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午节假期监管层送出利好大礼包,节后首日A股跳空高开,但很快又陷入大小票分化的旧有格局。显然,小票估值高,必然带来较高的减持冲动,新规无非是把减持的时间拖长,如果上市公司质量没有提升,或者估值没有降到让“大小非”认为低估的状态,减持依然会出现。
如果把股市看成一个蓄水池的话,减持相当于一个出水口,减持新规把这个出水口变小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股市这个蓄水池也会因为交易成本“蒸发”掉一部分水位。因此,如果没有在入水口增加活水,股市的水位并不会因为缩小出水口而显著上升。更何况,新股IPO这个“出水口”还在。
什么是股市的入水口?就是增量资金。这个增量资金,要么来自新增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要么来自上市公司层面。从新增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市场弱势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到大规模的散户“韭菜”入市,近期反而有一系列清理金融杠杆的动作,让不少杠杆资金、违规资金撤离股市,近期持续不断的“闪崩”现象就是这些资金撤离的痕迹。要有“主动性”的增量资金,还要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股东增持对股价形成利好。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5月27日,2017年共有116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权,增持次数达到304次,合计增持股数为21.91亿股。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但相比2016年同期463次增持、27.97亿股的增持量,还是少了不少。而如果和减持数对比,今年1~5月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东(包括持股5%以上股东、董监高及其亲属)净减持金额合计达到了572.88亿元,而净增持则为559.86亿元,出水口依旧大于入水口。如果把时间拉长,这一差距则更加巨大:统计显示,近七年来A股市场减持金额累计接近7000亿元,累计增持金额仅略超2000亿元,减持金额为增持3倍多。
股市的另一个“入水口”则来自上市公司的层面。一是分红,直接降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二是回购,相当于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直接注入股市。
不管是增持还是回购,本质上都是股市这个蓄水池的“入水口”。理论上说,如果有大量上市公司密集公告增持或回购,表明公司股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估,但今年的情况显然复杂许多。不少上市公司的增持或回购,和股权质押跌破预警线需要出手维护股价有关。但如果增持或回购的股票不多,则会沦为单纯的作秀,很容易被市场看破。如新黄浦(600638),股价在5月24日、5月25日连续两天“闪崩”跌停,控股股东被迫连续两天增持,但数量仅有区区40.05万股,不到其总股本5.61亿股的零头。类似“花拳绣腿”式的增持,对于股价的止跌企稳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在减持新规延缓“大小非”套现的同时,投资者要找到真正的牛股,还必须找到拿出大量“真金白银”进行增持或回购的上市公司。某种程度上,增持或回购的比例越高、数额越大,才能表明上市公司的“真爱”。要做到有“真爱”,不仅股价要足够低估到令人垂涎,更需要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本身有充沛的现金流。通俗地说,就是要“多情且多金”,才能表明是“真爱”。
相比大股东增持,笔者更看好上市公司的回购。回购股份直接注销,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上市公司确实有较多的现金和较好的投资价值。在成熟市场,回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引领市场走牛的动力。过去十年来,手握大量现金的美国公司热衷于通过回购来提高每股收益,并提升其股票吸引力,成为美股维持慢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A股市场,真正大手笔回购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但一旦出现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比如中联重科(000157),虽然2016年度出现亏损,但一季度已经扭亏为盈,账面上坐拥上百亿现金,公司认为行业有望见底企稳,因此推出10亿元的A股回购计划。5月24日到5月31日,中联重科四度出手回购A股,耗资超过1.3亿元。
又比如富安娜(002327),此前公司公告称,截至2016年1月13日,公司实际回购股份数量共计26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06%,最高成交价为12.3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9.68元/股,回购资金总额为3亿元。不仅回购金额可观,且现价显著低于回购价。
