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职之初,几乎每位教师都希望在专业上有所建树。然而,部分教师的工作现状始终与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久而久之,其成为“好教师”的理想远去了,工作热忱也消失殆尽,随之而生的是职业倦怠感。作为园长,该如何复燃教师的职业梦想,为其专业成长助威呢?本文作者尤素敏,是江苏省第十批幼儿教育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与我们分享其任职园长期间的宝贵经验,相信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很多人怀揣职业梦想走上教师岗位。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教师的职业梦想破灭了,并且进入了职场倦怠期。作为园长,应该通过“不断肯定,适当限制”来维持、复燃教师希望获得专业成长的愿望,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公平公正、平等沟通、适当留白等原则,促进教师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其成为“好教师”的愿望。
一、设法维持想做“好教师”的愿望
“成为好教师”的理想,如果受到忽略,就会渐渐远去。此时,教师如果再受到外来力量的打压,承受幼儿园内部的制度、培训以及外在的考核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工作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挫伤。因此,园长应努力维持教师想做“好教师”的愿望。
(一)不断鼓励
不少老师努力将各项保教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园长们不能认为这些只是例行工作,甚至用“做得好的方面就不说了”等话语刺激这些积极向上的老师。比如,不少幼儿园在教师述职时,明确要求:“那些大家都做了的就不要说了。”要知道,每天待在班上与孩子们为伴的老师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在鼓励教师津津乐道地陈述常规工作的同时,园长还要去发现,去欣赏,去赞美。久而久之,即便是能力一般的老师,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优秀的老师、全能的老师、主动的老师。
(二)给予机会
教师的成功就是完成一次次的挑战,并得到领导、同事和家长的认可。他们虽然日常的保教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但是依然需要展示才能的机会。比如,策划节日活动、主持孩子的表演、完成接待任务等,这些工作虽然大多是额外的,但往往会为常规的保育教育工作增添精彩,并给参与者增添自信。在一些幼儿园,这些机会往往给予个别长得漂亮的、能说会道的“园花”“台柱子”。事实上,对于园内每年举办的很多活动,几乎每位教师都能搞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因此,笔者一直倡导园内再重大的活动都可以轮流做东,轮流主持,轮流展示。
二、不断为“好教师”呐喊加油
走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如果有人关注,走得慢了提醒一下,走得快了表扬一下,甚至不断地呐喊助威,那么行者的劲头一定十足。
(一)差异要求
对于骨干教师,园长可以建议他们撰写观察笔记、科研论文。如果教师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在事业上不断追求,那么园所管理者甚至可以邀请他们每天写教育日记。
而面对组织活动尚经验不足的职初教师,园领导只能要求他们设计并组织好活动,迅速提升对儿童的观察力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完成每天的活动目标,每天认真进行反思。
上级给下属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时,必须“因人而异”,让教师常常体验到成功并有所提高,反之,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常常使人不得不放弃,甚至弄虚作假,糊弄了事。
在具体工作中,园长可以通过自愿报名、主动申请等形式,让有能力的、有精力的教师参加到一些个性化的工作中去,赋予其荣誉感和使命感。比如,在园内随堂听课中,园长可以对上级评选出的骨干老师给予“免检”,可以动员活动组织得好的老师在组内上研究课,启发善于总结的老师进入“写作兴趣组”,鼓励班级管理得好的老师在全园介绍经验,让某个领域做得出色的老师做领衔人等等。
(二)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应该是一所幼儿园正气抬头、士气旺盛的关键。比如,对于参加上一级比赛或展示的机会,如果园长总是“钦点”,那么几次之后,即使是再好的锻炼机会,也可能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常被“钦点”的认为不用报名,机会自会从天而降,而一般的老师则认为“报了也没有用”。而如果园长遵循“自主申报,公正选拔”的原则,将每次机会都作为园内锻炼的时机,通过评一评、赛一赛,公正地选拔人选,那么,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会让老师们觉得“机会总是有的,但必须靠自己去争取”。老师们会无比珍惜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机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平等沟通
