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不同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任何语言都无法脱离其文化而存在,学习一种语言必须要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日本文化既有与中国文化的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性。因此,了解日语的语言特征以及日本文化,并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语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纵观历史,许多年前日本就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例如汉字等等。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毕竟不同,在语言表达上和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文化差异。因此,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研究日语,才能真正地把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这样才能将日本文化融入到日语教学中。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树立对日本以及日本人客观、正确的认识
提起日本或者日本人,有的学生会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中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愤怒地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小日本的语言?”诚然,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过去中日战争以及不太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影响,但我们不能一直带着这些阴影来看待一个国家。必须承认的是,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排斥态度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对日语学习也持有排斥的态度就不能够客观地看待一个国家,又如何学习其优点呢?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让学生对日本以及日本人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日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构成了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性或国民性决定了同一意义的话语在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进行交流,就很有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误解对方的意思,从而产生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冲突。
例如,中国的学生见到日本老师时常用“老师、早上好!”这样的寒暄语是因为照搬了汉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会让日本人不太习惯,如果遇到中国人见面时热情地用日语打招呼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下班啦?”这样的表达方式他们会更加招架不住。因为汉语中常见的寒暄方式是叫对方的名字,但是日本人在相互打招呼时是不加称呼的。
日语「先生」这个词大家知道是相当于汉语“老师”的意思,但两者的意思却大不相同。日语词「先生」除了可以称呼教师之外,还可以用来称呼医生、国会议员、律师这三种职业。而中文的“老师”则可以称呼学校内所有的教职工,除此之外表达对某一领域专业人士的敬意时也可以称呼为“老师”。翻译时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统统译成「先生」的话,就会让日本人感到困惑,同样,如果不是符合「先生」这个职业的日本人被这样称呼时,他们也一定会感到尴尬和困惑。
即使是初次见面,日本人也会对你说:“有空请来我家玩。”如果不了解日本人这种表达的真正含义,中国人就会信以为真并高兴地问:“那我什么时候去比较好?”这个时候日本人会很尴尬,因为日本人只是把“有空请来我家玩。”这句话当作是一种表达友好的寒暄和客套而已,并没有真正想要邀请对方的意思。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看似非常简单的日语初级表达,如果不了解中日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上的沟通障碍。因此,传授这些细小的文化知识不仅是日本文化课程的使
命,也是各个日语相关课程所要担负的重要使命。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信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包括人的面部表情、目光、手势、身势、头部动作等身体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按照本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无意识地做出的非语言行为,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对方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以解读和诠释,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歧义和误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这样一个事例:中国公司负责人参观日本工厂,看到日本的产品如此高质量不由得发表感慨,日方负责人解释说“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说到这里,日方负责人用手作刀割脖子状。中国公司负责人吓坏了,以为“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砍头”。后来了解到,其实是解雇的意思,因为解雇的日语是“首にする”,“首”的意思是脖子,日本人习惯用这种“割脖子”的手势来表达解雇的意思。
再例如,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其余三个手指向上,在中国表示OK的意思,而在日本却代表钱;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等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朋友、情人的意思。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难看出,非语言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衡量、判断对方是很容易产生歧义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的。因此,学好他国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语言学家马泰休斯提出“语言是为某种特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系统,它是为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服务的。”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更应该学会该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语法分析,是很难达到“交流”这一目的。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感性和理性熟悉,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应用日语时要懂得要遵守日语语言规则和日本文化的交际规则。
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育,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日本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日语学习更有吸引力,同时也能推动日语相关课程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秀文等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西原玲子巽文化接触における非言语行动日本语学[C]明治书院1995
[3]薛常明非语言交际简介——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关键词:日本文化;日语教学
