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之父”张伯苓教子有道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开之父张伯苓,其四子张锡祜,生于1913年,他是张伯苓最钟爱的孩子。
  张伯苓虽然疼爱张锡祜,但是并不溺爱。张锡祜在南开中学就读期间,并没有因为是校长的儿子享受到丝毫优待。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违反纪律,教师告到张伯苓处,张伯苓狠狠地把张锡祜批评了一番,并且根据南开中学惯例,贴出校告广而告之。校告上说:“如果告示上所列人等,下次再犯,定会开除,以儆效尤。”张锡祜又气又恼,跑回家给母亲诉苦,说张伯苓一点儿也不给他留面子。母亲深知张伯苓的脾气,也知他是为了儿子好,只得好言抚慰一番。
  张锡祜趁机撒娇跟母亲要钱买球鞋,这本来是正当的要求,因为他是体育尖子,马上要参加学校的足球比赛。结果母亲没有答应他,说家里没有钱。张锡祜气愤地说:“谁说家里没有钱?爸爸钱多得很,就是不拿出来用。”刚好张伯苓回家来,听了张锡祜的抱怨,也很无奈,因为那些钱都是学校的公款,全部要入账的。而张伯苓作为校长,其薪水比一般的教授还低,长期拿着最初在严王塾馆做家庭教师时的100元薪水。学校董事会多次要给他增加薪水,都被张伯苓婉言谢绝了,因为他深知南开中学的办学经费来之不易。
  张锡祜听了母亲的解释,理解了父亲的苦衷。足球场上,张锡祜穿着一双布鞋左冲右突,最后把布鞋踢烂了,光着脚丫在球场上奔跑,观者无不动容。张伯苓亲自来到球场边当啦啦队,给张锡祜助威,与儿子分享踢球的快乐。
  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张伯苓并没有关起门来办教育,他秉承教育救国的理念,经常在修身课上向学生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要求学生要关心国家民族命运,并且非常支持进步学生的游行示威等诉求。一旦学生有事,他总是利用各种人脉资源,积极地营救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锡祜深受张伯苓言传身教的影响,时刻准备为国效力。
  1931年,“9·18”事变后,东北沦陷,可是日本仍然步步紧逼,要将中国吞并。国势危殆,张锡祜在张伯苓的支持下,毅然弃学离家,投军报国,考入中央航校,后驻防江西。作为一个名流的后代,张锡祜与众不同,矢志报国,成为抗日英雄。
  抗战全面爆发后,张伯苓取得蒋介石支持,在重庆购地兴建了南渝中学,准备再造一个南开。张伯苓处理校务之余,总喜欢看着天上的飞机出神。有学生不解,问其何故。他自豪地说:“我的儿子张锡祜,是一名空军战士,也许他正驾驶着飞机在天上训练,或者去前线打击日本鬼子呢。”
  1937年8月14日,日军登陆,淞沪战起,张锡祜奉命由江西吉安飞赴南京对日作战,当时气象测报不良,他又急于炸敌,冒险飞行,终因天气恶劣,在中途临川失事殉国,时年26岁。张伯苓收到了锡祜飞机失事为国捐躯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对陪伴左右的张锡祚说:“我早就把他许给国家了,遗憾的是他还没有给国家立功呢。”
  张锡祜的报国壮举和张伯苓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希望这个故事能给当代的父母以启示。
其他文献
爱是一个家庭中重要的元素,父母的爱可以给孩子力量,对于一个身体有病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更是孩子能够活下去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铭心(化名)是一名13岁的男孩,在新疆某建设兵团读初中一年级。孩子的妈妈通过博客找到了我的联系方式,咨询是通过长途电话的方式进行的。  当我接通这位妈妈电话的时候,从另一端传来的是焦虑和急迫的话语:“刘老师您帮帮我吧,您一定要帮帮我和孩子。”  “不要着急,慢慢地说一下是
期刊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夫妻同心、家庭和睦。才能为孩子提供理想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家长的向往,更是孩子的幸运。共同爱抚,让孩子感受幸福和快乐请看我女儿11岁时写下
一、中国封建时期花卉图案的发展与传承(一)战国时期花卉图案的发展历程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长沙发掘报告》中有关于战国丝麻织品的详细记载,其中的细麻布片,经纺织部
在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的大环境下,国家逐渐推出了许多用来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政策,与之相应的,对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愈发提高。因此教师要结合着当地教学环境,提升学生自主
问:如何防治水稻稻直鬃蓟马?答: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防治:(1)农业防治。早稻秧出苗前及时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2)施足基肥和叶面肥,促秧苗早返青、早分蘖,
期刊
本论文以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背景,结合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特点,分别从音乐表演专业"学、演"模式一体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解读、教学课程体系、艺术实践和课外培养
《社区工作实务》》已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撰者由从事社会工作教学研究、社区行政管理等专家组成,拥有丰富的社区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管理经验。书的内容丰富,具体包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前身是远距离教育研究室、远距离教育研究所,挂靠科研处。2001年9月学校改远距离教育研究室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所。历任所长黄宜梁、江年
直觉和灵感作为创造性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又是可区别的。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284页,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但是,在教科书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