园长不仅是教师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更是指挥官;园长不仅是教师的上级,更是与教师相互尊重的朋友;园长不仅是教师的同事,更是教师的主心骨。园长只有加强积极有效的平等沟通,才能让教师享受管理,使老师享受教育,孩子享受成长。
在平等沟通过程中,园长第一要注重态度,正面指导;第二,注意就事论事,绝不侮辱教师;第三,学会表达“我”情绪,改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明确强调规定,既坚定又有效。
三、为“好教师”适当留白
“留白”就是留有余地,给予空间。
首先,鼓励老师们自我教育。有的园长常运用对教育小孩都毫无效果的方法管理教师。诸如,站在门口“恭候”迟到的老师,扣罚没有完成某项任务的人等。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呼吁“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园长应相信老师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优秀的管理驱除训斥,远离扣罚,通过体验、合作等形式引发老师的自我教育。比如,通过“双向选择”进行课务安排,以“同行测评”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手段,请活动准备不充分、效果又不佳的教师自我分析原因,经常组织“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夸夸我的同事”等体验活动,引发老师们全面思考自己工作中的得失,从而主动完善自己。
同时,留有空间是最好的管理。在某个领域有长足发展的老师总想能专注于此项研究,可管理者为了孩子的全面协调发展,却要求老师们做到“全能”;对班级管理很有研究的老师喜欢认真地记录孩子的表现,专注于班级的管理工作,可管理者却要求“每个人都做组织活动的能手”;在美术方面有专长,致力于美化环境的老师总也摆脱不了那一项又一项的文案工作……五个手指头伸出来尚有长短,可园长们却常常要求富有个性的、能力不一样的老师们完成同样的任务,导致教师的想法无处实施,专长无从发挥,迟早会心生埋怨,产生倦怠。
作为管理者应想方设法给教师一块“自留地”,让他们在这里休憩,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收获,在这里成长,而不再受到过多事务性工作的困扰,不再无谓地消耗过多的体力,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去,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领域教学中,园长应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在某个领域中大显身手,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文案工作中,园长可以给予教师自选的余地:对于撰写一定数量“观察记录”的老师,不要求其再写教育反思;写了研究报告的教师,可以不再交“观察记录”等。这样,让老师们选择自己的强项,达到自我实现。
很多人怀揣职业梦想走上教师岗位。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教师的职业梦想破灭了,并且进入了职场倦怠期。作为园长,应该通过“不断肯定,适当限制”来维持、复燃教师希望获得专业成长的愿望,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公平公正、平等沟通、适当留白等原则,促进教师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其成为“好教师”的愿望。
一、设法维持想做“好教师”的愿望
“成为好教师”的理想,如果受到忽略,就会渐渐远去。此时,教师如果再受到外来力量的打压,承受幼儿园内部的制度、培训以及外在的考核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工作积极性就容易受到挫伤。因此,园长应努力维持教师想做“好教师”的愿望。
(一)不断鼓励
不少老师努力将各项保教工作做到有条不紊,园长们不能认为这些只是例行工作,甚至用“做得好的方面就不说了”等话语刺激这些积极向上的老师。比如,不少幼儿园在教师述职时,明确要求:“那些大家都做了的就不要说了。”要知道,每天待在班上与孩子们为伴的老师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在鼓励教师津津乐道地陈述常规工作的同时,园长还要去发现,去欣赏,去赞美。久而久之,即便是能力一般的老师,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优秀的老师、全能的老师、主动的老师。
(二)给予机会
教师的成功就是完成一次次的挑战,并得到领导、同事和家长的认可。他们虽然日常的保教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但是依然需要展示才能的机会。比如,策划节日活动、主持孩子的表演、完成接待任务等,这些工作虽然大多是额外的,但往往会为常规的保育教育工作增添精彩,并给参与者增添自信。在一些幼儿园,这些机会往往给予个别长得漂亮的、能说会道的“园花”“台柱子”。事实上,对于园内每年举办的很多活动,几乎每位教师都能搞得有条不紊、有声有色。因此,笔者一直倡导园内再重大的活动都可以轮流做东,轮流主持,轮流展示。
