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美国人到安徽黄村,买下荫余堂,拆下一砖一瓦,原封不动搬到美国。
拆除进行了四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1998年2月,装满19个国际集装箱的部件被运到马萨诸塞州的仓库;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按照原貌复原了荫余堂。
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加入到迪美博物馆已收藏的23栋历史建筑的行列,正式向公众开放,据说第一天排队参观的人数就上万。
荫余堂目前所在的迪美博物馆,是美国一座顶级的博物馆。该馆收藏有大量东亚艺术精品,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收藏,其中最令该馆引以为傲的,就是荫余堂。
荫余堂被拆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第36代后人黄秋华曾受邀赴美,他参观荫余堂后说:“当时就觉得我们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荫余堂是建于清朝嘉靖年间(1800年到1825年)的民宅。它的老主人在康熙年间就在武汉和上海做生意,后回乡修建了荫余堂,其名称包含了荫求祖荫、余祈富余的期望。
据公开资料,古之徽州因耕地有限,居民大多外出从商。徽商致富还乡,在家乡兴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二是四水归堂的天井;三是建筑内部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荫余堂占地400多平方米,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家具、家谱、祖先画像、老月份牌、老式雕花大床、发簪、祖先信件甚至暖瓶、脸盆、算盘、麻将、墨斗、烛台、账本印章、毛主席像……
一篇回忆文章中称,1996年南希重访黄村时,黄家人因荫余堂年久失修正投票要卖掉荫余堂。南希这样讲述:这一次,里面有人,门也开着,于是她走了进去。黄家人告诉她,他们刚刚决定把它卖掉,“你想不想要?”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1.25亿美元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蔭余堂卖给美国后,黄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叫中美徽文化研究院的组织投入200多万元对黄村大进士第、中宪第进行全面维修,“还花很钱修公路、广场等。荫余堂到美国后,黄村出名了,那几年好多外国学者和学生到黄村来。”如今,在黄村的进士第中,挂着多张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生到黄村旅游和体验生活的照片,外国学生和村民一起放牛、做饭等,这被黄村看成是“国际化”的起点。
荫余堂作为美国迪美博物馆内的“明星”,“待遇”自然不薄。博物馆专为荫余堂设计了一个交互式网站,供游客和网民在线观看荫余堂的相关背景知识。网站以颇具中国特色的橙红色为底色,左边“蔭餘堂”三个繁体汉字赫然在目,旁边还“盖有”印章,右边则是荫余堂的正门外观照片,下面配以英文介绍。除荫余堂的历史、建筑布局、内部装饰等介绍外,网站内还贴出不少照片展示荫余堂的风貌和特色。
荫余堂先后共经历过四次标注,第一次是在该房屋建筑时中国工匠所创,第二次则是在1997年的拆除过程中。1998年2月,当它抵达美国后,美方又使用线和纸对其进行了标注。中国标签被翻译成英文,每个部件都被录入数据库。当在马萨诸塞州卸货时,南希对其进行了清点和分类。2000年6月,专做保护工作的建筑师为其创造了永久性的标签。
在迪美博物馆看来,荫余堂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和许多中国的历史性古建筑不同。荫余堂不属于任何名人,因此它可以让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其拆除和重建的过程,也为美国人提供了学习中国房屋传统建筑的独特机会。
为保持荫余堂及其历史的完整性,博物馆付出了很多心血。由来自中美两国的建筑保护专家、传统工匠、艺术家及学者组成了一支团队,共同为荫余堂的最终展出而工作。他们严格遵守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尽可能多地将原始物件保留。随后,在经历了复杂的工序之后,荫余堂最终于2003年6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来源:古建通鉴)
