大的中产阶级抗衡极富和极贫,就不容易形成纯粹的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也就消除了导致僭主政体的根源。这种混合的“中间形式的政体可以免除党派之争,凡城邦内中产阶级强大的,公民之间就少了党派而无内讧。”
斯特劳斯认为亚里士多德创建的混合政体,是对当时希腊城邦现实的进行的遗种策略安排,“这个策略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当时富裕的贵族和落魄的城市商人之间关系紧张、冲突剧烈,几度导致城邦政体的易变,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苦。亚里士多德试探削减贫富差距,弱化富裕贵族和贫困平民的之间的矛盾,尝试建立一种兼顾二者利益的政体实现城邦政治稳定。
亚里士多德把美与德性的中庸探索推演到城邦政体研究上,通过对极富和极贫群体的特性论证,使其认识到了寡头政体和民主政体的不稳定性,建立以中产阶级为政治基础同时兼顾极富和极贫二者利益的混合政体,成为解决希腊城邦政治动荡的答案。这种调节式的混合政体,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观念的中庸思想,实现了城邦的长治久安,达到了城邦共同体追求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