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共融论”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鲜明特征。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黏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四川会更加和谐,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纵观四川几千年的历史,“融合”是最为显著、最为独特的文化特征。这种融合是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混合,是建立在“合和”哲学基础之上,集东西方智慧而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特别是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具有很强包容性和多元性。从远古到当代,四川和四川人都将“融合”文化基因深深植入血脉之中,始终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的内心和谐的重要特征,在全省、在全国、在全球,推动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兴、多地移民共建共享、多国人民共存共荣的“合和”之大格局。
  从全省范围看,四川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共兴
  自古以来,四川就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在有56个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藏、彝、羌、苗、回、蒙古、傈僳等14个民族。四川民族地区面积辽阔,达30.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14%,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四川的民族地区从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少数民族群众翻身当家作主,民族自治权得到充分保障,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块土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空前解放,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据统计,四川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869.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2元增加到2014年的7742元。纵向比较,四川广大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显著。
  然而,四川民族地区大多处在高山、高原、峡谷地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地理环境极其复杂,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横向比较,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欠账多、民生问题突出,改变整体贫穷落后状态任务艰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实施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彝区“三房”改造、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和彝家新寨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这些民生工程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转变。
  经济发展,解决的是人类的共生问题;文化多元,解决的是人类的共兴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承认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尊重其民族宗教信仰及风俗,方能促进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兴。多元文化共生共兴既是我国“一体多元”文化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有少数民族户籍人口490.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1%,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六位。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动四川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四川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2014年,凉山州的博葩(万物起源口头文学)、傈僳族高腔、阿依阿芝(彝族女性叙事歌)等19个项目,阿坝州的藏族唐卡、羌族夬儒节、羌族释比戏等14个项目,甘孜州的安巴节、岚安锅庄、木雅藏戏等6个项目,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的世居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彝族文化、羌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相融互渗、互补共生、交相辉映;各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格局,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生态共存、文化共兴始终是主流,多民族聚居产生了“1+1大于2”的非线性效应。
  从全国范围看,四川是人口双向流动站,多地移民共建共享
  据学者研究考证,四川历史上有四次大的移民潮,每一次大移民之后,四川的经济文化便迎来又一次兴旺。
  第一次大移民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灭蜀国后的大移民。这次大移民将中原文化注入巴蜀文化,开启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二次大移民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蜀国后的大移民。刘备入蜀将大批江南和中原的军人、文人、工匠和百姓带入蜀地,同时也将江南和中原的文化、技艺、生活习性带到了蜀地,开启了巴蜀文化与江南文化、中原文化的大融合。
  第三次大移民是始于清朝初年并历经一个世纪的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大移民。在清政府奖励移民、实行免赋政策的刺激下,大批两湖两广人、福建人、江西人等十多个省份的民众,举家迁往四川。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的统计,“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广占25%,河南和山东占5%,陕西占10%,云南和贵州占15%,江西占15%,安徽占5%,江苏和浙江占10%,广东和广西占10%,福建、山西和甘肃占5%。湖广填四川使四川人丁再度兴旺,生产得以恢复,与此同时,移民还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开启了来自10多个省份的1000万居民的大融合。
