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其最根本的是课堂教学。课堂是我们教师的核心阵地,掌握了课堂教学这个核心技术,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了真正的保障。那么课堂教学最核心的是什么?怎样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平?
一、 课堂教学方法的核心
叶澜教授指出: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充分认识和应用对话的作用,使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才有可能构建新课程下对话式的课堂教学。
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人本的互动,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课堂是师生精神交流的重要场所,唯有课堂中生命的多向互动,才能展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达到构建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形成。对话意味着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体现的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培养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对话意味着倾听,有了倾听才意味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有话可说。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正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其成长中的价值。
首先是课堂对话的可行性。要研究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链接,从而重组教学内容,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的重组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融合,强调引发问题学生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思,有理可辩。其次是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是多向互动的生成过程,因此,强调过程设计的弹性化,从师生一个共同的话题引发,通过学生的探究,教师的点拨,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只有从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才能体会到教师质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课堂语言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领深入,如何激励启发,如何点拨生成。
二、 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个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那么,在新课程下,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
一是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看,好课应该是一个“动”“静”有机结合的过程,动能动起来,静能静下来。二是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正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提问引领到位,课堂调控适度。三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在获得“知”的同时,促进了“识”的提升,并伴随其人文关怀之“心”的形成。
有一些因素阻碍我们对新课程下一堂好课的追求。其一,传统观念在阻碍我们的提高。人们的印象中当一个小学教师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这样的观念也影响到我们教师,总感觉小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自己什么都会,有什么要钻研的。其实我们对教材的读懂仅仅是问题的表面,仅靠读懂是不能教学的,你必须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成为你自己的能够输出的内容,而且要研究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要教什么,怎么教。要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哪些能力要得到发展。要研究教学的过程,通过哪些手段、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得到新知更获得能力的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二,教师狭隘的荣辱观导致我们裹足不前。由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单个进行的,很难发现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在评课中我们往往听到的是赞扬的话,很少有意见或建议。如果某个人说了一些意见,上课的老师心里会不高兴,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可能嘴上不说,但心里不舒服,说“你有多大的本事,也没看你上几节好课”,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的教学研究就浮于表面,你好我好大家好,自己迷糊了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看戏的总比演戏的水平高,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在大家的意见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三,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方向不明。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每年写几篇论文,这是对新课程下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方向性错误。教师要上好课,反思就是一线教师最好的教育科研,要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案例、随笔,把它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脚印回头看,作系统、理论的分析,多年坚持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教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西张小学)
一、 课堂教学方法的核心
叶澜教授指出: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充分认识和应用对话的作用,使对话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才有可能构建新课程下对话式的课堂教学。
对话意味着师生、生生、人本的互动,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课堂是师生精神交流的重要场所,唯有课堂中生命的多向互动,才能展示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达到构建过程中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激发,价值观的形成。对话意味着课堂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体现的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培养的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对话意味着倾听,有了倾听才意味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本之间有话可说。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正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其成长中的价值。
首先是课堂对话的可行性。要研究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链接,从而重组教学内容,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的重组强调学生已有经验的融合,强调引发问题学生探究的可行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思,有理可辩。其次是教学设计的弹性化。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是多向互动的生成过程,因此,强调过程设计的弹性化,从师生一个共同的话题引发,通过学生的探究,教师的点拨,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第三是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只有从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才能体会到教师质的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研究自己的课堂语言如何引入话题,如何引领深入,如何激励启发,如何点拨生成。
二、 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一个教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明确一堂好课的标准。那么,在新课程下,怎样的一堂课才是好课呢?
一是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看,好课应该是一个“动”“静”有机结合的过程,动能动起来,静能静下来。二是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正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提问引领到位,课堂调控适度。三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在获得“知”的同时,促进了“识”的提升,并伴随其人文关怀之“心”的形成。
有一些因素阻碍我们对新课程下一堂好课的追求。其一,传统观念在阻碍我们的提高。人们的印象中当一个小学教师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这样的观念也影响到我们教师,总感觉小学的内容比较简单,自己什么都会,有什么要钻研的。其实我们对教材的读懂仅仅是问题的表面,仅靠读懂是不能教学的,你必须在读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成为你自己的能够输出的内容,而且要研究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要教什么,怎么教。要研究教学重点、难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哪些能力要得到发展。要研究教学的过程,通过哪些手段、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得到新知更获得能力的发展,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二,教师狭隘的荣辱观导致我们裹足不前。由于课堂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单个进行的,很难发现问题,于是我们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在评课中我们往往听到的是赞扬的话,很少有意见或建议。如果某个人说了一些意见,上课的老师心里会不高兴,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可能嘴上不说,但心里不舒服,说“你有多大的本事,也没看你上几节好课”,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的教学研究就浮于表面,你好我好大家好,自己迷糊了自己。其实我们都知道,看戏的总比演戏的水平高,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应该在大家的意见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三,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方向不明。不少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就是每年写几篇论文,这是对新课程下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方向性错误。教师要上好课,反思就是一线教师最好的教育科研,要通过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案例、随笔,把它记录下来,对自己的教学脚印回头看,作系统、理论的分析,多年坚持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教师。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西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