二、不断为“好教师”呐喊加油
走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如果有人关注,走得慢了提醒一下,走得快了表扬一下,甚至不断地呐喊助威,那么行者的劲头一定十足。
(一)差异要求
对于骨干教师,园长可以建议他们撰写观察笔记、科研论文。如果教师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在事业上不断追求,那么园所管理者甚至可以邀请他们每天写教育日记。
而面对组织活动尚经验不足的职初教师,园领导只能要求他们设计并组织好活动,迅速提升对儿童的观察力及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完成每天的活动目标,每天认真进行反思。
上级给下属布置任务、提出要求时,必须“因人而异”,让教师常常体验到成功并有所提高,反之,超出能力范围的任务常常使人不得不放弃,甚至弄虚作假,糊弄了事。
在具体工作中,园长可以通过自愿报名、主动申请等形式,让有能力的、有精力的教师参加到一些个性化的工作中去,赋予其荣誉感和使命感。比如,在园内随堂听课中,园长可以对上级评选出的骨干老师给予“免检”,可以动员活动组织得好的老师在组内上研究课,启发善于总结的老师进入“写作兴趣组”,鼓励班级管理得好的老师在全园介绍经验,让某个领域做得出色的老师做领衔人等等。
(二)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应该是一所幼儿园正气抬头、士气旺盛的关键。比如,对于参加上一级比赛或展示的机会,如果园长总是“钦点”,那么几次之后,即使是再好的锻炼机会,也可能无人问津。这是因为,常被“钦点”的认为不用报名,机会自会从天而降,而一般的老师则认为“报了也没有用”。而如果园长遵循“自主申报,公正选拔”的原则,将每次机会都作为园内锻炼的时机,通过评一评、赛一赛,公正地选拔人选,那么,一方面无形中增加了老师们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会让老师们觉得“机会总是有的,但必须靠自己去争取”。老师们会无比珍惜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机会,发挥出最佳水平。
(三)平等沟通
园长不仅是教师在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更是指挥官;园长不仅是教师的上级,更是与教师相互尊重的朋友;园长不仅是教师的同事,更是教师的主心骨。园长只有加强积极有效的平等沟通,才能让教师享受管理,使老师享受教育,孩子享受成长。
在平等沟通过程中,园长第一要注重态度,正面指导;第二,注意就事论事,绝不侮辱教师;第三,学会表达“我”情绪,改善心境。唯有如此,才能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明确强调规定,既坚定又有效。
三、为“好教师”适当留白
“留白”就是留有余地,给予空间。
首先,鼓励老师们自我教育。有的园长常运用对教育小孩都毫无效果的方法管理教师。诸如,站在门口“恭候”迟到的老师,扣罚没有完成某项任务的人等。而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呼吁“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园长应相信老师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优秀的管理驱除训斥,远离扣罚,通过体验、合作等形式引发老师的自我教育。比如,通过“双向选择”进行课务安排,以“同行测评”为考核评价的主要手段,请活动准备不充分、效果又不佳的教师自我分析原因,经常组织“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夸夸我的同事”等体验活动,引发老师们全面思考自己工作中的得失,从而主动完善自己。
同时,留有空间是最好的管理。在某个领域有长足发展的老师总想能专注于此项研究,可管理者为了孩子的全面协调发展,却要求老师们做到“全能”;对班级管理很有研究的老师喜欢认真地记录孩子的表现,专注于班级的管理工作,可管理者却要求“每个人都做组织活动的能手”;在美术方面有专长,致力于美化环境的老师总也摆脱不了那一项又一项的文案工作……五个手指头伸出来尚有长短,可园长们却常常要求富有个性的、能力不一样的老师们完成同样的任务,导致教师的想法无处实施,专长无从发挥,迟早会心生埋怨,产生倦怠。
作为管理者应想方设法给教师一块“自留地”,让他们在这里休憩,在这里耕耘,在这里收获,在这里成长,而不再受到过多事务性工作的困扰,不再无谓地消耗过多的体力,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科研工作中去,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领域教学中,园长应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在某个领域中大显身手,从而实现自身价值。文案工作中,园长可以给予教师自选的余地:对于撰写一定数量“观察记录”的老师,不要求其再写教育反思;写了研究报告的教师,可以不再交“观察记录”等。这样,让老师们选择自己的强项,达到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