  第四次大移民是抗战时期的人口迁移、解放后的大军南下以及建国后持续数十年的人口迁移。在抗战时期,北方27所大学迁来成都,成都一时名人荟萃成为大后方的文化中心;1944年从华东、华中迁到四川的工业企业达到1万多家,同时入川的还有数十万人口大军;新中国成立后,几十万大军云集于西南,大批晋、豫、秦、鲁、苏的干部来到四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三线建设大批工厂内迁,上千家工厂和科研机构迁到四川。这个历史时期移居到四川的人口,大部分留在了四川,成为了新四川人,开启了新时期多省居民的大融合。   四川两千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的迁移史,更是一部移民的融合史。不同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带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碰撞,在四川的土地上推动各地风俗文化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移民文化。移民文化由多种文化相互冲击、兼收并蓄而成,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坐落在成都的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庙,透着“君臣一体”的和谐;遍及城乡各种档次的茶馆和农家乐,是四川休闲文化的重要载体,透着“不分贫富”的包容。今天的成都成为最为多元化和最具包容性的省会之一,正是世世代代移民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移民文化具有较少包袱、较少框框的特征,敢于进行新的探索和试验,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今天的四川人特别是川籍外出务工人员辐射全国各地,也正是继承了祖先敢闯天下的基因。据统计,四川每年有大约2500万人外出务工,流出省外的人口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最多为广东,占36.88%,其次为浙江,占12.66%。近年来,四川的外出务工人员呈现出年龄构成上以青壮年为主、职业构成上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特点,四川各级党委、政府注重新生代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品牌化打造,形成了全国著名的“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导向之下,四川的“民工潮”正蓬蓬勃勃地转为“创业潮”。2000多万川籍外出务工人员在用汗水实现着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丰富的智慧,给城市生活带来了无限活力。
  由于社会转型,新生代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追求已发生改变。在城市扎根,结婚生子立业。“我们这一代不能融入城市,下一代一定要融进去”是越来越多的川籍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声。帮助他们维护融入城市进程中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特别是社保、医保转移、子女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通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四川是中外交流黏合剂,多国人民共存共荣
  长期以来,古代巴蜀地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闭塞之地,但随着世界“第九大奇迹”三星堆遗址的考古挖掘,终于改变了这一传统认识。据专家介绍,三星堆遗址里出土的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与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遗址中出土的5000多枚海贝,经鉴定为来自印度洋的古代货币;遗址中出土的60多根象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随着这些珍宝的出土,人们坚信,从古代三星堆文明时期开始,古代巴蜀地区就成为了全球经济文化中心。
  成都早在汉代之前就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性都市,她既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地理源头,也是北方丝绸之路的产品源头。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也称蜀身毒道,指的是我国古代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德宏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重要交通线。经专家考证,自先秦以来,中国西南地区与缅甸、印度等异域殊方的商贸经由此道互通有无,巴蜀文化、滇文化、古印度文化、古西亚文化等藉兹互通款曲。成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充当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商品贸易、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成为南方丝绸之路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反复吟唱的主题。
  从古到今四川人遍及世界,被称为“天下的盐”,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目前有史料记载的“四川海外移民第一人”是蜀王子泮。据《交州外域记》载,蜀王子泮“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安阳王”。说的是在远古时代,安阳王兵讨雒王,从蜀地南迁至今日越南,蜀王子泮在越南民间长期享有崇高威望。近代以来,国人纷纷到日本、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四川的留法学生人数最多,赵世炎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都是四川籍学生,他们为新中国的缔造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四川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书写了浓重的一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批四川人通过知识移民、劳工移民、经济移民走向世界各地,如四川开江发明电子纸的首席科学家周国富、四川巴中的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走进华尔街的成都妹子裔锦声等,都是典型代表。作为四川走向世界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他们凭借勤劳、善良、聪明的优秀品质,与世界人民和谐共处,为四川走向世界搭建起了重要桥梁。
  要走得出去,还要引得进来。近年来,四川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法制环境,在成都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吸引了众多外企和外籍人士来川投资。据最新统计,目前四川已经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28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除了民族地区,全省次级城市已实现境外世界500强全覆盖。随着众多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四川,将有更多的外国人选择在四川工作、创业和置业。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代表的跨国企业,从聚集成都,到辐射周边次级城市,展示了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大四川。