拆除进行了四个月,拆下来的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 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拆了下来。
1998年2月,装满19个国际集装箱的部件被运到马萨诸塞州的仓库;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按照原貌复原了荫余堂。
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加入到迪美博物馆已收藏的23栋历史建筑的行列,正式向公众开放,据说第一天排队参观的人数就上万。
荫余堂目前所在的迪美博物馆,是美国一座顶级的博物馆。该馆收藏有大量东亚艺术精品,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收藏,其中最令该馆引以为傲的,就是荫余堂。
荫余堂被拆前的1997年盛夏,荫余堂第35代传人向祖屋作了最后一次告别。第36代后人黄秋华曾受邀赴美,他参观荫余堂后说:“当时就觉得我们已经穿越时空了,因为我们的房子在我的记忆当中已经被拆掉了,这时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觉得非常激动。”
荫余堂是建于清朝嘉靖年间(1800年到1825年)的民宅。它的老主人在康熙年间就在武汉和上海做生意,后回乡修建了荫余堂,其名称包含了荫求祖荫、余祈富余的期望。
据公开资料,古之徽州因耕地有限,居民大多外出从商。徽商致富还乡,在家乡兴建住宅,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一是外围东西两面有高过屋脊的马头墙;二是四水归堂的天井;三是建筑内部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
荫余堂占地400多平方米,内有16间卧室、中堂、贮藏室、天井、鱼池、马头墙,先后居住过8代黄家子孙,家具、家谱、祖先画像、老月份牌、老式雕花大床、发簪、祖先信件甚至暖瓶、脸盆、算盘、麻将、墨斗、烛台、账本印章、毛主席像……
一篇回忆文章中称,1996年南希重访黄村时,黄家人因荫余堂年久失修正投票要卖掉荫余堂。南希这样讲述:这一次,里面有人,门也开着,于是她走了进去。黄家人告诉她,他们刚刚决定把它卖掉,“你想不想要?”
在南希的推动下,荫余堂的美国展出计划得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Fidelity及其基金会的1.25亿美元的支持,并作为中美文化交流计划的一个项目。
蔭余堂卖给美国后,黄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叫中美徽文化研究院的组织投入200多万元对黄村大进士第、中宪第进行全面维修,“还花很钱修公路、广场等。荫余堂到美国后,黄村出名了,那几年好多外国学者和学生到黄村来。”如今,在黄村的进士第中,挂着多张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学生到黄村旅游和体验生活的照片,外国学生和村民一起放牛、做饭等,这被黄村看成是“国际化”的起点。
荫余堂作为美国迪美博物馆内的“明星”,“待遇”自然不薄。博物馆专为荫余堂设计了一个交互式网站,供游客和网民在线观看荫余堂的相关背景知识。网站以颇具中国特色的橙红色为底色,左边“蔭餘堂”三个繁体汉字赫然在目,旁边还“盖有”印章,右边则是荫余堂的正门外观照片,下面配以英文介绍。除荫余堂的历史、建筑布局、内部装饰等介绍外,网站内还贴出不少照片展示荫余堂的风貌和特色。
荫余堂先后共经历过四次标注,第一次是在该房屋建筑时中国工匠所创,第二次则是在1997年的拆除过程中。1998年2月,当它抵达美国后,美方又使用线和纸对其进行了标注。中国标签被翻译成英文,每个部件都被录入数据库。当在马萨诸塞州卸货时,南希对其进行了清点和分类。2000年6月,专做保护工作的建筑师为其创造了永久性的标签。
在迪美博物馆看来,荫余堂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和许多中国的历史性古建筑不同。荫余堂不属于任何名人,因此它可以让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其拆除和重建的过程,也为美国人提供了学习中国房屋传统建筑的独特机会。
为保持荫余堂及其历史的完整性,博物馆付出了很多心血。由来自中美两国的建筑保护专家、传统工匠、艺术家及学者组成了一支团队,共同为荫余堂的最终展出而工作。他们严格遵守建筑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尽可能多地将原始物件保留。随后,在经历了复杂的工序之后,荫余堂最终于2003年6月正式向公众开放。
(来源:古建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