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剜明月染春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t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窑是以烧制白釉器物为主的窑场,古代文献中关于定窑特殊产品的记载有“紫定”、“黑定”和所谓“定州红瓷器”。其实这些大体都是铁呈色的所谓黑釉系产品,只不过由于配方、烧成温度和烧成曲线的不同而呈色不同而已。至于绿釉的定窑瓷器,古代文献并无记载。表明在古代人的眼里,并不将绿釉器物视为定窑产品。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对古代窑址开展实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人们才认识到定窑也生产绿釉瓷器。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定窑》一书中首先提到了1957年在调查定窑遗址时发现了绿釉瓷片,其中有瓶的残片,并且指出:“胎质洁白,与白定白胎相同”。此后在许多关于定窑的著述中都提到了定窑的绿釉瓷器,并简称为“绿定”。
  事实上,定窑生产绿釉瓷器应该不是什么特别的现象,因为从唐代开始,主要是从中、晚唐时期开始,随着白釉瓷器生产技术的成熟,北方地区的许多瓷窑开始生产绿釉瓷器,直至明清相延不绝。考察北方地区生产的绿釉瓷器,我们大体可以从烧成工艺上将其分为三类。
  第一类,先在高温下烧制素胎坯件,出窑后再施添加了铅等助融物质的低温彩釉,入窑进行低温彩烧,大体在700℃至900℃的温度下烧成。这类器物有单色的黄釉、绿釉器物,也包括黄绿两色或三色的器物,常常被称为三彩器或琉璃器。此类器物包括有瓷胎和陶胎两种,因此人们或称其为三彩瓷器,或称为三彩釉陶,其实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如果除去唐代的俑类器物,仅从器皿类器物看,用这种方式烧制的低温釉器物在中唐时期就已相当成熟了。从考古发现的材料看,这种器物的烧成中心区域早期主要在河南,北宋末到金代逐渐转移到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元代以后又以山西地区为中心。这种制作方法一直到明清仍然使用,是北方地区生产彩釉瓷器的主流方法。在河北定州发掘的两座北宋早期的塔基中,出土了几件单色低温釉瓷器,包括绿釉净瓶(图13)、黄釉盖罐和鹦鹉形壶等。学界现在对这几件器物还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辽窑的产品,也有人将其视为定窑产品,较新的观点认为其应是河南中部窑场的产品。根据低温釉器物生产的总体情况,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可信。这种低温釉器物的特点是,为了在二次烧成时易于施釉和挂釉牢固,在素烧阶段窑温往往要低于正常的烧瓷温度。因此,素烧坯件不够坚硬,吸水率较高,二次烧成时吸收釉汁,使器物的呈色常常不太均匀。又因为这些低温彩釉的透明性较高,难以遮盖住较深的胎色,因此大部分器物色彩显得比较深重和晦暗,常常呈深绿色或墨绿色。为此,北宋以后许多窑场开始在素烧阶段加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以改善成品的釉色,有时也在胎面上加划花、刻花等装饰。目前由于定窑的窑址资料相对匮乏,我们还难以断定定窑是否曾采用这种方式烧制彩釉瓷器。
  
  
  第二类,在已烧成的白釉器物上加施低温彩釉,再入窑低温烧制而成。这种方法烧制的器物主要是绿色单色釉器物,另有少量黄釉器物,极少有多彩的。由于其是在白釉瓷器上加施彩釉,因此可以明确地称为低温釉瓷器。这类瓷器大体产生于北宋后期,最早在磁州窑创制,以后在定窑和其他窑口也有生产,较流行的时期是金代。这类彩釉瓷器有两个特点:一、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可能已经有了各种装饰,如划花、刻花、剔花、印花和黑彩绘画等,因而烧成的颜色釉器物也有相应的装饰。如绿釉划花、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绿釉黑花等等,不一而足,举凡白釉器物上有的装饰都可以成为绿釉或黄釉器物的装饰。二、由于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有光洁的釉面和洁白的釉色,因此烧成低温绿釉器物以后,彩釉常常比较淡薄。又因为底色的洁白,映衬得绿釉的色彩浅淡、明丽,常常呈翠绿色,十分美观。当然,我们在磁州窑发掘时发现许多准备施绿釉的白釉瓷器在第一次烧成时有意将温度调低,使第一次烧成的白釉瓷器生烧,目的是为了使彩釉易于附着,否则在彩烧时很容易出现滚釉、剥釉等现象。白釉器物烧成的温度决定了绿釉器物色彩的深浅。这类彩釉瓷以磁州窑生产的最多,也最有特点,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一件绿釉黑剔花牡丹纹长颈瓶就是很好的例证(图14)。河南地区的窑场也有生产,但所见例证不多。定窑大约是在磁州窑的影响下,从北宋后期也有生产,最好的例子是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金代前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绿釉划花如意头形瓷枕。此墓出土了成批的定窑白瓷器,这件枕从胎质看亦属定窑,但造型和纹饰都与磁州窑十分相似(图15)。
  
  
