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在操作层面上诠释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 载体 典型性 覆盖性 行动导向
[作者简介]王晓东(1959- ),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机械加工工艺教学;张继媛(1971- ),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机电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李国会(1960- ),男,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科研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开发与应用。(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140-02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为扭转传统的“双元制”的“一元”——职业学校教育与“另一元”——企业的职业培训相脱离、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根据新时期行业、企业对技术工人提出的新要求所开发的综合性的课程改革方案,是对传统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课程改革的成果。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不仅对欧洲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范例,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设计及改革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普通车削加工工艺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仅能完成较简单任务的机床操作工向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数控工艺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必要技术储备。我们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课程性质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目标。(2)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是组织、建构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核心。(3)工作过程知识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4)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原则。也即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更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按照数控技术专业将学生最终培养成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般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的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反馈,我们发现:首先,企业对毕业生首岗的工作安排大都为普通设备的操作员,特别是普通车削加工岗位。企业通过这种安排来考察新员工的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能力。其次,在数控车削加工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普通车削加工仍然有着数控加工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车削加工的工艺范围、工艺能力在现代制造业中,仍然发挥着工艺范围广、加工成本较低、适应性较强的优势。最后,普通车削加工工艺是数控机械加工工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数控加工工艺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由此,我们明确了本门课程在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学习情境
学习领域的课程“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获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
依据学习情境的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和深入探讨,剖析中小企业中普通车工岗位典型工作形式和主要工作内容,我们得到企业中普通车工岗位典型的工作过程及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表所示)。
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普通车工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学习情境,即回转外表面的加工、回转特型表面的加工、回转内表面的加工、综合零件的加工。通过四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艺准备、工件加工、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的运行,逐步提升学生操作车床、进行工件旋转表面切削加工的职业工作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
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如何选择教学载体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需要反复的调研、论证,要兼顾实用性、典型性、綜合性、覆盖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选择企业中的真实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覆盖性不一定好,综合性也不一定强,因此,首先,我们在分析从企业收集到的大量图纸及与企业专家的研讨基础上,确定了三类典型的零件作为教学载体,同时设置一个综合零件的加工作为提升能力的学习情境。我们所设置的教学载体,在加工的零件表面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基本涵盖车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了覆盖性。其次,在设置学习情境时,只规定了典型零件的类型,如回转体的外表面的加工、回转体内表面加工等,这样任课教师可在此范围内根据情况来灵活选定实际教学零件,形成了工作任务的开放性。再次,在设计教学载体时,还考虑载体的趣味性和关联性,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因此,各学习情境中的教学载体最好有一定的关联性,即零件之间应有配合要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地完成生产任务和学习目标。最后,所设计的教学载体还要考虑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适当地考虑教学成本。
四、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首要条件是行动导向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或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学习情景,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及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安排上,通过边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边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工艺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还通过设置各种教学环节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通过工具摆放训练、定期擦拭机床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养成符合企业5S管理要求的良好职业习惯;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人协作的能力;通过阶段总结汇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拓展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设计 载体 典型性 覆盖性 行动导向
[作者简介]王晓东(1959- ),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机械加工工艺教学;张继媛(1971- ),女,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机电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李国会(1960- ),男,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分院科研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开发与应用。(吉林 长春 13003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6-0140-02
学习领域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为扭转传统的“双元制”的“一元”——职业学校教育与“另一元”——企业的职业培训相脱离、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根据新时期行业、企业对技术工人提出的新要求所开发的综合性的课程改革方案,是对传统的“双元制”职教模式课程改革的成果。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不仅对欧洲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范例,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设计及改革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普通车削加工工艺制定和实施的能力,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从仅能完成较简单任务的机床操作工向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数控工艺员等岗位顺利迁移的必要技术储备。我们在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过程中,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明确课程性质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培养学生建构或参与建构工作世界的能力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目标。(2)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是组织、建构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核心。(3)工作过程知识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4)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实施原则。也即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更要通过教学设计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按照数控技术专业将学生最终培养成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般机械加工工艺制定与实施的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跟踪反馈,我们发现:首先,企业对毕业生首岗的工作安排大都为普通设备的操作员,特别是普通车削加工岗位。企业通过这种安排来考察新员工的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能力。其次,在数控车削加工日渐普及的情况下,普通车削加工仍然有着数控加工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车削加工的工艺范围、工艺能力在现代制造业中,仍然发挥着工艺范围广、加工成本较低、适应性较强的优势。最后,普通车削加工工艺是数控机械加工工艺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数控加工工艺的重要基础,对学生数控加工工艺能力的培养起重要的支撑作用。由此,我们明确了本门课程在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有利于学生职业成长的学习情境
学习领域的课程“挣脱”了学科体系的“束缚”,强调系统学习与案例学习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应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获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但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需要教师依据职教教学论进行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
依据学习情境的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企业调研和深入探讨,剖析中小企业中普通车工岗位典型工作形式和主要工作内容,我们得到企业中普通车工岗位典型的工作过程及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表所示)。
按照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以普通车工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零件的普通车削加工”课程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将课程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四个学习情境,即回转外表面的加工、回转特型表面的加工、回转内表面的加工、综合零件的加工。通过四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工艺准备、工件加工、精度检验及误差分析)的运行,逐步提升学生操作车床、进行工件旋转表面切削加工的职业工作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载体
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中,如何选择教学载体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环节,需要反复的调研、论证,要兼顾实用性、典型性、綜合性、覆盖性、趣味性、可行性等原则。选择企业中的真实零件作为教学载体,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但覆盖性不一定好,综合性也不一定强,因此,首先,我们在分析从企业收集到的大量图纸及与企业专家的研讨基础上,确定了三类典型的零件作为教学载体,同时设置一个综合零件的加工作为提升能力的学习情境。我们所设置的教学载体,在加工的零件表面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基本涵盖车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实现了覆盖性。其次,在设置学习情境时,只规定了典型零件的类型,如回转体的外表面的加工、回转体内表面加工等,这样任课教师可在此范围内根据情况来灵活选定实际教学零件,形成了工作任务的开放性。再次,在设计教学载体时,还考虑载体的趣味性和关联性,要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因此,各学习情境中的教学载体最好有一定的关联性,即零件之间应有配合要求,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环紧扣一环地完成生产任务和学习目标。最后,所设计的教学载体还要考虑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要适当地考虑教学成本。
四、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首要条件是行动导向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或创设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学习情景,创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及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的安排上,通过边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边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使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工艺理论深层次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还通过设置各种教学环节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如通过工具摆放训练、定期擦拭机床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养成符合企业5S管理要求的良好职业习惯;通过小组学习、讨论等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人协作的能力;通过阶段总结汇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学习内容的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拓展项目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能力;等等。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