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可以帮助老师和学生们更好地交流,也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本文针对于互动式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方法做了介绍。
关键词: “互动”教学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新意识 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和特殊的形式,互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体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存的个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之间的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师生互动的存在和发生。下面我谈谈对“互动”教学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互动”教学必须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易于疲劳,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应突出解题关键。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例: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显示具体情境。此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问题(1)、(2),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3),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师生都融入了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3)是解决例1的关键,关键问题攻克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4)、(5)的答案,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热情更为高涨。最后,教师再做归纳和小结,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既使学生动眼、动耳,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设计问题,让学生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某方程的解是x=1/2,请写出此方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需要,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组3x-y=2……(1)3x=11-2y……(2)”。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1)得3x=y+2……(3)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批改的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工夫,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设问能引出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该做怎样的回答,等等。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课堂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述评.长沙:学前教育研究,2009,(3):44-48.
[2]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互动”教学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新意识 教学水平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应运而生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师生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系统中的一种主要和特殊的形式,互动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学生主体活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共存的个体之间的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之间的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师生互动的存在和发生。下面我谈谈对“互动”教学的几点认识与体会。
一、“互动”教学必须遵循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常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很难主动地学习、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进而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如一些教师在例题教学中,将审题分析与例题解答等一一“包办”,如此教学使学生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且学生往往以听为主,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官单一,易于疲劳,致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题教学,应突出解题关键。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手、脑、耳、眼、口交替使用。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上课疲劳,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例: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有多少面粉?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易画,显示具体情境。此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然后围绕例题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本题有几个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
(3)题目中有何相等关系?
(4)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5)能否列出方程?
通过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
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思考,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问题(1)、(2),均能得到正确答案,而对于问题(3),有的学生认为:“原来的面粉减去运出的面粉等于剩余的面粉。”有的则认为:“运出的面粉加上剩余的面粉等于原来的面粉。”等等。根据不同学生所得出的不同答案,教师或是直接给予肯定或是让其他学生发表意见,这样师生都融入了交流互动的氛围中。由于问题(3)是解决例1的关键,关键问题攻克了,后面的两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时候,教师从踊跃举手的学生中挑选几位让他们写出问题(4)、(5)的答案,然后由同学们来做“小老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做出“诊断”,此时同学们参与教学的热情更为高涨。最后,教师再做归纳和小结,使同学们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有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基本知识自然也得到巩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活动,真正成为数字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
然后,教师严格按格式书写解题过程,目的是给学生以示范,培养其良好的解题习惯,并为学生提供参考格式。由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再次得到发挥。
这样的教学避免了教师面面俱到,既使学生动眼、动耳,又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真正达到“互动”的效果。
二、“互动”教学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互动”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活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而作为主导的教师在“互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少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展开过程,设计问题,让学生不断地面临新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己的思维来学习,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两个练习:“你能否自己编写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某方程的解是x=1/2,请写出此方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经常习惯于给学生现成的东西,学生也往往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很不利。所以,教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一些创新的、开放性较强的练习,既可满足班级内那些“提出问题有深度、有新意、有创造性地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需要,又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二是“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双方密切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同事、伙伴,从而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营造和谐的氛围。
如在“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的课堂练习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练习“解方程组3x-y=2……(1)3x=11-2y……(2)”。我安排了四个学生在黑板上解题,然后再让几个学生上来批改,其中一个学生的做法被批改为错误,他的做法是:
由(1)得3x=y+2……(3)
于是我问:“为什么认为他的解法有错误?”批改的学生答:“因为老师讲的代入方法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按老师的方法做。”我说:“但他的结论与其他的同学是一样的呀。”该学生答不出。于是我趁机表扬解题的同学:“他的解法非常正确,是一种创新的解法。他能够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方法,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同学们应多动脑筋,多向这位同学学习。更多方面去开拓解决问题的方法。”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互动”教学促进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互动”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和上课中狠下工夫,对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互动”的特色。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周密考虑课堂教学设计,如怎样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设问能引出学生积极思维,同时要分析和估计学生在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又该做怎样的回答,等等。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以便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及时调控教学内容。因此备课所花的时间比一般教学要多得多,课堂也比一般教法的课堂难于驾驭、调控。但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这对于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述评.长沙:学前教育研究,2009,(3):44-48.
[2]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4-8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