  第三类,在器物上先施一层白釉作为地釉,在白釉上加施一层较薄的含有氧化铜的绿色彩釉,在氧化气氛中高温一次烧成。这类绿釉器物过去一向不太被人们认识,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北方地区的许多窑场都发现了晚唐到北宋时期的所谓“白釉绿彩”器物。其制作方法与上述的工艺流程是一致的,只是大部分器物上的绿彩仅仅作为纹饰在局部地区小面积使用。如发掘磁州窑遗址中,从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白釉绿彩香炉(图16)和瓶、罐(图17)等器物,仅在沿面和器腹装饰一些绿色的彩斑。但在陕西铜川耀州窑早期的地层中和湖南长沙窑都发现较多的白釉绿彩瓷器,而且有些器物装饰的绿彩斑面积很大,覆盖了器物表面的大部,这些器物都是高温一次烧成的。由此可见,在白釉上施绿彩一次烧成在工艺上基本不存在问题。至于烧成温度是多少,是否比一般的白釉瓷器要低一些,现在由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数据,我们还不得而知。最好的例证是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外海勿里洞岛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BatuHitam)沉船中的瓷器,从这条沉船中发现了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纪年的瓷器,这条船沉没的年代大致不会晚于这个年代太多。黑石号中出水了6万余件瓷器,其中有数百件北方地区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这些瓷器上多有大面积的绿色彩斑,晕散流淌,覆盖了大部分器表(图18),当器表的绿釉充分多的时候,绿色覆盖了整个器表,就成了绿釉瓷器了(图19)。台湾私人收藏的一件被认为是河南巩义窑产品的绿釉瓶,其上部可以称为绿釉器物,但腹部还可看出绿彩斑的施用方式(图20)。这件器物是繁密的绿彩斑变为绿釉器物的一个很好例证。这类绿釉器物的特点是绿色相对浅淡鲜亮,在三种绿釉器物中色彩最为清丽明艳,但绿色明显存在斑驳不匀的现象,而且总体上也有较稀薄的特征。目前这类绿釉器物主要发现在晚唐时期,但磁州窑和河南中西部地区一些窑场,如新密西关窑、鹤壁集窑等生产的白釉绿彩瓷器在北宋初期曾大为流行,并一直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因此北宋后期采用这种方式生产绿釉器物也应是合理的。2005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再次大面积发掘了位于北京门头沟区的辽代龙泉务窑址,笔者在辽代晚期地层的出土物中看到了与这件绿釉梅瓶施彩釉方式相同的绿釉瓷片,成为这种绿釉瓷器延续生产到北宋后期的很好例证。以往我们对于定窑是否生产这类绿釉器物并不了解,这件梅瓶由于有可靠的测试数据,可以作为定窑生产这类绿釉瓷器的征据。(全文完)
  (责编:耕生)
其他文献
扬州八怪以其特立独行、富于活力的清新画风,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尤其是晚清海派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扬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画家,历来有不同说法,但不管哪个版本,李鳝都是其中的主将。论者以为“他的花鸟画题材广泛,立意不时关乎民生,画法一反文人画的纤弱妩媚,笔酣墨畅,纵横奇肆,淋漓泼辣,天趣横生,躁动落拓,一味霸悍,在八怪中堪居首选” 。  李鳝年轻时就已远近闻名, 曾以书画“供奉内廷数载”,是
期刊
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器物,也有称“老头乐”、“痒痒挠”、“不求人”的,原为人挠痒,尽如人意,故得雅称“如意”。秦汉以前即已出现,有多种功能,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比较兴盛,乃至成为帝王将相手中常握之宝物,用于挠痒、决策事物、指挥战争等作用。《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唐代诗云:“闲将如意敲眠虎,遣向林间坐听经。”史书和诗歌中都提到了“如意”。在陕西法
期刊
