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对话式教学策略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
一、注重教学的现场性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虽说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但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这时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教学内容就要合理地调整,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上段时间我校的一位老师在课堂执教六年级下册《记录成长的足迹》时,那个上课的老师在第三环节中“伴我成长的人”这样说道:“是谁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呢?想不想听听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师内心的话语?”。学生表示想听,于是播放了一位老师的录音……,等学生听完之后,该老师再问学生:“听完刚才录音中老师的话语,有什么话想说吗?”有的孩子这样表白:“对不起,我错了!老师您给我无数次的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我都没有好好把握……”,说着就哽咽了。当时,该老师也受感动,随即又平静下来抚慰孩子:“没事,你是好样的,我知道你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苦心。孩子们,我们尽在不言中。”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没有再让这位学生往下讲,因为如此已经起到了教育指导的作用。
二、注重教学流程的“变奏”
记得几年前我曾参与比赛的一节四年级《乡音乡情》的教学课,虽说当时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异地教学的课变数多等因素,但是我在备课方面已经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因此找了许多的参考资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里面的内容汇报,自然就能顺利完成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从广州的童谣、粤曲、粤剧、广东音乐、讲古中了解本土的乡音,体会蕴含的乡情。”原以为这些学生能结合老师出示的图片,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出广彩、广绣、广雕、剪纸、菠萝鸡的特色及代表作品。没想到,学生在汇报时,许多的内容都没准备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把外省的民间艺术汇报出来。对此,我因学生的如此反馈而措手不及,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只是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教学时遇到了未预设的问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抓住这一问题让孩子们议一议,然后再透过其他家乡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回归到广州的民间艺术特色。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扩充”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需要品德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时,听了《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及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时,一个学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 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还是不认可的。想想,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是空白的。于是,我问这位学生:“你怎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说:“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拿了妈妈十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妹妹不敢说,竟逃过了这一劫。”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附和。我马上问大家:“那么你们是不是都这么想呢?”底下传来“是”“当然不是”的声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争了起来。老师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老师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南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后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两队,认为诚实不好的足足有19人,约占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只插在其中做一些点播、解释,大部分的话由他们自己去争。终于在激烈的争论中,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终于都认可了“诚实是金”。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得以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得以碰撞,从而推动品德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正是教师的这种审时度势,以足够的教学智慧,将这个问题变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焕发出了课堂的活力,使學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责任编辑 邱丽
一、注重教学的现场性
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虽说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课前预设的,但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这时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教学内容就要合理地调整,从而即时生成目标。这些生成的目标实际上是一个指向不同个体不同时期的目标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生成性目标,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如上段时间我校的一位老师在课堂执教六年级下册《记录成长的足迹》时,那个上课的老师在第三环节中“伴我成长的人”这样说道:“是谁陪伴着我们成长的呢?想不想听听这些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师内心的话语?”。学生表示想听,于是播放了一位老师的录音……,等学生听完之后,该老师再问学生:“听完刚才录音中老师的话语,有什么话想说吗?”有的孩子这样表白:“对不起,我错了!老师您给我无数次的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我都没有好好把握……”,说着就哽咽了。当时,该老师也受感动,随即又平静下来抚慰孩子:“没事,你是好样的,我知道你已经明白了老师的苦心。孩子们,我们尽在不言中。”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没有再让这位学生往下讲,因为如此已经起到了教育指导的作用。
二、注重教学流程的“变奏”
记得几年前我曾参与比赛的一节四年级《乡音乡情》的教学课,虽说当时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异地教学的课变数多等因素,但是我在备课方面已经考虑到各种情况的可能性,因此找了许多的参考资料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按照里面的内容汇报,自然就能顺利完成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从广州的童谣、粤曲、粤剧、广东音乐、讲古中了解本土的乡音,体会蕴含的乡情。”原以为这些学生能结合老师出示的图片,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出广彩、广绣、广雕、剪纸、菠萝鸡的特色及代表作品。没想到,学生在汇报时,许多的内容都没准备好,甚至有的学生还把外省的民间艺术汇报出来。对此,我因学生的如此反馈而措手不及,为了不影响教学进程,只是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新问题轻描淡写地带过。课后,我一直在思考:在教学时遇到了未预设的问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及时抓住这一问题让孩子们议一议,然后再透过其他家乡的民间艺术特色而回归到广州的民间艺术特色。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扩充”
富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课堂需要品德教师及时“抓彩”,根据学生思维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如在教学《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时,听了《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都互相交流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及诚实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时,一个学生的声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注意:“太诚实也不好的。” 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也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真实写照。这说明“只有诚实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这一观点,有些同学还是不认可的。想想,现实当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是空白的。于是,我问这位学生:“你怎么会这么想,能告诉我们吗?”学生说:“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拿了妈妈十元钱,后来我老实地交代了,被妈妈骂了一顿,妹妹不敢说,竟逃过了这一劫。”这时,马上有几个学生附和。我马上问大家:“那么你们是不是都这么想呢?”底下传来“是”“当然不是”的声音,更有甚者,在座位上争了起来。老师趁机把“正方,反方”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老师说:不如我们来个辩论会,同意正方观点的请坐到教室的南边,同意反方观点的坐到教室后边,如果中途改变了想法,可以随时调换位置。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变成了两队,认为诚实不好的足足有19人,约占了三分之一。接下来教室里非常热闹,老师只插在其中做一些点播、解释,大部分的话由他们自己去争。终于在激烈的争论中,把那十几个同学给拉了回来,大家终于都认可了“诚实是金”。学生敏捷的思路,独特的创见激活了全班同学的创新思维,使大家的思维亮点聚集在一起得以发挥,智慧汇拢到一处得以碰撞,从而推动品德课堂走向丰富、鲜活与深刻。正是教师的这种审时度势,以足够的教学智慧,将这个问题变成了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焕发出了课堂的活力,使學生在辩论中得到感悟、体验,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