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基础上通过各种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护理效果,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70例脑梗死患者经早期科学护理干预,疗效较为显著,无效、有效与显效分别为3例、11例、56例,总有效率为95.71%。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全面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康复,降低致残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脑梗死具有“四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1]。我院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抗血小板、抗凝、活化脑细胞等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全面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符合最新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7.4岁;按梗死部位:基底节、脑叶、丘脑梗死分别为38例、10例、22例;按偏瘫部位:左侧及右侧分别为38例、32例。所有合并失语和意识障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伴有后遗症的均排除在外。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减轻脑水肿、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对症及支持治疗[2]。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急性脑梗死治疗后难以恢复正常,致残率较高的思想顾虑,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无助或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放弃早期康复与治疗。①护理人员要对新入院的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②多与患者及家属密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表现,关心他们的生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患者焦虑、无助或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③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的发展和转归过程,提高对脑梗死的正确认识,鼓励患者增加治疗的决心,以良好心态去面对并战胜疾病[3]。
2.2 饮食指导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假性球麻痹,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导致了患者营养物质摄入和利用明显减少,日久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能吞咽的患者,应积极鼓励其进食,饮食应掌握少食、多餐、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原则,保持大便通畅。而对不能进食者或伴进食后呛咳的患者应积极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或肠内营养支持。
2.3 健康教育 除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住院制度,主答医生、责任护士等情况外,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资料,如发病诱因、先兆、症状、用药情况、注意事项、运动及自我保健、并发症及预后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高度认识,但避免过度夸大其严重性,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恐惧。
2.4 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多伴有肢体偏瘫,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18h不再进展的情况下,可进行康复训练。由于在脑梗死病后3个月内恢复率较高,尤其在最初4周内,故尽早加强功能康复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急性期将患肢体放置于准确功能位,可有效抗痉挛,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肿胀。并且每1h行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但动作要轻柔,避免疼痛或加重疼痛,可进一步防止患肢的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当患者急性期过后,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后,应对患者的肌力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评估结果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锻炼计划,尽早投入康复训练,并先从基础训练开始,如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使用轮椅训练等。同时要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加强自我护理训练,但要遵循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的原则。
2.5 出院指导 院外按照医嘱用药,注意定时测血压、检测血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功能锻炼时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3 结 果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并按照最新脑梗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无效、有效与显效分别为3例、11例、56例,总有效率为95.71%。
4 讨 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偏瘫所占比例高达80%,并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导致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临床上给予一般的治疗,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可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恢复可能性小。进展性脑梗死(PCl)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因不断进展的病情,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经常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而早期护理干预,消除了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增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功能锻炼,早期促进了对侧大脑半球代偿及功能重建,把握了最佳治疗时间,使患者患肢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恢复,达到了最佳的康复效果。故急性脑梗死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的护理干预,不但最大限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明显降低了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宋和平,李东义,尚玉秀.急性脑梗死64例早期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20):15.
[2] 余文莉,陈玉英.外伤性脑梗死的护理[J].广东医学,2007,28(2):333-334.
[3] 李美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护理,2009,19(11):69-70.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8-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脑梗死具有“四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高)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1]。我院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抗血小板、抗凝、活化脑细胞等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全面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均符合最新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7.4岁;按梗死部位:基底节、脑叶、丘脑梗死分别为38例、10例、22例;按偏瘫部位:左侧及右侧分别为38例、32例。所有合并失语和意识障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伴有后遗症的均排除在外。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减轻脑水肿、活化脑细胞、控制血压及血糖等对症及支持治疗[2]。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急性脑梗死治疗后难以恢复正常,致残率较高的思想顾虑,患者往往产生焦虑、无助或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放弃早期康复与治疗。①护理人员要对新入院的患者安排安静舒适的病房,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②多与患者及家属密切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表现,关心他们的生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并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患者焦虑、无助或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③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的发展和转归过程,提高对脑梗死的正确认识,鼓励患者增加治疗的决心,以良好心态去面对并战胜疾病[3]。
2.2 饮食指导 急性脑梗死患者往往合并假性球麻痹,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导致了患者营养物质摄入和利用明显减少,日久造成患者营养不良,抵抗力明显下降,容易合并感染等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延缓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对能吞咽的患者,应积极鼓励其进食,饮食应掌握少食、多餐、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原则,保持大便通畅。而对不能进食者或伴进食后呛咳的患者应积极给予留置胃管鼻饲或肠内营养支持。
2.3 健康教育 除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医院的环境、住院制度,主答医生、责任护士等情况外,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资料,如发病诱因、先兆、症状、用药情况、注意事项、运动及自我保健、并发症及预后等,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的高度认识,但避免过度夸大其严重性,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恐惧。
2.4 康复训练 急性脑梗死多伴有肢体偏瘫,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18h不再进展的情况下,可进行康复训练。由于在脑梗死病后3个月内恢复率较高,尤其在最初4周内,故尽早加强功能康复训练是尤为重要的。急性期将患肢体放置于准确功能位,可有效抗痉挛,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手部肿胀。并且每1h行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min。帮助患者做患肢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但动作要轻柔,避免疼痛或加重疼痛,可进一步防止患肢的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当患者急性期过后,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后,应对患者的肌力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评估结果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锻炼计划,尽早投入康复训练,并先从基础训练开始,如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行走训练、使用轮椅训练等。同时要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使患者尽快能独立生活,加强自我护理训练,但要遵循由简到繁,由室内到室外,逐步扩大的原则。
2.5 出院指导 院外按照医嘱用药,注意定时测血压、检测血糖。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功能锻炼时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复诊。
3 结 果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比较满意,并按照最新脑梗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无效、有效与显效分别为3例、11例、56例,总有效率为95.71%。
4 讨 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偏瘫所占比例高达80%,并且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导致了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临床上给予一般的治疗,部分神经细胞功能可恢复,但完全坏死的脑细胞恢复可能性小。进展性脑梗死(PCl)是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重要原因,患者入院后,因不断进展的病情,很容易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经常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而早期护理干预,消除了患者的抑郁、悲观情绪,其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增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功能锻炼,早期促进了对侧大脑半球代偿及功能重建,把握了最佳治疗时间,使患者患肢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恢复,达到了最佳的康复效果。故急性脑梗死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的护理干预,不但最大限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明显降低了致残率。
参考文献
[1] 宋和平,李东义,尚玉秀.急性脑梗死64例早期康复治疗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20):15.
[2] 余文莉,陈玉英.外伤性脑梗死的护理[J].广东医学,2007,28(2):333-334.
[3] 李美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J].中国当代护理,2009,19(1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