康熙至乾隆年间,废除了“匠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当时的生产力,加上徽州特定的地理位置,“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使徽州木雕艺术,在形式上敢于创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红楼梦》、《西厢记》,甚至连张生偷情、逛青楼这样的画面内容也出现在徽州木雕上。  这种广泛的内容也体现在民居门窗的条环板上。条环板俗称“小腰板”,当时小户人家的住宅都有四门八窗十几扇,二十几扇,有的三进大宅多达一百多扇门窗,每
期刊
9月16日至17日,由北京古玩书画城、北京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研究会、北大资源美术学院文物系、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中博艺术馆、《鉴宝》杂志社、《中国老年书画艺术》杂志社、北京三希堂文化艺术发展中心等几家单位携手筹划的“让艺术回馈社会,携手献爱心——系列慈善爱心活动”在北京古玩书画城成功举办。      此次举办的系列慈善爱心活动包括以下内容:  一、精品画展:  9月16至17日,由辅仁大学校友会美
期刊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湖南湘乡,6岁入塾读书,28岁中进士,37岁任礼部侍郎,不仅科场得意,而且官运亨通。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故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62岁,清廷辍朝三日,赠太傅,赐谥号为文正。曾国藩是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是“同治中兴”的第一名臣,是“洋务运动”的排头兵,他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影响了包括蒋介石、毛泽东在内的不止一代的中国人。同时他又用成千
期刊
元末的农民起义军在建立政权时大多铸行新钱,以代替失去信用的元代纸币,这对于促进商品流通,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因当时铸量有限,除朱元璋大中钱外,其他均少见,如徐寿辉的“天启通宝”,其文字端庄,制作精良,存世稀少。今借贵刊介绍一品(见彩图),谨以奉献给泉友欣赏品评。    该钱结锈极硬,红斑土锈表层泛绿。在高倍放大镜下观看,地张平展,结晶状红锈晶莹圆润,与片片红斑和白色透亮的石质沉积物,交相
期刊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有7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古玉器,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优美的造型、瑰丽的色彩闻名于世。各朝各代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的玉器,围绕着这些闪耀着迷人色彩的古玉器,历史上也传说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黄金有价玉无价”,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为得到赵国的一件玉“和氏璧”,居然要以十五个城池相交换,使玉的价值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演绎出了“完璧归赵”
期刊
宋钱以版别多著称,几乎每一种都有珍稀品。“圣宋元宝”也不例外,如行书版的“通宝手”,这是日本人起名的珍稀品。篆书版的长冠宝,也都非常难得。还有就是隶书“圣宋元宝”。    唐代的铸钱以隶书“开元通宝”为主,钱文字体变化不大。自北宋初年铸行的“淳化元宝”,由宋太宗亲书,不但开了御书钱之先河,真、草、行三种字体,也使钱文书法绚丽多彩。不难看出钱文字体表现书法美,当时已经成为时尚。相反,隶书体钱文,逐渐
期刊
晚清的海上画坛,虽在中国绘画史上被称之为“半壁江山”,但囿于当时的“长三角”日趋增多的商贾(其中更多的是儒商——“徽商”坛集上海滩,“市场经济”的思维意识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书画家的骨髓里。  书画家的审美取向为商贾的需要“所左右”,还要追溯到清初的扬州。徽商的发迹地是当时“无徽不成商”的扬州,本身就具有徽文化积淀的“盐商”、“布商”,因其物质的满足和充裕,潜意识里就对文化艺术情有独钟,从而顺理成章
期刊
年初,人民美术出版社邹家敏主任晚间来访,并送来一本册页和手卷,问我是否知道这位已故的山水画家。我们随即展卷欣赏,不禁令我大吃一惊!尽管这不是原作,而是精美的印刷品,但其画作中那种生动洒脱的笔墨,林峦深秀的画境,散发出一股清新而素雅、苍浑而华滋的韵味。我被这涤荡尘俗的画境深深地打动了。这看似元、明时代笔墨,又有“四僧”情趣的画幅中,却是画家游于其间,融会贯通,处处展现出自己的风貌,真是太妙了!朋友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