另外,宝钢股份、鲁泰A、海思科、国元证券等公司在近年来也曾经多次大手笔回购,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底线的维护。投资者不妨多关注此类“真爱”股,在公司业绩稳定或向好的前提下,將回购的价位作为价值投资的重要标准之一,逢低分批布局,其中或许会有牛股产生。
如果把股市看成一个蓄水池的话,减持相当于一个出水口,减持新规把这个出水口变小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交易成本的存在,股市这个蓄水池也会因为交易成本“蒸发”掉一部分水位。因此,如果没有在入水口增加活水,股市的水位并不会因为缩小出水口而显著上升。更何况,新股IPO这个“出水口”还在。
什么是股市的入水口?就是增量资金。这个增量资金,要么来自新增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要么来自上市公司层面。从新增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在市场弱势的情况下难以吸引到大规模的散户“韭菜”入市,近期反而有一系列清理金融杠杆的动作,让不少杠杆资金、违规资金撤离股市,近期持续不断的“闪崩”现象就是这些资金撤离的痕迹。要有“主动性”的增量资金,还要看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股东增持对股价形成利好。根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5月27日,2017年共有116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权,增持次数达到304次,合计增持股数为21.91亿股。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但相比2016年同期463次增持、27.97亿股的增持量,还是少了不少。而如果和减持数对比,今年1~5月上市公司遭到重要股东(包括持股5%以上股东、董监高及其亲属)净减持金额合计达到了572.88亿元,而净增持则为559.86亿元,出水口依旧大于入水口。如果把时间拉长,这一差距则更加巨大:统计显示,近七年来A股市场减持金额累计接近7000亿元,累计增持金额仅略超2000亿元,减持金额为增持3倍多。
股市的另一个“入水口”则来自上市公司的层面。一是分红,直接降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二是回购,相当于上市公司用自有资金直接注入股市。
不管是增持还是回购,本质上都是股市这个蓄水池的“入水口”。理论上说,如果有大量上市公司密集公告增持或回购,表明公司股价出现一定程度的低估,但今年的情况显然复杂许多。不少上市公司的增持或回购,和股权质押跌破预警线需要出手维护股价有关。但如果增持或回购的股票不多,则会沦为单纯的作秀,很容易被市场看破。如新黄浦(600638),股价在5月24日、5月25日连续两天“闪崩”跌停,控股股东被迫连续两天增持,但数量仅有区区40.05万股,不到其总股本5.61亿股的零头。类似“花拳绣腿”式的增持,对于股价的止跌企稳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在减持新规延缓“大小非”套现的同时,投资者要找到真正的牛股,还必须找到拿出大量“真金白银”进行增持或回购的上市公司。某种程度上,增持或回购的比例越高、数额越大,才能表明上市公司的“真爱”。要做到有“真爱”,不仅股价要足够低估到令人垂涎,更需要上市公司或大股东本身有充沛的现金流。通俗地说,就是要“多情且多金”,才能表明是“真爱”。
相比大股东增持,笔者更看好上市公司的回购。回购股份直接注销,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上市公司确实有较多的现金和较好的投资价值。在成熟市场,回购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引领市场走牛的动力。过去十年来,手握大量现金的美国公司热衷于通过回购来提高每股收益,并提升其股票吸引力,成为美股维持慢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A股市场,真正大手笔回购的上市公司并不多,但一旦出现则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比如中联重科(000157),虽然2016年度出现亏损,但一季度已经扭亏为盈,账面上坐拥上百亿现金,公司认为行业有望见底企稳,因此推出10亿元的A股回购计划。5月24日到5月31日,中联重科四度出手回购A股,耗资超过1.3亿元。
又比如富安娜(002327),此前公司公告称,截至2016年1月13日,公司实际回购股份数量共计263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3.06%,最高成交价为12.30元/股,最低成交价为9.68元/股,回购资金总额为3亿元。不仅回购金额可观,且现价显著低于回购价。
另外,宝钢股份、鲁泰A、海思科、国元证券等公司在近年来也曾经多次大手笔回购,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上市公司对自身价值底线的维护。投资者不妨多关注此类“真爱”股,在公司业绩稳定或向好的前提下,將回购的价位作为价值投资的重要标准之一,逢低分批布局,其中或许会有牛股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