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保留抑或立法保留:r对《立法法》第八条第九条的合宪性考察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uixia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律保留直接关涉行政法治实现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称《宪法》)缺乏一般性的法律保留规定,仅有个别零散的特别保留,缺乏精神统摄.首次系统性规定法律保留制度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下称《立法法》)使命重大.然而,作为界定中国法律保留和立法保留范围直接依据的《立法法》第八条和第九条,一直存在着诸多逻辑矛盾和宪法冲突,至今仍未得以有效疏解,严重桎梏中国法律保留制度的健康生长.本文从法律属性、立法权限界分和保留事项范围的视角切入,对《立法法》法律保留的制度冲突进行多维度合宪性剖析考察,以期探寻更为妥适的中国化法律保留制度.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包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高政治判断力,就是要提高分析判断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能力、抓住我国主要矛盾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能力、全面分析执政党自身优势与不足的能力.执政党需要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即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悟力、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悟力、对中央重大决策的领悟力.执政党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执行力,即提升执行的责任意识,严明执行纪律,健全执行体制机制,加强执行监督.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始,逐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但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治理能力仍较为欠缺,故社会救助政策执行人员挪用救助资金甚至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基于腐败发生的行为逻辑及过程链条,结合政策执行人员滋生腐败时产生的直接成本、机会成本、社会成本和收益,搭建了“成本—收益”分析框架,进而从提高腐败发生的成本和提升预防腐败的收益两方面,给出了应对社会救助政策执行中腐败现象的治理思路.
20世纪40年代,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与诗学传统就引起国内诗人和评论家的关注,并介绍到我国的港台地区以及英语世界.但在20世纪50-70年代,二十多年国内外穆旦诗歌的翻译与研究几乎都停止了.1980年代后期,穆旦诗歌的译介重新活跃起来,一些国内和海外华裔学者,日本以及英美的学者先后译介了穆旦的诗歌,使原本就有“世界诗歌”风味的穆旦诗歌在日本、英国、美国有了喜好者.
构建党建责任考核体系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命题,是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的实现机制,是“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落实载体.然而,目前党建考核体系中存在着以定性考核为主、缺少客观量化的指标体系,考核方式简单、考核内容趋同,“指挥棒”软化等现实困境.深圳市福田区构建党建先锋指数,通过明确主体责任、建立指标清单、全过程动态追踪考核等方式以达到强化党建责任意识,落实“第一责任人”党建职责的目标.党建先锋指数的“硬约束”进一步明确党建责任制落实的可行路径,让基层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日益增长,与此同时,在较快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发展变化下,心理压力与动力冲突也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成为国家与人民日益关注的问题。掌握国民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特征、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影响等数据,对于制定有关政策、指导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研究在线的心理测评系统,希望通过
生育危机是生育率长期处于很低或极低水平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人口快速衰退和高度老龄化,并由此引发一系列不利的社会经济后果.中国正面临着陷入生育危机的风险,除了社会、经济和政策等结构性因素给中国生育率带来的下行压力以外,长期的低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普遍存在的生育赤字,都预示着中国已面临陷入生育危机的重大风险.要避免生育危机,在政策上至少应该采取两个行动策略,一是消除生育赤字,二是提高生育意愿.
纵观2015—2020年中外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研究成果,女性主义伦理学嵌入政治、生命、教育等与当代女性发展和社会进步等主题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不同于传统伦理学的重要课题.在政治方面,各国学者结合女性主义伦理学理论,为公共政策的提出、家庭关系的建立以及反对针对女性暴力的措施提供了新路径.在人类生命的探索上,女性主义学者一直跟踪科学技术发展研究新问题和新挑战.在教育方面,女性主义伦理学也关注到对于弱势群体的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等问题,提出许多新的理念和设想.女性主义伦理学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只为性别或者只为女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经过40年乡村的改革与发展,乡村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乡村人口迁移、多种社会力量进入乡村和乡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都需要新的乡村治理机制.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是治理有效,有效的乡村治理需要建立现代化的治理机制.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政府将公共服务作为乡村治理的目标,这就要求行政下沉基层,实现政府与农民的密切互动,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乡村治理机制.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不仅仅要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而且也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治理
在人类生态—生命一体化安全面临重大挑战的整体态势下,生态问题已成为事关人类生命健康安全以及永续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生态空间是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场域,生态空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以及能否永续发展,生态空间正义是实现正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生态空间治理过程中的空间控制、空间碎片化、空间排斥化以及空间同质性所导致的生态空间非正义现象反映出全球生态空间治理和合作主体间在意识观念、合作组织等方面还缺乏桥梁和契合点,亟须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共同价值和共同组织予以引领并加以构建.只有坚持全人类
兜底条款作为一项刑法立法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刑法规范的有限性与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裂谷鸿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然而,兜底条款本身却因缺乏明确性而饱受学界诟病,司法实践中也有被恣意扩大适用的情况.抽象性的规范结构是兜底条款明确性受到质疑的关键原因,同时也是进行明确性判断的重要依据.明确性原则是判断刑法中的兜底条款是否合宪的判断标准.在对兜底条款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明确性标准进行体系化建构,合理划定兜底条款的外延边界,以追寻刑法规范之灵动与安全的平衡,这是刑法中兜底条款适用之法教义建构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