  外国领事机构和国际航线的数量,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成都已经成为西南地区设立外国领事馆最多、开通国际航线最多的城市。目前,已经有美国、韩国、泰国、法国、斯里兰卡、澳大利亚、以色列、巴基斯坦等14个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2015年9月4日,四川航空开通成都飞迪拜的国际航线,由此成都开通的国际及地区航线达到84条。此外,成都还是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动下,通过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开放包容的四川将迎来更多的历史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下,中国西部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过去,四川曾是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载体;今天,四川在“一带一路”的世界经济走廊中,将被赋予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其他文献
5月2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贵阳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以下简称“2017电商峰会”)在贵阳生态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政界、企业界、学术界、新闻媒体等领域的一千多位来宾共同参加了这场盛会,与会嘉宾围绕“聚合创新要素,赋能实体经济”的峰会主题,分享独家观点,深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深化电商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电商提质等话题。  创
期刊
亲近他留山,并从亲近中来了解他留山和他留人,是我多年的夙愿。终于有一天,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走进了他留山,走近了他留人。我用直率之性与坦诚之心拥抱了他留山给予我的温暖与温情。我坚守着初衷,将心中的每一次感动以及每一丝感悟袅出,使之固定于雪白的纸上,成为动听的抒情诗行,并变成铅字,感染或是影响我的家人、亲戚、朋友以及身边的人群,让大家前往他留山去感受神秘的他留文化,挪出一些时间,哪怕是一天也可,人到心
期刊
题目:走出华山看华山  简介: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华阴县,其山势险峻奇绝雄冠五岳之首,也被视为中华之根。站在十公里外的山峰上远观华山全貌,犹如一个钟形的巨大岩体矗立在群峰之上,往日危峰兀立惊心动魄的华山五峰此刻变得微弱渺小,让你在宏大与微小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相机型号:NIKON D600  光圈:F11  曝光:1/400  ISO:100  作者姓名:九岳  作者簡介:户外活动爱好者
期刊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在古代的时候,由于远离中原,常年战事不断,或是外族入侵,或是发生地方武装叛乱,朝廷派军征讨总不能绝患,为了有效地巩固边防,自宋元之后,朝廷就实行充军和派军边屯,特别是到了明朝,边屯军民之众更是前所未有,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屯文化。  永胜地处云南西北部,素有“滇西北粮仓”“鱼米之乡”之誉,自然便成了军屯的重要之地。据《大理古侠书钞》记载:洪武十五年,云南初定,云南土著居
期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农业实现战略转型发辰的重大部署和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选择由农业发展资源条件、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市场需求共同决定农业发展资源条件是贵州立足“小、精、特”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现状是贵州立足“小、精、特”农业发展的现实,农业市场需求是贵州立足“小、精、特”农业发展的导向。为推进“小、精、特”农业发展,贵州要积极培育新型农
期刊
题目:圣峰哈达  简介:早上,我们从聂拉木出发,前往吉隆鎮。经过聂拉木通拉山口,出现喜马拉雅山峰群,一座连着一座。山上有云,山谷有云,云上有山,白云就像给高山献上了哈达,非常神奇。  相机型号:NIKON D610  光圈:F10  曝光:1/250  ISO:200  作者姓名:朱诗义  作者简介:摄影爱好者。2016年,摄影作品《白头翁采花》参加陕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国梦”摄影大赛,获二等奖
期刊
我1955年生于重庆,16岁初中毕业便迫不及待地插队落户到丰都,心想早去早回,第二年转插到湖南资兴县,投奔我在那里劳动改造的右派母亲,19岁招工进入鲤鱼江磷肥厂拉板车,23岁参加1978年高考,高分落榜,24岁再战,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27岁大学三年级时考取南开大学研究生。寥寥数语就是我三分之一人生,太可怕了!全景式的长镜头之后让我聚焦这期间发生的几件“大事”。  当时我在工厂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
期刊
嘉绒藏区文化源远流长,从丹巴中路石棺墓葬的发掘及对石棺墓葬殉葬品的鉴定中可以知道,丹巴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从丹巴许多古老的传说中也可以对丹巴的历史进行追溯,如墨尔多修行传、乾隆王打金川等故事。而今许多民歌经过挖掘整理后,从歌词里更能体现出丹巴悠久的历史,观察到丹巴先民们生活的轨迹。  早在清末民初,在嘉绒地区的丹巴县小金谷中流传一首民间山歌“十送小郎哥”,这首歌—般在劳动之余或欢聚时即
期刊
这里“取水为酒”,映衬着春秋战国的鼓角铮鸣;这里“一水趋湘急,孤城入楚深”,是东汉置县之城;这里就是九山一水孕育出的丰子恺笔下“碧水青山,错认杭州”的山水洲城——湖南醴陵。醴陵地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核心建设区,1985年撤县设市,现辖19个镇、4个街道、1个新区、1个示范区,总面积 21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6万,因盛产陶瓷、花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被誉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花炮之都
期刊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是以褒谷口为中心,石门水库为依托,汇聚栈道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古摩崖石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览胜地。其中的“褒斜道、石门及摩崖石刻”,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内林木苍翠、奇峰峥嵘,既有雄伟壮观的坝堤和烟波浩渺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  在这里,你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206年起步,从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