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未老先衰”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n613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大西洋,
  年老的太平洋
  在普通人的眼中,海洋似乎是永恒的,但实际上,海洋也有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以亿年来计算,比我们人的寿命长得多。
  比如,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大的海洋,叫做特提斯洋,在距今6.65亿年到3.2亿年间,这个大洋被两块巨大的古陆——北面的劳亚古陆和南面的冈瓦纳古陆包围着。如今这个大洋去哪里了?原来,由于地球表面板块的运动,陆地彼此靠近并碰撞,特提斯洋不断缩小,如今已经几近消失,只有一点点残余,也就是今天的地中海、黑海、里海,以及波斯湾这些水域。这算是一个死亡的海洋。
  而大西洋却是一片年轻的海洋,在几千万年前,美洲大陆与非洲、欧亚大陆分裂开来,海水灌入大陆之间的裂谷,海面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如今的世界第二大洋即大西洋。相反,太平洋是一片古老的海洋,它的年龄可能与特提斯洋一样古老。
  实际上,地质学家往往通过俯冲带和张裂带来判断出大洋的年龄。所谓俯冲带,就是地壳消失的地带,通常是一边的地壳俯冲到另一边地壳的下面;而张裂带则是地壳向两边裂开的地带。新生的海洋都是从张裂带开始的,比如现在的东非大裂谷在未来就会成为海洋,而海洋中有俯冲带,则意味着这片海洋正在缩小,正在走向死亡。
  大西洋由于大洋中脊的位置是张裂带,在不断向两边扩张,因此是年轻的大洋;而太平洋虽然也有张裂带的大洋中脊,但是四周却有许多俯冲带,比如从日本延伸到我国台湾的海洋中就有俯冲带,因此人们常说太平洋是年老的海洋,正在逐渐走向死亡。未来经过多少年后,太平洋将最终消失,中国的陆地将与美国的陆地接壤。
  大西洋可能很“短命”
  然而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大西洋虽然年龄不如太平洋,但是却“未老先衰”,可能会比太平洋更早地从地球表面消失。原因是,他们发现了大西洋也有俯冲带。
  在大西洋东部靠近直布罗陀海峡的海底,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特殊断层,在那里,地壳有重叠的现象,说明那是俯冲带。通过对那片海域海底的研究,科学家发现,这个断层还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成为绵延几百千米的断层系统。毫无疑问,一个大西洋底的新的俯冲带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
  年轻的大西洋怎么就出现了俯冲带呢?科学家猜测,这可能要怪那个已经消失了的特提斯洋。因为这个新发现的俯冲带就在直布罗陀海峡向西几百千米的地方,通过断层与直布罗陀海峡区域相连,而直布罗陀海峡再向东就是特提斯洋的残余——地中海。所以,这个俯冲带很可能在特提斯洋逐渐缩小的时候就形成了,结果连累大西洋“未老先衰”了。
  更加可怕的是,这个俯冲带还在不断延展,它将在大西洋洋底制造许多断裂,在吞噬大洋的同时,可能会让地壳重叠并制造出新的陆地出来。所以,大西洋的确比太平洋年轻,但是也许大西洋会比太平洋更早消失。这个新发现将改变科学家对于未来地球海陆分布格局的判断。
  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
  文明是真实的?