纵观历史,许多年前日本就从中国汲取了大量的文化营养,表现出许多与中国相近的东方特色,例如汉字等等。但是,中国与日本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毕竟不同,在语言表达上和行为方式上均表现出典型的文化差异。因此,仅仅依靠语言本身来研究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结合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来研究日语,才能真正地把握日语的本质和规律。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这样才能将日本文化融入到日语教学中。其重要意义具体表现为:
一、树立对日本以及日本人客观、正确的认识
提起日本或者日本人,有的学生会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中带着强烈的民族主义,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愤怒地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小日本的语言?”诚然,这主要是因为受到过去中日战争以及不太稳定的中日关系的影响,但我们不能一直带着这些阴影来看待一个国家。必须承认的是,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身上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带着这样的排斥态度和负面情绪会导致对日语学习也持有排斥的态度就不能够客观地看待一个国家,又如何学习其优点呢?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意识培养与文化导入,让学生对日本以及日本人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日语学习乃至素质提高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了解中日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久远,但是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构成了一种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民族性或国民性决定了同一意义的话语在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人们往往习惯于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进行交流,就很有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正确的推论,误解对方的意思,从而产生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冲突。
例如,中国的学生见到日本老师时常用“老师、早上好!”这样的寒暄语是因为照搬了汉语的表达,这种表达会让日本人不太习惯,如果遇到中国人见面时热情地用日语打招呼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下班啦?”这样的表达方式他们会更加招架不住。因为汉语中常见的寒暄方式是叫对方的名字,但是日本人在相互打招呼时是不加称呼的。
日语「先生」这个词大家知道是相当于汉语“老师”的意思,但两者的意思却大不相同。日语词「先生」除了可以称呼教师之外,还可以用来称呼医生、国会议员、律师这三种职业。而中文的“老师”则可以称呼学校内所有的教职工,除此之外表达对某一领域专业人士的敬意时也可以称呼为“老师”。翻译时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统统译成「先生」的话,就会让日本人感到困惑,同样,如果不是符合「先生」这个职业的日本人被这样称呼时,他们也一定会感到尴尬和困惑。
即使是初次见面,日本人也会对你说:“有空请来我家玩。”如果不了解日本人这种表达的真正含义,中国人就会信以为真并高兴地问:“那我什么时候去比较好?”这个时候日本人会很尴尬,因为日本人只是把“有空请来我家玩。”这句话当作是一种表达友好的寒暄和客套而已,并没有真正想要邀请对方的意思。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看似非常简单的日语初级表达,如果不了解中日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不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也会造成交际上的沟通障碍。因此,传授这些细小的文化知识不仅是日本文化课程的使
命,也是各个日语相关课程所要担负的重要使命。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非语言交际是不通过言辞传递信息,不使用语词的交际,包括人的面部表情、目光、手势、身势、头部动作等身体行为。在跨文化交际时,如果按照本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无意识地做出的非语言行为,处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对方会无意识地按照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加以解读和诠释,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歧义和误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有这样一个事例:中国公司负责人参观日本工厂,看到日本的产品如此高质量不由得发表感慨,日方负责人解释说“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说到这里,日方负责人用手作刀割脖子状。中国公司负责人吓坏了,以为“如果工作不认真就会被砍头”。后来了解到,其实是解雇的意思,因为解雇的日语是“首にする”,“首”的意思是脖子,日本人习惯用这种“割脖子”的手势来表达解雇的意思。
再例如,大拇指和食指做成“O”型手势,其余三个手指向上,在中国表示OK的意思,而在日本却代表钱;竖起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他人之意,而在日本则表示父亲等的意思;竖起小拇指,在中国表示瞧不起他人、蔑视对方的意思,而在日本则表示女朋友、情人的意思。
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难看出,非语言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彼此的文化习惯,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衡量、判断对方是很容易产生歧义和阻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的。因此,学好他国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语言学家马泰休斯提出“语言是为某种特定目的服务的表达手段系统,它是为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服务的。”语言只是一种沟通工具,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其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更应该学会该语言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运用。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只懂得某种语言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语法分析,是很难达到“交流”这一目的。真正掌握一种语言,是在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不断增加这方面的感性和理性熟悉,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和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应用日语时要懂得要遵守日语语言规则和日本文化的交际规则。
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育,单纯的语言能力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融入日本文化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对学生的日语学习更有吸引力,同时也能推动日语相关课程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秀文等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2]西原玲子巽文化接触における非言语行动日本语学[C]明治书院1995
[3]薛常明非语言交际简介——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
[4]王秀文日本语言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