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vy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及三维重建在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13年6月—2017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9例面部深度烧伤后口周及颏部瘢痕增生患者,瘢痕面积为8 cm×7 cm~13 cm×8 cm。于患者额部置入1枚额定容积为400~500 mL圆柱形皮肤软组织扩张器,5~6个月后行口周及颏部瘢痕切除、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取出,应用携带双侧颞浅血管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瘢痕切除后继发创面,其中3例患者同时行小口畸形矫正术。术前行CTA及三维重建,获得供瓣区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三维图像,明确颞浅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毗邻定位、血管吻合情况,指导皮瓣的设计。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25 cm×9 cm~30 cm×8 cm。术后2~3周行皮瓣断蒂、蒂部复位修整术。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皮瓣修复术后10~12 d,应用半导体冰点激光对皮瓣部位行脱毛处理,每个月1次,共4~6次。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术后皮瓣均存活良好,无血运障碍,其中3例患者术后皮瓣稍臃肿,于术后3个月行皮瓣修薄术,术后皮瓣外观自然。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皮瓣色泽、质地、厚度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口周及颏部外形及张口功能明显改善,瘢痕未再复发。额颞部切口隐蔽,头部毛发生长正常,重建发际线自然。

结论

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修复口周及颏部瘢痕,术区外形、功能较佳,供区形态良好。CTA及三维重建能提供清晰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中颞浅动脉及其分支三维图像,为术前皮瓣设计提供可靠依据,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皮瓣成活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作为一项已广泛用于各类危重症患者的有创监测技术,可获得心排血量等参数,能可靠反映危重症患者的实际血流动力学。大面积烧伤后液体复苏至关重要,PiCCO监测因操作简单、参数全面准确等,现已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循环监测。本文简要介绍PiCCO监测技术,综述其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液体复苏监测及肺水肿诊断、鉴别中的应用及新的理论认识。
目的探讨载N-(4-羟基苯基)维甲酰胺(4HPR)及4HPR脂质体(4HPR-L)与4HPR脂质微泡(4HPR-LM)联合超声对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b)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采用水化超声法制备4HPR-L及4HPR-L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对4HPR-L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势、载药浓度、包封率、载药量进行考察。(2)取人瘢痕疙瘩Fb,采用随机数
天津市第四医院是以烧伤为特色的综合医院,其中烧伤整形科设有6个二级临床科室,床位110张。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笔者科室先后发展成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天津市烧伤急救中心,于1992年成立天津市烧伤研究所,并成为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科研方面,开展并完成了中西医结合防治烧伤后肠功能衰竭机制及疗效研究、纤维支气管镜早期诊断与局部治疗的应用、烧伤患者的能量代谢规律及辐照生物敷料的研制等,并获得重要成果
2017年6月,笔者单位收治1例右小腿反复破溃达4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入院后4 d,在右小腿肌肉深部取出2根竹签,设计右小腿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供瓣区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覆盖。术后7 d,皮瓣、皮片均成活。随访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本病例提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治疗首先需要找准创面的形成原因。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经历30多年发展,在前辈的指引和全科同志的努力拼搏下,已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区域性烧伤诊疗中心。总结科室成长历程中的经验得失,遵循和重视学科发展规律,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勤于创新是重中之重。未来学科发展的趋势:创面治疗仍是根本,烧伤应急救治体系应更趋完善,交叉学科、多学科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基础科研要有向实际转化的潜力。
目的分析住院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儿童烧伤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多个科室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的病历资料,统计患儿性别、年龄、居住地、缴费方式、烧伤总面积、严重程度、致伤原因、致伤时间和地点、院前处理方式和临床转归、住院时间。对数据进行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Bonferroni校正,并对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进行
由于瘢痕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迄今没有非常理想的手段预防和治疗烧伤后瘢痕。近年来,在压力治疗、外用硅凝胶、瘢痕内注射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自体脂肪移植、注射A型肉毒毒素、放射治疗等多种方法逐渐被用于治疗烧伤瘢痕。根据患者和瘢痕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综合地选用多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有必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瘢痕靶向治疗的可能性。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增生性瘢痕重塑期整合素β1、局部黏着斑激酶(FAK)及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表达与伤后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纳入2013年5月—2016年4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的34例住院烧伤患者34个增生性瘢痕,另取上述单位6例瘢痕切除植皮手术患者的供皮区正常皮肤,进行横断面、观察性研究。采用温哥华瘢痕
我从事烧伤医学工作60年,其中3年多在农村基层工作,包括参加巡回医疗队、抗洪救灾、野营拉练、开门办学等。这些经历不仅使我在缺医少药的艰苦条件下树医德、长医术,更使我能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求精、造福病患。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护理需求与护士认知之间的差异,以调整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取便利抽样法抽取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烧伤科2017年1—9月收治的400例烧伤住院患者,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该科室的38名护士,于患者出院当天或前一天出院宣教后,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比较患者在护理需求总体程度以及具体维度上与护士的认知差异,统计患者护理需求高于护士认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