  有趣的是,发现的这个俯冲带的位置,与欧洲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的位置是一样的。在古代欧洲的传说中,直布罗陀海峡向西的大西洋中有一块亚特兰蒂斯大陆,大路上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后来这块大陆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在海啸和地震的打击下,一夜之间沉入了洋底,这个先进的文明也消失了。
  会不会古代真的存在这样一块文明大陆呢?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这是可能的,因为俯冲带的区域往往是大地震频发的地区,比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就经常发生地震。而直布罗陀海峡北岸的葡萄牙,在1755年和1969年也曾经两次发生大地震。因此传说中大陆因地震而沉入海底,并非毫无道理。
  那么有朝一日,潜水人员沿着这个俯冲带寻觅,会不会找到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文明遗迹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其他文献
家住美国新墨西哥州陶城市的约翰原本是个完全正常的人,但连续几个季度了,每天深夜里,他都必须睡在公园的椅子上,每个白天,他都不得不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闲逛,而他的妻子则负责带给他食物和饮料。他怎么过上了这种生活?因为约翰无论在这个城市的哪个角落,耳边都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嗡嗡”、“隆隆”、“辘辘”的莫名噪音,只有城市中心广场和那个公园才能让他摆脱这种噪音对他的烦扰。  全球低频噪音风波  这种噪音不
期刊
从前,有一个人着迷于引力现象。他的脑海中进行着有关宇宙飞船和电梯的思想实验。最终他得出结论,引力不是传统的“力”,而是时空弯曲的表现。他沉浸在微分几何的研究之中,而微分几何是一种可描述任意弯曲时空的复杂数学。最终,他得到了一种思考时空的新方法,以一个不可思议的方程量化出了引力与物质和能量如何彼此影响。  他并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还利用自己的新理论得到了许多推论。其中之一是,引力的变化并不会立刻传到
期刊
两种时间旅行故事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博士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然后你坐着这个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改变了会在未来成为你父母的两个人的命运,使得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然后再回到未来,你发现你的家庭状况大为改善,但你却仍记着自己的另一种版本的人生故事……  听起来很熟悉?这其实就是美国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故事。不过,尽管故事本身非常有趣,但这种时间旅行的故事存在着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回到过去,改变过
期刊
长久以来,人类都以为自己才是地球上最聪明、最擅于思考的高等智慧生命,但是随着对其他的动物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开始发现其他动物也有着让人无法理解的“聪明”。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矛颚家白蚁在啃食树木时,会巧妙地避开承重的部分,从不承重的部分开始吃。更神奇的是,它们不仅会判断并避开树木承重的位置,而且在发现树木承重部分可能会出现危险时,它们还会边吃边运土,来建承重土墙,以延长安
期刊
相对于鸟类多姿多彩的叫声,它们的听觉却被我们大大忽视了。这大概是鸟类没有一双外露的耳朵的缘故。事实上,鸟类的听觉也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鸟类没有外耳(也就是耳廓),这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我们知道,鸟类的祖先是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比如说恐龙,就没有外露的耳朵。此外,哺乳动物耳中,与耳膜相连、传递声音的骨头有三块,都位于中耳。而在鸟类的耳朵里,耳骨只有一块。这种结构也是从它们的老祖宗爬行动物那儿传下
期刊
早在几十年前人类就登上了月球,最近一些年火星探测器也在火星表面探险,不过宇航员们的下一个登陆目标,可能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因为相对于大一些的天体来说,小行星的轨道更容易改变,因此人类未来俘获小行星来获得它们上面的矿产,更加容易一些。  登陆小行星困难重重  然而,也正是因为小行星的轨道容易改变,登陆小行星可能会比登陆月球和火星更加困难。  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微弱的引力环境。我们知道,一个星球表
期刊
在民间传说中,一个权力很大的人曾夸口他能叫大山过来,但在连叫了数声“大山,过来!”之后,大山巍然不动,于是他改口说,既然大山不过来,那就只好自己去见大山了。  这个故事用来形容人类近半个世纪来寻找外星人的历程倒是蛮合适的。起初,我们想守株待兔,可是外星人迟迟不来,现在就只好自己去找了。  寻找外星人,首先自然要先找出适合生命栖居的行星。随着技术的进步,迄今已发现大约85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但很遗憾
期刊
金字塔不是奴隶修建的  古代埃及是世界上非常古老的文明国家,早在4500年前,古代埃及人就修建了宏伟壮观的金字塔。随着对金字塔的考古发现深入进行,人们对金字塔的传统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说,谁修建了金字塔?过去传统的观点认为,如此巨大的工程,是古埃及政府管理者驱赶大量的奴隶完成的。但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金字塔建造者并不是奴隶。根据前不久英国考古学家的研究,建造者不仅是技术高超的工匠,
期刊
2009年8月12日,卡西尼号探测器向地球发来关于土星的照片,这照片让所有看到的人都惊呆了,美丽的土星环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土星孤零零地呆在宇宙空间中,显得是那么不自然。  土星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土星环会消失了?难道一颗黑暗星体袭来,扫清了土星环这些碎冰块?还是土星散发出大量热量让这些碎冰块融化飘散了?  土星丢失了环,让知道的人心里慌乱了好几天,之后,卡西尼号又发来了土星照片,土星
期刊
对于生命来说,水真是太奇妙了,大约4℃时,水密度最大;而且水结冰后,冰的密度又比水小,因此固体冰只是浮在水面。否则的话,寒冷的冬天里,几千米深的海洋中会全部冰冻起来!那样的话,海洋动物们就全被冻死了。  冰只会浮在水面上,这是谁都知道的常识。然而现在,科学家给你演示了一个魔术。他端来一杯水,把它冷冻成冰块,当把冰块放入水中的时候,它竟然沉入了水下!举座哗然。科学家如何变出了这种戏法?  科学家端来
期刊